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页
- 页码:第127页
(126页:)让我告诉你一个例子。请想象有一天你下班后回家,发现(127页:)府上的门被撬开,悬挂在铰链上。你遭窃了。走进屋内,发现你的财产全都不见。你整个人僵住,被吓得目瞪口呆,失望之余,你疯狂地想,到底失去了哪些东西,然后你那颗狂乱激动的心被吓住,思绪消失了。有一段突然、深沉的寂静,几乎是一种快乐的经验。再也不做挣扎,再也不努力,因为这些都无济于事。现在你只好放弃,别无选择。
所以,前一刻你丧失了珍贵的东西,下一刻却发现你的心安住在深度的宁静状态中。当这种经验发生时,不要立刻急着寻找答案。你应停在那个宁静的状态中一会儿,让它成为一个间隔。如果你确实安住在那个间隔中,往内心关照,你将瞥见觉悟心的不死性质。如果在此生中,对这种间隔和过渡所能提供的转化机会能变得更敏感、更警觉的话,那么我们内在里就能对死亡时将发生的更强大、更不易控制的状况做更好的准备。
不管我们的修行功夫有多好,我们还是受限于肉体和它的业。但在死亡时,我们从肉体中获得解脱,就有非常好的机会去实现我们的修行和生活目标。即使是一位已得最高证悟的上师,也是在圆寂时才有终极解脱,这称为般涅槃(parinirvana)。那就是为什么在西藏传统里,我们并不庆祝上师的生日;我们只庆祝他们的圆寂——最终觉悟的时刻。
注3:西藏的上师通常不会炫耀他们的成就。他们可能有很大的超自然能力,但几乎都不显现出来,这是传统的要求。真正的上师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会用他们的能力来自我膨胀。他们只在真正对他人有利益时,才会利用这种能力;或在特别的环境,特别的状况中,让一些少数最亲近的弟子目睹。
4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