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
王哈哈
读过 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
- 章节名:第2章 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半个世纪以来的洋务活动失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维新运动蓬勃发展,最终导致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政治变动。 sec1 思想准备与成型 一、康有为的学术传承 1.程朱理学 康氏的先人为广东名族,世以理学传家,康有为受祖父影响,比较早地接受了儒家的程朱理学思想。 2.陆王心学 1876年师从岭南著名学者朱次琦,后与朱的学术见解发生歧视,转而对陆王心学产生兴趣。 3.佛教、道教理论 1878年到西樵山,专讲佛、道之书。 4.西方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思想 1878年遇到张鼎华,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舍弃了考据帖括之学,开始研读具有经世致用的经典及新学读物。 这一年到过香港旅游,接触了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5.今文经学 1890年,师从廖平,尽弃先前的古文经学立场,转向廖平以及常州学派的今文经学。 利用今文经学的特点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以创建和完善他的关于变法图强的理论体系,并在学术上成为晚清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辨析今古文,实启导于廖平) 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点建议,上书失败。 二、万木草堂讲学 1890年7月,陈千秋成为康有为第一个弟子。 9月,梁启超成为康有为第二个弟子。 在陈、梁的帮助下,康有为于1891年春在广州长兴里开设“长兴学舍”,正式收徒授学。 1893年迁入“万木草堂”,以树人如树木,寓培植万木为国栋梁之意,学习者一度达数百人。 万木草堂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培养出一批健将,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近代中国政治史上起到了转移风尚的特殊作用。 三、新学伪经与孔子改制 1.《新学伪经考》 (1)内容 康有为抨击清代正统学派——乾嘉诸老的汉学——所依据的儒家经典并不可靠,以釜底抽薪的手法否定正统学说的权威。 (2)意义 不在于学术层面,真正价值在于康有为给他的变法理论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和哲学的依据。 2.《孔子改制考》 (1)内容 康有为通过对今文经典的研究,断定《春秋》为孔子改制之书,正面阐发被古文经学所淹没的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 (2)影响 为维新派提供了变法革新的理论支持;遭到了守旧者的猛烈攻击。 3.《大同书》 从学术史的观点看,《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皆为整理旧学之作,真正带有创造性意义的还是《大同书》。 康有为在此书中,提出了一套大同社会空想体系,反应了其理想。其思想资源,除了西方思想外,主要是中国儒家的政治理想。 sec2 公车上书的发动与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感染了康有为,康有为以为民气可用,5月1日联络18省举人1300多人聚会松筠庵,拟上一公呈,请清政府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康有为随后起草了请愿书,提出四点方案: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并争取各省举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 光绪帝批准《马关条约》后,公车上书曲终人散,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插曲。 sec3 举人才与合大群 一、维新运动的发动 1.三国干涉还辽后,朝野上下弥漫着浓厚的苟且氛围。康有为于1895年5月29日第三次通过都察院上书光绪帝,强调了变法的急迫性,终于到达光绪帝手中。 2.第四次上书光绪帝万言书(失败) 1.核心问题:要解决洋务思想家早就意识到的“君民之隔”。 2.解决措施 体制内——建立议院体制 体制外——设立报馆与学会 3.上书言事蔚然成风 7月5日,光绪帝发布《举人才诏》。 7月19日,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就人才储备等问题提出九点建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更切中时弊。 御史胡燏棻上《变法自强疏》,明确提出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康有为后来给了高度评价。 《马关条约》签订后,经过光绪帝的鼓励,上书言事在官僚层、知识分子层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二、京沪强学会的成立 1.背景 公车上书后,国内政治气氛发生重大转变,高阶层的官员、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开始以维新为时髦,在这种气氛下,组建维新团体,团结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推动维新变法的开展成为最急迫的事。 2.性质 京沪强学会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争的强烈刺激下成立的一个具有近代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 3.京师强学会 1895年8月下旬筹措京师强学会。 (1)主要成分及其角色、追求 一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志士;强学会的发起者、政治上的设计者;忠实于强学会追求国家富强昌盛的宗旨。 二是具有帝党背景的人,如陈炽等;强学会的同盟者;为了联合强学会,壮大帝党势力,同后党争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权。 三是具有一定开明意识的官僚政客,在统治阶层中基本属于中下层官僚;投机者;更多追求自身的利益。 (2)京师强学会的没落 康有为离开京师后,强学会领导权旁落,组织涣散,不战而败。 强学会本可以争取到李鸿章的支持,却拒绝了李入会。 1896年1月,清廷查禁强学会,最终将强学会改为官书局。 4.上海强学会 康有为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创办。 上海强学会内部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不满意以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的主张。 1896年1月26日,张之洞下令将上海强学会强行解散。 5.影响 北京、上海的强学会相继被查封是维新运动所遭受到的挫折,但在这批志士仁人的影响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维新运动已从根本上不可遏制。各地纷纷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三、《时务报》与《国闻报》 康有为等新知识分子在创办了具有近代政党性质的社团的同时,更不忘创办自己的言论机关,试图以新闻媒介的作用去影响新一代知识分子,并期望以此去争取官僚士大夫的同情和支持。 1.从《万国公报》到《强学报》 (1)《万国公报》 康有为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先行创办了《万国公报》(盗用上海广学会编《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创办两个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亦渐知中国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及新法可能带给中国的好处,从而为京师强学会的顺利成立提供了积极的舆论支持,使自愿参加强学会的达官贵人、知识分子愈来愈多。 (2)《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被迫停刊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北京继续出版。 1896年1月23日,《中外纪闻》与强学会一起遭到清政府的封禁。 (3)《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成立之后,即着手创办了《强学报》,以此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会解散后,《强学报》随之结束。 2.《时务报》(影响南部中国)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正式问世。总理为汪康年,撰述为梁启超。(主要创办者为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 《时务报》最值得看的,也是当时之所以风靡一时、成就梁启超大名的还是“论说”栏中的梁启超的文章,代表作有《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 《时务报》的出版发行,在全国各地都获得了良好反映,大受欢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销行达万余份,为中国有报馆以来前所未有之盛况。梁启超的文笔与思想是《时务报》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的言论,给当时中国一度沉闷的政治格局注入了一股清新的信息,在传播新知、启发民智、宣传变法、主导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其后梁启超与汪康年关系彻底破裂,梁启超离开《时务报》,该报的影响大不如前。 3.《国闻报》与严复(北部中国最具影响) 主持《国闻报》笔政的是严复,与梁启超齐名,有“南梁北严”之说。 (1)《国闻报》 1897年10月26日,严复等人在天津租界创办《国闻报》。 《国闻报》强调以“求通”为其根本宗旨,而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敌。 (2)严复 将西方近代社会精神概括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严复已触及中西社会差异的本质问题,也在根本点上为中国社会的前进指明了方向。 严复“煞费苦心”的翻译对进行论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巨大,他的翻译使千百万中国人知道了“物竞天择”的道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删除了原著中着重介绍的生物学方面的进化原理,同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按语发挥书中的论点,试图以此唤醒中国人保种自强、与天争胜、变法图存的政治意识。 sec4 新团体与新报刊 京师强学会被强行关闭后,这一极端的措施却促使新知识分子离开了京师,利用新政府政治统治力量的不平衡和各地开明官僚的力量,创办新的学会和新的报刊。 百日维新前各地成立的新学会、创办的新报刊 1.北京 (1)代表 粤学会、闽学会、蜀学会,保国会 保浙会、保滇会、保川会 知耻学会 (2)特点:多为政治性的维新团体 2.上海 (1)特点:多为知识性、专业性学术团体 (2)代表 新学会、算学会、农学会及《农学报》、地图学会 译印中西书籍公会、上海印书会、译书公会及《译书公会报》 医学类:医学会、医学会 教育类:蒙公学会、中国女学会 经济学会 (3)上海是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近代城市,它在百日维新前成立的一起新学会,除了极个别的如强学会具有浓厚的政治气息外,更多的则为具有商业目的的专业性机构,它们在客观上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其发起人的本意也只是追随潮流、与时俱进地追逐商业效益而已。各新式印书机构还算具有相当的政治、文化追求,而更专门化的团体,其商业目的似乎更加明显。 3.江苏 (1)代表 明通学会、金陵测量会、苏学会 (2)特点:具有相当的政治倾向 4.浙江 (1)代表:群学会、兴浙会、化学工会 (2)特点:既有政治性团体,也有专业性团体 5.湖北 质学会(只此一家) 实际上是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新学会宗旨。 6.湖南 由于是全国新政治的中心,所以湖南的新学会、新报刊都较远较他省兴盛。 7.广东 农学会(孙中山首创)、广州时敏学堂、群学会 8.广西 圣学会(康有为创办)、广仁学堂 9.四川(异数) 蜀学会,被极端守旧的伦理观念支配。 10.贵州 仁学会,受其创办者影响,比较激进的政治性学会。 依靠官方背景成立新的维新组织,是百日维新运动开展前新学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王哈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章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时代背景: (1)国际地位变化 甲午战争后中国在东亚的大国地位发生根本动摇,而日本在中国、...
-
第2章 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
-
第3章 维新运动的局部试验
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维新思潮在京师、上海等中心城市迅速发展,并逐步影响了内地,湖南及一...
-
第4章 维新运动的深化
背景 1.甲午战败后,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在清政府的默许下开始组织各种各样的学术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