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陌生人结盟,创造更大的社群
- 章节名:和陌生人结盟,创造更大的社群
游戏旨在唤起人们在城市生活里常见的孤独和匿名感,为陌生人提供一个途径,让彼此之间产生意义,哪怕为时短暂。游戏让玩家沉浸在人群当中,让他们直面城市生活唤起的矛盾情感,以及因为匿名而产生的自由和孤独。除了想留下来继续游戏里的冲动,玩家还创造了一种即兴的临时社会团体。
我们希望玩家找到某种途径来和周围的陌生人联系,所以,我们努力让他们感到迷惘和孤独。我们在这款游戏里让玩家保持一定的不确定性,让他们不知道有谁在玩。我们故意混淆玩家和非玩家之间的界限,这样一来,每当发现其他同样在玩的陌生人,你就会感到安慰,哪怕他们属于对立方。因为,他们至少理解你的行为,知道你也是同一款游戏的一部分。
9号补丁:和陌生人结盟。与游戏相比,现实孤独而隔离。游戏帮助我们团结越来,从无到有创造更强大的社群。
社群让人感觉很好,就像是有了归属,融入其中,一起积极地关心某样东西。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开始互动以促进这一利益时,社群就出现了。它要求群体里的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为了把一群陌生人变成社群,必须遵循两个基本步骤:第一,培养陌生人之间的共同利益;第二,给他们机会和途径围绕这一利益开展交流和互动。
这正是优秀的多人游戏最擅长的事情。它把一群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目标上,哪怕他们认为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它还给了他们追求这一目标的手段和动力,哪怕他们此前毫无互动的意图。
陌生人之间的游戏社群能维持下去吗?那可不一定。有时候,游戏进行多久,社群就维持多久。玩家也许永远不会再见、不会再交谈,但这完全没有问题。我们大多认为,社群要维持得足够久、足够稳定,这样才好。没错,社群的力量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的,但即便社群只能维持短短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了社群,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类学家所说的“社群精神”。社群精神是一种强烈的团结感、凝聚力和社会纽带感,能预防孤独和疏离。在一个从前让人感到无趣、乏味的空间体验到社群精神的短暂爆发,还能永久性地改变我们与这个空间的关系。它会成为一个我们愿意为之行动、为之效力的地方,而不再是一个匆匆走过或冷眼旁观的地方。
即便小尝社群精神,也足以把我们从孤独带回社交世界,或是恢复我们的活力,重新积极参与、投入到周围的生活中去。
在日常游戏中体验到社群精神,能唤起社群的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学习与陌生人即兴朝着积极目标奋斗,教给了玩家所谓的“群体智能”,这是一种能让人变得更擅长、更容易团结越来朝着积极目标奋斗的智慧。我们在玩此类游戏的过程中,渴望群体智能可以实现其他一些革命性创举:低碳的未来、群体创造力、依靠更少的物质而过得更幸福。
为什么要设计一款游戏,而不是由博物馆公开发出邀请呢?对此有两个很好的理由。由于它是“游戏”,而非严肃的艺术竞赛,通常不认为自己跟艺术品设计有什么关系的人会自由处在地进行尝试,不用担心尴尬。游戏的结构以及它的线索和叙事,同样给了更多非典型的博物馆会员,如学生和青少年,一个通过在线讨论、分析艺术品来参与策划展览的机会,哪怕会员本身并未投稿。这些玩家充当了“意外的幽灵”展览的虚拟“监护人”。
要成为任何一个社群的成员,都需要理解社群的目标、接受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实践。而参与“意外的幽灵”项目,在这两方面都教育了博物馆的参观者。虽然这是一个游戏,可博物馆方面认真地将参与的玩家当成了艺术家和策展人。
游戏的乐趣很简单:电话铃响起,打电话的是个陌生人,你偶然发现一个跟你迥然不同的人却同样拥有一段引人入胜的生活。当然了,这款游戏也可以在新人和邻居之间多次玩,因为它可以带来成千上万次独特的访谈经历。当你意识到,自己和一个来自完全不同年代的人竟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的有趣生活经历时,你们可以无限次地联系下去。类似《活力》这样的游戏,能让人更方便地接触某个或社会因更了解你而受益良多的人。
社群游戏能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极大的好处。它们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新的兴趣: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关心某些公共空间或公共机构,或希望与其他人一起投入讲故事或艺术创作等活动。就算游戏结束,我们或许也会发现,自己对这些空间、机构和活动比从前更为投入。
另一方面,我们感受到的社群精神或许只是社会联系的一阵短暂火花,仅此而已。但即便是一起玩一个很短的游戏,它也能提醒我们:我们其实真心愿意与最陌生的陌生人分享。我们收获了信心: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需要,就能够和别人建立关系。
有了这种信心,人类就再没有理由在这个世界感到孤独,不管是在虚拟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