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摘录与评论
- 章节名:摘录与评论
- 页码:第1页
1.
那时候我正巧在读一本约翰.怀廷的著作,是有关非洲和南美洲土著部落成人礼仪式的研究。怀廷描述了两种仪式的差别,但没有对其起源和目的给予理论化概括。我在费斯廷格的研讨课上联想到这本书,忽然顿悟到,这些对加入者进行考验和磨练的入会仪式也许能够发挥一种作用:形成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群体。这就好比新入伍的海军士兵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后,会培养出对军队的强烈忠诚;预备会员经过数周的磨砺后,会培养出对兄弟会的深厚感情;我在汽车里睡了一觉后,变开始喜欢布兰迪斯大学。 由失调理论可以预测,认知“我千辛万苦加入这个群体”与认知“却发现这个群体没啥意思,其成员也甚是无趣”不相协调。为减轻心理失调大多数人就会故意忽略这个群体不好的一面,而侧重其好的一面。但自愿加入海军的人以及刻苦学习考进布兰迪斯大学的学生的行为都属于自我选择。在接受入门考验之前,他们也许已经处于喜欢的原因,选择参军或就读布兰迪斯大学。因此,在检验假设时,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充分。我需要设计一个实验项目,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重度入门考验情境和轻度入门考验情境。检验是否前一组被试比后一组的更喜欢一个没有吸引力的群体。 引自 摘录与评论 我第一次相关问题是在知乎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81962 。没想到增加严苛入门考核会增加群体凝聚力的实验,是阿伦森搞定的.....
我兴奋的意识到,自己在人类思维的研究中有了全新的发现:人如果经历千辛万苦菜赢得某物,就会更加珍惜它。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这个结论会重构很多人们的想法,特别是人们对“兴趣”的看法。是否是因为我们付出更多,才喜欢一件东西?而不是因为它确实“更好”。更深入的是,对人的自由意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甚至可以假定,将一个人放到他并不喜欢的行业中去,让他一直做几十年,他反而会喜欢上这个职业了。那么,这样的人有什么“自由意志”可言呢?这是我看到这个实验的想法。
希望看到对“自由意志”讨论的更新的成果。
2.
但我实在讨厌那种会议,透着做作的潇洒和客套,让人浑身难受。甚至连邦迪和史莱辛格之间的争论都显得不太真实。他们似乎在享受自己的表演,而不是真的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有意见分歧。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哈佛教师大会。 引自 摘录与评论 有一个词叫“表演赛”.....像极了贵族式的寒暄和客套,其乐融融,一无是处。
3.
那时我指向对认知失调理论进行少许修正,最终起到了重要的完善作用。将失调理论从一个有关态度的理论转变成有关自我的理论。有关自我的信仰是人们所持有的最重要的认知。于是当我们的行为或态度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最痛苦的心理失调。因此最优可能引发行为的改变。而且,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和中心性使人们抗拒改变自我概念。因此我这样表述自我一致:心理失调的存在,促使我们通过改变态度和随后的行为来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 我意识到,我们的大多数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在于几乎所有被试都有相当高的自我观念。从自我观念的角度去思考认知失调,我发现了隐藏在原来理论构想中的一个假设:像盖瑞森.凯勒笔下的乌比冈湖居民一项,大部分人都为自己对每件事的认识和处理都比一般人高明。但是那些看低自己的人又是怎么样的呢?根据我的推断,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笨蛋,他就会觉得自己会做很愚蠢的事情。比如通过重度入门考验加入一个毫无价值的小组,或者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撒谎。因此在那些高看自己的人身上出现的认知失调就不会出现在这些人身上。相反,当他们做出聪明的行为时,反而会出现认知失调,也就是说,一个看低自己的人,当他的行为举止体现出积极的自我观念时,反而会出现认知失调。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将认知失调理论导向自我理论,算是阿伦森最大的功劳之一了...
结论很有趣,这说明自我意识很强烈的人,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喜好”。
实验结果明确证实了我们的预测:人们有自我一致的需求,预计自己得低分并且真的得了低分的人很少改答案,而预计的低分却得了高分的人为了确保自己得低分而改了好多答案。 引自 摘录与评论 4.
自我说服(Self - Persuasion):说服自己接受某种信念,是自我合理化造成的一种长期的态度改变。自我说服比直接的说服更具持久性,因为自我说服在个体内部发生,而不是源于外部的诱惑或压力。 引自 摘录与评论 5.
“我懂你的意思,”贾森说,“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但你知道吗?做过几次过山车后,我突然醒悟,我之所以没法享受其余的路程,是因为我只等待那一刻的到来。于是我跟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假设自己喜欢开始冲下陡坡的那一刹那。于是发现我总是在等待那一时刻的来临,而忽略了其余路程的美妙。我又往后退一段,假设自己最喜欢爬坡那一段....终于,我发现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是很愚蠢的,因为没一段都是过山车形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下起伏,爬上去、落下来,缓缓地转弯,又骤然扭转,这些都是过山车形势中的一部分。” 哥哥说这番话时才14岁,现在细细体会他的话,我认为哥哥可能在用过山车来比喻人生,虽然他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引自 摘录与评论 6.
直截了当的说出内心的感受,将感觉与判断区分开来,是最有成效的沟通方式。 引自 摘录与评论 比如,作者举的例子。不这样表述自己的想法,波比:“你是个伪君子”,而换成体验自己的感受——波比“你令我感到嫉妒”。为何你给波比这种感觉?是因为你是“伪君子”吗?不,也许是因为你在团体里的对异性过度投其所好,让波比“嫉妒”,进而说出你是“伪君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给别人扣帽子。这样会少了很多很多争吵,也有助于让我们发现自己有这种感受的原因。
9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