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 ——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
- 章节名: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 ——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
1.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傅雷译) 2.江流滚滚,震动了房屋的后墙。(许渊冲译) 3.屋后江河咆哮,向上涌动。(韩沪麟译) 许渊冲先生的原则非常明确。他说他翻译《约翰·克利斯托夫》有四个原则:一是翻译时对照傅雷译本,发现其长处;二是要尽量胜过傅译,形成自己的风格;三是在有关字句的处理上,即使认为傅雷译得好,也尽量在原文提供的创造空间里寻找新的表达;四是在个别词句的传译上,如傅雷的翻译是独特而唯一的,那只有承认自己不如他,借用他的“译法”。 引自 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 ——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 对比开篇这句的译法,其实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来,许渊冲因为要尽量胜过傅雷,在翻译时对照了傅雷的译本,结果却是没法从中跳出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受到了傅雷译本的影响和束缚,所以在开篇这句话的翻译时,才会为不同而不同,去添加过多的个人理解,甚至于改了原句的意思。他说在翻译时假设自己是罗曼·罗兰,去体会文字指向的情景,遗憾的是他却忘了本来的任务,刻意要让自己的体会不同于之前译者的体会。尽管他自己在辩解,表示在译文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这样说太过于无力,因为每个译者都在自己的译文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尽管许钧老师也在为他辩护,但很难改变许渊冲作为译者译者失却翻译本真的事实。而且,试想这句译文出自某位无名译者之手会怎样?
129人阅读
爽罗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试论文学翻译批评的背景变量
(1)没有经过异域文化审视和评价的中国文化典籍只是对于自己本民族的原有认识而言才有价值,...
-
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现状与反思
以中诗英译为例。很多人致力于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语,此举多数是赢得一片赞扬声。但是,...
-
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 ——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
-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伦理探讨 ——以白睿文、陈毓贤英译《长恨歌》为例
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状况,以汉学家为驱动、以读者为指涉、以本土需求为依归的策略...
-
《红与黑》事件回顾试要首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
许渊冲先生不但敢于大胆地批评前人,同时也不避讳称赞自己。他在文章中借湖南文艺出版社之口...
> 查看全部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