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中的自强运动(上)
- 章节名:忧患中的自强运动(上)
1. 1860北京议和后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既可满足外国直接与北京往来的要求,也可避免其与军机处来往,因为事关机密与体制。此为中国专设外交机构的开始。
2.南北口岸分设通商大臣,除减轻总署负担外,亦可为缓冲作用。1870年后南北洋通商大臣为两江、直隶总督的固定兼职,北洋大臣大都出身淮军系统,南洋则湘军。
3.1859年洋税务司制度正式成立,1863赫德任职直到1908年,清朝海关行政一向操之内务府人员,弊窦丛生。赫德期间税收可达每年2000万两,为最可靠财源,支持同治新政、赔款、左宗棠西征之借款等等,此后关税归还或担保成为常例。
4. 1860后,各国欲逆取顺守,巩固并扩大各自权益,恭亲王、文祥主“合作政策”,新政不尽出自中国自发,亦是外力胁迫所致。1873年太后撤帘,紫光阁同治接见外使,不再要求跪拜。
5. 江南、天津、金陵三机器局为军事工业兴办重点,经营缔造均与李鸿章有关,均有外人参加,经费均来自关税,淮军剿捻武器即多来自金陵。
6. 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设立,引发士大夫“以夷为师”之争论,1872幼童留美,1881年被斥为“适异忘本,目无师长,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而止,回国幼童知名的有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
7. 丁韪良等主持之益智书会、李提摩太等主持之广学会绍书甚多,官方译书首推江南制造总局,次为同文馆,丁所译之《万国律例》1864刊刻当年即被援引指责普鲁士与丹麦交恶而侵犯中国领海,普使认错。
8. 教案迭起,1870天津教案令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内惭神明,外愧清议”,病势加剧,调为两江总督,李鸿章继之。1872年曾卒。
9. 日本与西方接触迟于中国12年,1875占琉球,福建督抚主与日本理论,李鸿章则说因琉球而与日本相角“不暇且无谓”,后总署又惧日俄勾结而不敢拒之太甚,朝鲜问题起后,琉球卒为日有,但始终未获中国承认。
10. 1868年中英修约不成,1875年马嘉理事件为威妥玛找到机会,遂有烟台条约,大部与此事件无涉。
11. 1871年俄占领伊犁,至左宗棠征西而交涉再起,崇厚擅自与俄人订约,伊犁西境南境尽为俄有,朝议大哗。李鸿章仍担心俄日勾结,主先换约,左宗棠则主应先之以议论,次决之以战阵。清廷惩处崇厚,改命曾纪泽赴俄商谈,1881年条约画押,收回伊犁以南特克斯河一带之地,以其为通往天山南路之孔道,总算凭借外交收回部分领土。1882年伊犁交收,新疆改为行省,名副其实纳入中国版图。
12. 1876年日韩江华条约否认中国宗主权,订明朝鲜为自主之国,李鸿章劝朝鲜与西方国家立约,用以敌制敌之策。1882壬午大院君叛乱,日本立即出兵,时李鸿章丁忧,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派吴长庆率3000淮军迅速平定韩局,张謇云:“此次之师,赖李相不在,张公得以出力。”,但此后中国仍听朝鲜与日本直接交涉。1884甲申政变再起,日军占据王宫,袁世凯立刻弹压,但仍然在军事占上风时外交不敢作为,一任日韩自行解决。且李伊天津条约等于承认日本在韩地位,李鸿章甚至希望与日本并力以抗第三者对朝鲜的侵略,始终不忘“以夷制夷”,结果反为日本所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