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电影产业
- 章节名:第一章 中国电影产业
一、历史:
1.二三十年代,自由市场
外商最早投资影片,建设影院,民营资本跟进;
1920年代中期,美国好莱坞八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三大民营🎬公司:联华,明星,天一;
1931九一八,1932一二八事变,民族电影业受冲击。
2.抗战,官办主导
1933,左翼电影兴起,民国政府加强审查,加快创办官营电影公司;
1937上海沦陷,上本地制片业崩溃,明星公司被烧毁,天一公司转战香港;
人员流散至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西北影业公司等官办公司。
3.战后内战期,多头竞争
官营接管了日伪电影企业
好莱坞公司重回中国市场
民营电影自发成立联合发行组织“中国电影联营处”
4.1949年之后
文化部下设电影局,我国影视产业最根本的管理体系确立(行政规划,政治挂帅)
接受国民党电影制片机构,建设国营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55年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
经历了一段公私合营,后来就都收公了。
1953年进入一五,全面搬抄苏联模式:
完全统购包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国省市县四级发行体系,条块受制,农村靠流动放映队。
5.1993-2004改革时期,2004以后大发展时期
2001《电影管理条例》,民营进入获得法律保障,外资获得官方认可;
2003 CEPA协议,为大陆和香港电影合作扫清障碍,大量香港电影人才北上;
2003《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准入暂行规定》,降低三产业准入门槛,允许民营资本独立制作电影。
2005,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成立;
2009,华谊兄弟深交所上市,成“中国电影第一股”;
2010,博纳影业美国上市;
2011,首家互联网影视公司“乐视影业”成立。
二、中国电影产业现状
整体产值:增势迅猛,但还是一个很小的产业(一年的票房收入不敌淘宝双十一的日销售额)
产业链:从“制作、发行、放映” 到 “开发、投资、制作、销售、放映”
市场结构:
衡量指标:市场集中度(贝恩分类法,HHI指数)、产品差异化、市场壁垒
市场集中度指数-CR(concentration ratio):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销售额、增加值、职工数、资产总额等占全行业的份额。(e.g. CR4即是四个最大的企业所占行业份额之和)贝恩分类法即按照CRn值来划分市场结构的类型。
HHI指数(赫希曼指数)所有企业市场份额平方后加和。按照HHI值也有一个市场结构分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