全本
- 章节名:全本
- 2017-04-13 11:21:20
1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当然凡事总有例外)
一场追寻包括五个因素:(1)一位追寻者,(2)目的地,(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5)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 引自 全本 3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
鬼魂和吸血鬼的故事从来不只是讲鬼魂和吸血鬼。 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否认他人的生存权。将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丑恶的欲望置于别人的需求之上。说到底,这就是吸血鬼的行径。他早上一觉醒来——对了,是夜晚醒来,鬼是昼伏夜出的——便说:“为了永生不死,我要窃取别人的生命力——相对于我,他们的命运不值一提。”我一直以为,华尔街股票经纪人说的话实际上就是这意思。我想,只要人类还自私自利,剥削同类,吸血鬼就会一直与我们同在。 引自 全本 5我在哪儿见过她来着?
辨认文学模式部分靠天赋,但主要靠练习:如果你看书够多,思考够深入,就能在反复出现的情景中渐渐归纳出模式和原型。 加拿大伟大的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诺思洛普·弗莱(1912-1991),加拿大文学批评家、神学家,主要作品有《批评的解剖》《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等。]所说,文学作品是从别的文学作品中生长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发现它与别的作品相似,也不应感到惊讶。 引自 全本 6要是拿不准,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亚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皆大欢喜》) 姓名算什么?把玫瑰称作另一个名字,气味同样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材。(《哈姆雷特》) 引自 全本 7还是拿不准?那可能是出自圣经
取名为《伊甸园之东》[典出《创世记》第4章,该隐杀死弟弟亚伯后,去往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故伊甸园之东指罪恶堕落的世界。 天启四骑士[也称“启示录四骑士”。据圣经《启示录》,世界终结之时,将有羔羊解开书卷的七个封印,唤来分别骑着白、红、黑、灰(或绿)四匹马的骑士,将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带给接受最终审判的人类,届时天地万象失调,日月为之变色,随后便是世界的毁灭。] 据《旧约·撒母耳记》记载,押沙龙是大卫王第三个儿子,他的妹妹她玛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暗嫩奸污。为替妹妹报仇,押沙龙设计杀掉暗嫩,并起兵谋反;后被堂兄约押所杀。福克纳的小说借用押沙龙为题,描写美国南方种族歧视导致的兄弟相残的悲剧。 典出《传道书》第1章:“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其中“日头出来”,原文为“Thesunalsoariseth”,被海明威改成“Thesunalsorises”用作小说标题,即《太阳照常升起》。 引自 全本 8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也可能来自童话
给你这位作家出个好主意:你不必把整个故事都用上。当然,故事中会有X和Y,还有B,但是没有A、C和Z。那又何妨?我们并不是要重写那篇童话。相反,我们是试图用以前的故事(或者,一旦你开始像教授那样想问题,你就该用“先行文本”这样的说法,因为一切都是文本)中的细节、结构等内容来增加你故事的深度和质感,揭示主题,使某种说法具有讽刺性,灵活运用读者对童话故事根深蒂固的了解。所以用多用少,你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你也可以简单一提,唤起整个故事。 不论何时,只要童话和其中表达的简单化的世界观一与我们所处的复杂和道德模糊的世界相联系,几乎可以确定,反讽必会登场。 我们需要故事有陌生感,但也要有熟悉感。我们希望一部新小说不要和以前读过的东西雷同,但同时又在其中寻找与我们读过的作品的相似性,从而用那些以往的阅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这部新作品。如果它能两者兼得,既陌生,又熟悉,作品就会产生出一种共鸣,一种伴随故事主旋律的弦外之音。有了这些弦外之音,作品就具有深度和完整性,就会产生共鸣。这些弦外之音有可能来自圣经,来自莎士比亚,来自但丁或弥尔顿,但也有可能来自一些更通俗、更亲切的文本。 引自 全本 9文学很希腊
我们讲了三种神话:莎士比亚式的、圣经式的和传说/童话式的。将宗教与神话联系起来有时就会在课堂上惹麻烦,因为有人认为神话就是“不真实的”东西,很难把它同深信不疑的宗教信仰扯上关系。但我所说的神话并非此意。我指的神话,倒不如说是塑造和维系故事和象征的力量。一个人相不相信亚当夏娃的故事是真的,是相信这个故事本身是真实的,还是相信其象征意义,这很重要,但在我们的讨论中并不重要。在这里,在我们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的活动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这个故事作为材料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起什么作用,它以什么方式增加故事或诗歌的信息,读者又是如何看待它。所有这三种神话都可以为现代作家(每个作家都是现代的——就连约翰·德莱顿在他写作的时代也不能算古代作家)提供素材,供现代作家进行对照,从而使自己的创作获得深度,而只要读者能够识别出它们,就可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在三者之中,圣经神话几乎涵盖人类大多数境遇:人生的各个阶段,包括来世;所有关系,不论是个人境遇还是政坛起伏;人生的诸多体验——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精神探索。但无论是莎士比亚的世界还是童话故事的世界,基本上也涵盖了这一切。 神话是所有重要故事的总和。 引自 全本 10雨雪风霜总关情
首先,这是一种情节设计策略。雨迫使这些人一起来到一个令他们(逃犯和他的哥哥)十分难堪的处境中。第二点,气氛因素。比起其他天气情况来,雨天可以更神秘、更阴郁、让人更孤立。最后,雨还具有民主性。雨一视同仁,既落在公正者头上,也落在不公者头上。还有一点,就是雨干净。雨水自相矛盾的一点是,它降下时那么清澈,可一落到地上,又让地面变得那么泥泞。所以,如果你要让一个人物得到象征性的洗礼,让他冒雨走着到什么地方去。等他到达目的地时,就已经洗心革面。另一方面,雨水又有复原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与春天相联系,可这又和诺亚搭上了关系。雨水可以使世界恢复生机,重新生长,使世界重新披上绿装。当然,小说家总是小说家,他们利用这一功能时一般都带有反讽的意味。 雪与雨一样意蕴丰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雪冰冷、僵硬、严厉,却又像厚厚的毛毯一样温暖,拒人千里却又诱人靠近,既戏谑滑稽又令人窒息,刚落下时一片洁净,过一段时间又肮脏污浊。雪,你怎样用都行。 引自 全本 11暴力,不只会伤害你
文学中的两类暴力:一类是作者让人物之间实施的暴力以及某些人物的自残自杀,另一类是所有人物都承受的陈述暴力。第一类包括常见的各种伤害行为——枪击、刺伤、勒死、淹死、投毒、棒打、爆炸、饿死、肇事逃逸,应有尽有。第二类是指作者的暴力,我是指作者出于情节发展或主题发展的考虑而引入作品中的死亡和痛苦,这些行为由作者而非人物负责。 作者除掉人物是出于同一套理由:让行动发生,使情节复杂化,结束复杂情节,让其他人物承受压力。 作家写暴力时很少会直来直去,只完成一项指定任务,所以我们要提出问题:这类不幸代表什么主题?它与哪种著名的或神话中的死亡相似?为什么是这种而非别的暴力?答案可能会关系到心理困境、精神危机以及历史、社会、政治方面的考量。 引自 全本 12这是象征吗?
如果只有一个含义,那就不是象征,而是寓言。寓言是一一对应的象征。但是象征通常不会这样整齐划一。具有象征的东西一般很难简化为一句话,它的意蕴很可能纷繁复杂,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 每位读者对每一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主要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对不同因素强调程度不同,而这些不同会使文本的特定的特点受到或多或少的突出。我们把个人历史带入到阅读过程之中,这其中当然糅合了先前的阅读经验,但也包括受教育程度、性别、种族、阶层、信仰、社会活动、哲学倾向等各方面的历史因素。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们对阅读的理解,而在理解象征的意义时,个人特点表现最为明显。即便是同一个象征符号,由于不同作家强调截然不同的方面,象征的意义也会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引自 全本 13一切皆政治
大多数作品在描述他们特定的领域时所用的方法可以称作政治性的。我们这样说吧:作家往往是那些关注周围世界的男女。这个世界包含很多东西,而在社会的层面上,就包括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权力结构,阶级关系,正义与权利,不同种族之间、性别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就是为何政治和社会思考会以某种形式进入作品,即便最后的结果看起来没那么重的“政治”色彩。 对作家创作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多少了解点儿只会有助于理解作品,不是因为环境控制作家的思想,而是因为作家写作时正身处于这样的世界中。 引自 全本 14不错,他也是基督的化身
文化深受主流宗教影响,无论作家信教与否,那些宗教的价值观和原则无疑都会渗透到文学作品中去。但那些价值观的本质通常并非宗教性的,其呈现方式可能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人与自然的关系、女性参与公众生活的方式等相关,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这种方式同宗教典故和类比一样,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对圣经中的类型或原型,我们可能没法熟悉到如数家珍的程度,但无论我们信哪一派宗教,通常还是可以辨认出使基督成其为基督的几个特征:不管你能否辨认得出,下面这些特征可能对你有所帮助:1)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手、脚、肋旁和头部有伤2)忍受痛苦3)自我牺牲4)受孩子的欢迎5)会用面包、鱼、水和酒变戏法6)三十三岁辞世7)做过木匠8)以使用简陋的交通方式而著称,喜欢步行或骑驴9)据信曾在水面上行走10)在画像中常伸展双臂11)据说曾独处荒野之中12)据信曾经与魔鬼交锋,可能被引诱过13)最后一次出现时和小偷在一起14)创造过许多警句和寓言故事15)被埋葬,但第三天又起死复生16)有信徒,最初十二个,大多数忠诚,有一个出卖了他17)宽宏大量18)来到世间拯救一个不值得拯救的世界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就可能是基督式人物(符合的请打钩):——三十三岁——未婚,最好是独身——手、脚或肋旁有伤痕或记号(有荆棘王冠额外加分)——以某种方式为别人牺牲自己(最好是牺牲生命,牺牲也未必出于自愿)——置身于某种荒野,受到诱惑,被魔鬼勾引 引自 全本 15乘着想象的翅膀
飞翔便是自由。 引自 全本 17谈性非为性
生活中也是如此,性可以是愉悦、牺牲、屈服、反抗、无奈、恳求、操纵、启蒙……包罗万象。 引自 全本 18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
从某个层面上看,将人物扔进水里可能是(1)满足愿望,(2)驱除原始的恐惧,(3)探索可能性,而不只是(4)为快刀斩乱麻地解决掉混乱的情节。 象征地说,就和我们在洗礼中看到的模式相同:在水这种媒介中死亡,然后获得重生。 洗礼可以意味着许多东西,重生只是其中之一。 但有时候可能只是象征了出生,新的开始,基本上没有精神方面的意义。 重生/洗礼有许多共同的思路,但每一次溺水却要达到各自的目的:揭示人物,发展暴力,表达失败或负疚的主题,增加情节复杂性,或提供结局。 引自 全本 20季节也很重要
死亡、重生,生长、收获、死亡,年复一年。希腊人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举办戏剧节,演的几乎都是悲剧。他们的想法就是清除冬天在大众心中积累起来的坏情绪,并教导他们敬畏神明,这样在生长的季节中就不会掺杂进威胁收获的负面东西。喜剧是秋天的题材,收获结束,庆祝和欢笑是相宜的。现代宗教习俗中出现了一些相同的现象。基督教的两次重大节庆,圣诞节和复活节,恰好与重大的季节性焦虑日子相一致,这也是基督教故事让人感到极为满足的一点。 插曲唯一的故事 假如这位作家很优秀,他的作品往往看上去不会是毫无创意、毫无价值的派生物;恰恰相反,它反而因为呼应早期作品而获得深度,令读者产生共鸣,从经年累月反复运用的某种基本模式和倾向中获得厚重感。再者,这样的作品实际上读来也令人更踏实,因为我们能从中看出似曾相识的元素。 互文性的基本前提实际上很简单:一切皆有联系。换言之,你写的一切都和别的作品相互关联。 引自 全本 21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
但是我们依然对文学中的身体残疾进行象征性理解,只是往往是要表达人物与众不同。如果某个人物与常人无异,你拿什么做隐喻呢?可如果某个人物与常人不同,或有出乎意料之处,那你的施展空间就大多了。 20世纪20年代,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弗拉基米尔·普罗普(1895-1970),俄罗斯著名民俗学家。]发表了里程碑式的民间文学研究著作《故事形态学》,在书中他将民间故事中的追寻者故事分为大约三十个步骤。第一步,主人公身上带有某种印记,可能是伤疤,或跛足,或受伤,或浓妆艳抹,或生来一腿长一腿短,而这些印记使他与众不同。 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具有善恶两面,无论我们天性多善良,修养多高,在每个人心中,也总存在一个异己的恶魔。这个观念在整个19世纪颇为盛行,甚至一直延续到21世纪。 引自 全本 22失明总是有原因的
当故事文字中出现失明、视力、黑暗和光明时,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涉及象征性的观看和盲目。 “印第安纳·琼斯准则”:如果你想让观众(读者)知道某件事对人物(或对整部作品)很重要,就要在用到之前早早介绍。 引自 全本 23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
作家最常用的做法是,将“心病”当作描写人物的符号,达到以简胜繁的效果,也可以用它影射社会问题。无论患病的人物遇到什么问题,心脏疾病总能提供合适的象征:失恋心伤、孤独失意、冷漠无情、断袖之癖、背叛失信、懦弱无能、优柔寡断,而且推而广之,心病也可以象征类似的社会问题,或者代表社会的核心观念出现了严重错误。 引自 全本 24作家们偏爱哪些疾病
文学作品中疾病的运用服从特定的原则:1)疾病并非生而平等。2)这种病要别有风情。3)病因应有神秘感。4)这种病应富含象征或隐喻。 引自 全本 25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
不要用你自己的眼睛阅读。我的意思是,不要只从你所在的二○几几年的固定角度阅读;相反,找一个能让你对故事所处的历史时刻产生同感的视角,将文本当作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的产物去理解它。 引自 全本 26“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
愚人(eiron),也译作蠢货、施讽者或伊隆,是古希腊喜剧中的角色。与之相对的角色叫吹牛大王(alazon),也译作骗子、受讽者或阿拉宗。吹牛大王常采取自高自大、咋咋呼呼的姿态,因出言无状、大言惑众把讽刺引到自己身上;愚人则通过佯装谦虚和无知把讽刺转到对手的身上。 引自 全本
5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