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页 哈罗德、莫林与奎妮
- 章节名:哈罗德、莫林与奎妮
- 页码:第317页
《一个人的朝圣》,作者蕾秋用回忆穿插的写法描述了一个耄耋老人的短暂旅途。87天,哈罗德走完627里的路程,完成了对奎妮和对自己的承诺。627里,从大不列颠南方到北方,对于现在来说仅仅是不到半天的车程,但是徒步走完恐怕没人愿意去尝试,对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来说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用行动告诉世人信念的力量可以有多大。漫长而沉重的路途,是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只为到达终点的拯救和救赎。
哈罗德很平凡,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能被忽略掉的一个人,在酿酒厂的同一份工作做了几十年直到退休,他的一生平静的就像一潭沉闷的湖水。这个老人很可怜,成家后的他遭遇的悲剧都是因为小时候的创伤。有战争后遗症的父亲退役后亲手把家庭毁灭了,可见战争是多么可怕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杀戮,也是人性的灭绝,对生命的蔑视,一个人开启了杀戮模式就很难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战争无论输赢,参与的人都将受到灾难般的心灵打击。哈罗德的亲身母亲无情的抛弃了幼小的哈罗德,对这位母亲的描写段落极短,幼小而聪明的哈罗德为了讨好母亲,总是变着花样让她开心,没有像正常家庭里母亲变着法子让孩子开心,完全反过来,让人看了特别心酸。哈罗德的母亲带着行李箱要出门前还要打扮一番,没有一丝留恋和伤感,纯洁懵懂的哈罗德不愿母亲离开,试图用平常偶尔能逗她一笑的做鬼脸来取乐她让她留下来,但他却不知道她的母亲这一去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哈罗德的母亲叫他别闹,都要把她的妆弄花了,哈罗德还这么小就要被无情的抛弃,被自己的亲身母亲抛弃,什么都没留下,甚至一丝安慰一句劝导都没有,简直无情。
真不知道哈罗德后来是怎么跟有暴力倾向的嗜酒如命的父亲生活的,关于他的父亲的介绍跟他母亲一样,寥寥几段带过,感觉还没有那些所谓的“阿姨”的描述多。也许他父亲永远那么冷酷,对哈罗德的影响也就那样,而“阿姨”身上似乎能找到一点她母亲的影子,毕竟都是女人,都有些许温柔的一面,或许这一点不经意的温柔是在魔鬼般的父亲的高压下最好的慰藉。直到16岁生日那年,过了16岁就不再是童工了,也就没有抚养的义务了。没有早一天没有晚一天,正好是16岁生日那一天,是掐算好的吗,连一天都不想抚养了,连一天都不想见到这个亲生儿子,迫不及待要把他赶出这个房子,哪怕还是冬天,然而只是扔给他一件外套,没有言语,比其母亲更狠,再次狠狠的抛弃。16岁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生日歌,没有祝福,只有一件外套和冬天里的闭门羹。为什么哈罗德的命运如此悲惨!16岁,他还没感受过爱和关怀,就被家庭驱逐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冷漠残忍的家庭和父母!
庆幸的是,哈罗德没有变成社会的混混,没有吸毒和酗酒,甚至讨厌酒,因为他的父亲的缘故。他在努力的工作,健康的生活,有时做好几份工,只是为了能活下来,他是这么的积极乐观,哪怕生活再残酷,连最亲的人都不要他,他还能如此顽强的活着,他分明就是一棵在山顶上石缝里生长的百折不挠的松树,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在舞会上邂逅善良的莫林,本该为哈罗德翻开幸福的篇章。戴维的到来本该是一家三口美满的一家子幸福的生活。可命运是如此不公,我宁愿这样替哈罗德埋怨命运,也不愿说前后因果关系。哈罗德如此善良,哪怕她的母亲抛弃了他,他还是会去找她,哪怕他的父亲无情抛弃了他,他还是给他找了疗养院善终,他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都如此的宽厚仁慈,他做这么多善事积这么多德,为什么就不给他一点爱的能力呢,为什么要命运弄人呢。哈罗德对莫林是爱的,对戴维是爱的,只是他不懂得如何表达和表现对戴维的爱,因为哈罗德的父母没有给过他,没有教导他如何爱孩子,可怜的哈罗德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想到这里,很多农村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群孩子虽然没有像哈罗德那样被父母抛弃,但是也严重缺失爱的温暖,很多父母在外打工10几年几十年,孩子长大了都没见过几次面,他们长大了心里是有缺角的,真的挺揪心。真心希望在外的父母不管生活工作多么不容易,也要时常关注和关爱孩子,别让爱的遗憾成长为怨恨。哈罗德总是对跟哈维的相处上不知所措感到遗憾和内疚自责,哈罗德是善良的,他没有把原因归咎为自己的父母,而是自己默默承受,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很多父亲都像哈罗德一样,不抱怨,只是默默的承受伤害,默默地扛着责任,默默的付出,甚至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他们柔软的一面,中国的父亲通常很含蓄,不善表达直接的爱。爱,不仅是接受,也是给予,不仅心里要有爱,也要适当的表达。如果不是因为冷漠分裂的家庭环境,哈罗德的性格就不会有这种缺陷,也就不会有戴维的抑郁离去,也就不会有莫林对哈罗德长达半辈子的埋怨,也就不会有哈罗德后半辈子的自责,也就不会逃离去开始一场救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影响孩子的一生。
戴维的性格缺陷,其实也有莫林的影响,如果莫林能意识到哈罗德可能不善表达直接的爱,她是可以帮助哈罗德向戴维解释的,告诉戴维哈罗德是爱他的,而不是一味的护子心切站在戴维的一边责怪哈罗德,也许莫林也是挺柔弱的性格,她也不擅长处理关系,他不善社交,特别宅,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这样父母都是不善交际不懂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人,也是孩子性格内向的一个环境因素。戴维是独生子,很聪明能考上剑桥,压力大靠吸烟喝酒排解愁闷,似乎没有朋友。哈罗德知道他抽大麻和酗酒,但是没有劝说教育引导过他,只是默默收走空酒瓶连莫林都不知道,哈罗德一贯相信戴维这孩子太聪明了,知道怎么自己在做什么,其实是因为哈罗德自己不知道怎么跟戴维说,他们之间早早就筑起了一堵厚实的心墙,沟通太困难了,青春期的戴维很叛逆,心底很抵触这个不称职的父亲,总是在言语上与哈罗德针锋相对,其实这种行为可以看成是戴维对父亲的不满,他是希望父亲能关心他,让他感受到爱,这是背后的心理,可是即便多年后哈罗德还是不懂怎么做。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得抑郁症,戴维最后是重度抑郁症,找不到排解和宣泄的出口,也没有人引导开导他,他的生活充满了不开心,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最终选择了离开。其实,人活着还是要有寄托,不管是精神的寄托也好,物质的寄托也好,或者其他也好,有兴趣有目标就有活下去的动力,如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真的是生不如死。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脸面,得到别人的尊重,名望,权利,金钱,都能给人很大的动力,欲望就是拉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马车,一个人无欲无求就不会感受到快乐了,活着也没有意思,一个社会无欲无求,它离消亡也不远了。
很好奇奎妮离开酿酒厂后有没有结婚,他对哈罗德应该是有一些情愫的。记不清奎妮被哈罗德撞见躲在柜台后面哭是为什么了,或许没有写出来,以奎妮的性格讲应该不会对不熟的人讲自己丢脸的事情,她很能干很精明也很要强。哈罗德是奎妮唯一的朋友,奎妮对于他而言也是唯一的朋友,在工作中和往返的路上,他们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友情,能轻松的讲在其他地方无法对别人说的故事和笑话,这对在家里遭到排挤的哈罗德来说是一种慰藉,对在酿酒厂受到老板和同事打压和嘲笑的奎妮来说,也是一种慰藉,人生不易,能找到一个谈得来的人是一件幸事,从这点说,他们之间更像是交心的知己,至少哈罗德对奎妮是这样的。戴维出事后,哈罗德失控,并在酒后砸了老板最珍贵的藏品,因为这个恶贯满盈的老板曾经当面骂戴维是“懦弱的小娘炮”,曾经当面骂他儿子的时候,哈罗德没有反抗受到的屈辱,儿子死后才激发胸中的怒火,在哈罗德心里,只要亲人和自己没有受到实质的伤害,他都是能够忍受的,反映了他在性格上的懦弱,在其他地方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忠厚老实宽厚仁慈。他这次的爆发着实没有考虑后果,这是酒精的代价,奎妮肯主动为他背锅,非常的仗义,按照老板之前的恶劣行径杀了她都有可能,但是她却站出来替哈罗德挡下了,这种牺牲不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所以我猜想奎妮是不是对哈罗德有想法。
不管怎样,受到奎妮临终前的告别信,想起曾经的交情和歉疚,哈罗德都应该去看望她。只是哈罗德看望的方式,让对生命的尊重,对友情的重视,对亲情和爱情的反思和醒悟都得到了升华。87天627里的路程,更像是哈罗德在以一种方式走完他的一生,他不仅给了奎妮坚持活着的希望,也救赎了自己,拯救了和莫林的爱情。人生很多不幸的事情,其实都是一场误会,如果当初能解释清楚,就不会有后面连续不断的痛苦和悲剧,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多少人在气头上因为执拗和傲气错过了澄清的机会从此心生芥蒂。好在哈罗德和莫林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原谅和重新接纳了对方,得到一个温馨的结局。多一点理解,少一些误会,对大家都好。
在前进的路上,带着信念上路,不管经过多少个站台和路口,不管遇到多少过客,理解你的,祝福你的,嘲笑你的,抨击你的,不管遇到多少故事,或悲或喜,请保持微笑面对,因为萍水相逢的人和事物很快就会离你而去,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忠于对自己的承诺,你要做的,只是不断的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朝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