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 章节名: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 页码:第29页
话说上回末尾,黛玉甩帕子打到了宝玉的眼睛上,宝玉因为看宝钗看直眼了,自认也是理亏,所以林黛玉怎么闹,也由着她了。
然后是热热闹闹一大家子人去清虚观打醮。形容这庞大的仗势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凤姐喜欢热闹啊,一听要出去玩了, “头几天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打扫干净,挂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去,才是好呢”,而且也不管别人去不去,“你们不去我去.这些日子也闷的很了”。贾母看凤姐这么高兴的要出去玩,她也要一起去。凤姐一听,完蛋了,老太太去,我也得伺候着,不能享清福了。她也是实在,直接说了出来,老太太明白她的意思,就让她不用立规矩了。有时候觉得凤姐其实挺可爱的,活泼开朗的大姑娘一枚。
宝钗是不喜欢这样热闹的场合吧,原本不想去,结果被老太太叫着,连带着薛姨妈也一起去了。贾母也叫了王夫人,不过王夫人忙啊,回了不去,不过听贾母想张罗着出去玩玩,于是很善解人意的和下人说“有要逛的,只管初一跟了老太太逛去”,也是迎合了贾母的心意,也是发了慈悲心了,不愧是看《金刚经》的人。
一大帮子人召集完毕,准备出发。描写这阵势,作者着实费了些笔墨,每个人坐什么轿子,轿子名也写的极清楚,“翠盖珠缨八宝车”、“朱轮华盖车”;都有哪些人,人名一个个都列上,主子9个,有名字的丫鬟25个,真亏作者能一个一个写出来。也足以见得确实是一大帮子人没有假,而且一个主子身边就有至少3个丫鬟,可见贾府当时的繁荣。想想单每个月下人们的支出,都得是普通老百姓一年的花销吧。
忽然想说说几个主子的丫鬟的名字: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很有英气的感觉,像探春的作风),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惜春会画画),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素淡的寡妇李氏),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金钏和彩云先不讨论她们的名字,忽然想起她们的人生:一个因被宝玉调戏让王夫人撵走最后投井;一个好像没长眼一样竟然会对贾环上心,结果一次次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贾环嫌弃。王夫人怎么会选这么两个人做丫头呢?是呼应了上回宝玉说她让佛、菩萨弄糊涂了吗?
女人多的地方就是会叽叽喳喳没个完,那些丫鬟们也是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那场景就在眼前,仿佛那些人就在身边,那些话就在耳边回荡。也是辛苦了周瑞家的还得管着这么些丫鬟。这边一棒子丫鬟还在门口叽叽喳喳呢,那边贾母他们“早已到了清虚观了”,可见这阵势多么庞大。
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母是个对神佛有敬畏的人,可以说某些时候比王夫人更虔诚)。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男士们早早就出发,在清虚观等着了)。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虽说贾母提前说了不用凤姐立规矩,但凤姐还是个有眼力价的人,贾母还是需要随时随地讨好的)。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上句话刚写了要去掺贾母,这里又写她抬头就打脸,可见势利眼),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肏的,胡朝那里跑!”(没文化的人,也别指望她说出什么多么有素质的话来)
贾母是个慈悲的人,知道是谁都会有父母,不管贫贱,被打了的这孩子,虽然在贾府人眼里就是个无所谓的小毛孩,但是他也有父母疼的。于是吩咐给他点钱,不要难为他。这觉悟就是凤姐几辈子也不会有的,可惜贾府上下没几个和贾母这样的人,所以富不过三代,慢慢落寞。
然后说到了贾珍贾蓉两父子。好像小说里单独写他俩正八经的戏份不多(之后讨论尤二姐的事不算作正八经的话题之内),通过文中这段话可见贾珍也算是个比较严厉的父亲,而贾蓉也是个好吃懒做的公子哥。想想贾府,荣国府宁国府,都是些这样的子孙,继续繁盛就怪了。
然后说张道士。看看和贾珍说的那话,还真是挺有心眼啊,潜台词是我想进去,可是没人带我进去,你带我进去吧。嘴上说的却是,里面都是姑娘家的,我担心进去不方便,就在这伺候着吧。中华民族真的是个神奇的民族,怎么会有那么多言下意呢?中国人自己有时候都还揣摩不透呢,想想那些学汉语的外国人,就更是一个脑袋两个大了。
张道士不仅有心眼,嘴也是刚吃了蜜的。见了贾母,一张嘴就讨喜,“无量寿佛!老祖宗一向福寿安康?众位奶奶小姐纳福?一向没到府里请安,老太太气色越发好了”。我听着这话都觉得舒坦,更不用说愿意听这些话的贾母了。
然后话题转到宝玉身上,当然发福了,天天除了吃就是睡的,活动范围也是大观园那一亩三分地,就算是出去也是吃喝玩乐,不发福才怪呢。说到读书,张道士也是很会说话,说在外面看到宝玉写的诗,很棒,真是正好夸到宝玉心坎里。然后再补一句“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配上几滴眼泪,又正中贾母下怀。高人!
说完像宝玉他爷爷还没完,又去对着贾珍他们说,“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有种倚老卖老的意思,我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你们虽然是主子,但也都是我的小辈,别看不起人。
倚老卖老完又提及宝玉的亲事,这次没戳中贾母的心思,“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委婉拒绝说亲这件事,其实还是贾母心里早有打算,看看贾母下面这句话,“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贾母心里的那个如意的孙媳妇,模样好,家里也许穷了点,没事,我有钱,可以置办嫁妆(其实那如意的孙媳妇家不穷,她有一大笔遗产呢,不过让贾母的另一个孙子捣鬼搞了去罢了)。
凤姐听出了贾母的意思,于是赶紧来打岔化解接下来张道士再提说亲一事的尴尬,不得不说凤姐是最懂贾母心思的人,因为懂她的心思,于是也懂怎样讨好她,于是也讨贾母的喜欢。张道士也很给凤姐面子,说“你瞧,我眼花了,也没看见奶奶在这里,也没道多谢”,刚才还和贾珍他们倚老卖老呢,这会又和凤姐这么客气。张道士也知道凤姐是贾母身边的红人嘛,得罪不了,毕竟以后要个鹅黄缎子什么的也还得麻烦凤姐。
真是有凤姐的地方必有笑声,这会又拿张道士开玩笑,说人家拿着盘子出来像化布施。贾母说她“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她倒说张道士说她“该积陰骘,迟了就短命呢”。这话真是不假,干了那么些坏事,再不积点德,早晚短命。不过还好后来无意识积了德,给巧姐一个着落。
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从凤姐说张道士没给她送寄名符,到张道士托着盘子出来送,到张道士想用盘子拖着宝玉的玉给远来的道友看看,然后到张道士托回了道友们送的一些玩意,里面就有那个和湘云相配的金麒麟。事情就是这么巧,这么顺其自然,又这么蓄谋已久。
其实原本贾母他们是不想收的,但是张道士会说话啊,“这是他们一点敬心,小道也不能阻挡.老太太若不留下,岂不叫他们看着小道微薄,不象是门下出身了”,说的贾母没法不留下,于是宝玉也就有了留下了那个金麒麟的机会。
听戏的时候有个细节,贾母听到第三本是《南柯梦》的时候便不言语,其实是心里有点小失落,她喜欢热闹喜欢繁荣,而《南柯梦》却是一切最终化为泡影的结局,并不是她喜欢的。其实也暗示了贾府的结局。
其实最先记得是谁带过金麒麟的人是宝钗,其他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宝玉说他没注意,探春说宝钗有心,小心眼黛玉自然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现她吃醋功力的机会,“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这话说的没毛病,充分表达了她对金玉之说的不待见。宝钗不和她一般见识,“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不过对于宝玉留下那个金麒麟,黛玉的另一个反应是“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黛玉为何点头,又为何赞叹呢?我也想不明白了,也许在她眼里只有一个情敌,其他都是姐妹,所以倘若对宝钗的戒备心里指数是80分,那么对其他姐妹的就是0。宝玉看黛玉那举动,还和黛玉说替她留着,也许他知道黛玉不稀罕吧,于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说是给黛玉留着,然后就顺其自然的装起来了。
也许对贾母或者贾家人来说再寻常不过的一次出行,对于其他贾家远亲来说就是一次大活动,于是请安送礼活动开始了:先是尤氏带着秦可卿死后给贾蓉另找的媳妇,然后是冯紫英家的来送礼,接着是赵侍郎(不知道是哪个赵侍郎),“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贾府在当时的势力可见一斑。但是贾母不喜欢这样的派头,就想一家子人高高兴兴的出来玩玩,谁成想碰到了这样的局面,也挺扫兴,“虽看了一天戏,至下午便回来了,次日便懒怠去”。可是凤姐喜欢啊,还想继续说服老太太“打墙也是动土,已经惊动了人,今儿乐得还去逛逛”,但是宝玉因张道士说亲的事生张道士的气,不想去;黛玉中暑了,不能去,于是贾母也不去了。凤姐可不能放过这个机会,所以第二天都不去了,凤姐自己带了人又去了。
然后俩冤家又开始新一轮闹剧了。
宝玉担心黛玉的病,黛玉想让宝玉去看戏热闹热闹。宝玉以为黛玉是奚落他,就说了句“我白认得了你。罢了,罢了!”,黛玉哪能放过这样咬文嚼字的机会呢,你一句我一句的,其实都是想用假话还换对方一句真心话,奈何都是一样的痴人,都揣着一片真心在试探,何苦来,让读者看着揪心,不禁想起自己在谈恋爱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说没谈过恋爱,或者没在恋爱里哭过笑过委屈过难过过的人是读不明白黛玉的小心眼小矫情和作的。我读懂了,可也看不进眼里去,也许是因为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吧,谁让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呢。
其实黛玉就想要宝玉一句明白话:虽有“金玉良缘”,但我宝玉心里只有“木石前盟”。而宝玉呢,就觉得我如此真心对你,不同于别人,你竟还怀疑我。你应该坚信我对你的感情,不会动摇。可以说他俩都没有错,一层窗户纸,戳破了也就都明白了。两人都是真心,并不怕戳破,只是黛玉缺乏安全感,而宝玉又容易让黛玉没有安全感,所以就一直这么吵吵闹闹的。
说到现在谈恋爱也是一样,想要什么,直接和对方说,猜来猜去的最后受伤的总会是自己。谁也没义务要读懂你的心里话,安全感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宝玉真是没什么能耐就会摔玉,一摔玉俩人必到:一个袭人,一个贾母。宝玉这次摔玉是动真格的了,“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也真是黛玉把他气得不行,“袭人见他脸都气黄了,眼眉都变了,从来没气的这样”。
同样恋爱的时候也会觉得,为何别人懂我,你却不懂。就像黛玉看袭人就比宝玉更懂自己,宝玉也看紫娟比黛玉更懂自己。其实是旁观者清,大家都是他们二人的心意,自然可以理论个明白。倒是当局者迷的他俩搞不明白。
袭人心疼宝玉,紫娟心疼黛玉,于是俩人陪着那俩冤家也哭了起来。最后还是花大姐姐打破了哭局,给宝玉提了个醒说看在玉的穗子上不该和黛玉拌嘴。不知是不是花大姐姐故意说的呢?反正想想那会子的黛玉,听到这样的话是铁定会觉得脸上挂不住,拿剪刀去铰的。就是不把场面搞僵不算完,不搞得破釜沉舟不解气。
林黛玉哭道:“我也是白效力。他也不希罕,自有别人替他再穿好的去。”袭人忙接了玉道:“何苦来,这是我才多嘴的不是了。”宝玉向林黛玉道:“你只管剪,我横竖不带他,也没什么。”
看看这三个人的话,黛玉和宝玉自然都是气话,其实黛玉是想宝玉珍惜她送给他的东西,宝玉是想说你别剪啊,我那么珍惜它。但是说出来的话真是一把把刀子,何苦呢?袭人这话呢,不得不说这个善于伪装自己成为第一委屈之人的能力是一流的。
玉都摔了,贾母该出场了,可是安排谁去告诉贾母呢?紫娟袭人都在这哭没工夫呢,作者灵机一动,叫那些没什么戏份的老婆子们呀!然后再给他们按个去通报的目的:怕到时怪罪下来连累他们。真是写尽了他们的小格局,不过也好,否则真是没法安排贾母出场了。
贾母来了,自然要开始熟络了,黛玉宝玉都没说话,于是“便将这祸移到袭人紫鹃两个人身上”,“因此将他二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
然后又是一次聚会,薛蟠生日,贾母以为他俩都去看戏,见到了也就没事了。结果俩人心里都在后悔,一个说病了,一个后悔自己剪了穗子(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都不去。贾母真是没法了,摊上这么两个冤家,然后说出了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让宝玉和黛玉都醍醐灌顶,“好似参禅的一般”。所以有的时候,读书多了,偶尔接点地气,听点俗人的俗语,也是一种领悟。
俩冤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想想多少恋人就是因为没有把真心话讲明而闹到分手的下场,其实心都是在对方的,何必说那些伤人心的话呢,既然在一起,为何不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呢,还要拿这个宝贵的时光(不知道会多久的时光)来拌嘴吵架,何必呢。
袭人姐姐是个好姐姐,给宝玉吹了点正直的枕边风。“千万不是,都是你的不是(就算补是你的不是,也是你的不是),往日家里小厮们和他们的姊妹拌嘴,或是两口子分争,你听见了,你还骂小厮们蠢,不能体贴女孩儿们的心(真是说到宝玉的心坎里)。今儿你也这么着了。明儿初五,大节下,你们两个再这们仇人似的,老太太越发要生气(再把贾母搬出来,更是一个大助力),一定弄的大家不安生。依我劝,你正经下个气,陪个不是,大家还是照常一样,这么也好,那么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王夫人看好袭人,天经地义。有这么个好儿媳妇,任何婆婆都高兴。宝玉何德何能,他配不上袭人。
此回回味结束。
奇异果最开心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7页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上回说到黛玉大晚上去看宝玉,结果宝钗抢了先,再加上晴雯和碧痕吵了几句带情绪的不开门,搞...
-
第28页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上回说到黛玉在花冢哭诉《葬花吟》让宝玉听到了,黛玉还想着晴雯不给自己开门一事,又触花生...
-
第29页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
第30页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上回末尾袭人劝宝玉,这回开头紫娟劝黛玉,黛玉倒是鸭子嘴,和紫娟也是口下不留情。人家紫娟...
-
第31页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上回末尾说到袭人接了宝玉一个窝心脚,这回开头就开始写袭人的反思:看到自己吐血,“想着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