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闻传播事业重点部分
- 章节名:德国新闻传播事业重点部分
一、重要政府法案、改革和管制部分★★★
1、封建势力压制报业发展
为什么十七八世纪后德国报刊发展的步伐比美、英、法等国迟缓?
17世纪德意志封建割据,邦国林立,政治经济远比英法美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国报业的发展。
(1)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
1608年发布规定,报纸出版前须教会或地方官检查,德国开始实行新闻检查
(2)普鲁士第一任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1701至1713在位)
对报刊种种限禁仍然存在,报纸出版仍需官方特许。
(3)普鲁士第二任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至1740在位)
进一步强化军事官僚机构,同时加强了对报业的管制。
只允许官方报纸《柏林特权报》发行,下令全国各大城市出版官办广告报,主要刊登广告和少量商业新闻。
(4)普鲁士第三任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即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至1786在位)
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影响,曾宣布“报纸有无限制的自由”。
普奥争霸的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8)爆发后,收回了报刊自由的承诺,重新颁布严厉的报刊检查令。
2、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新闻制度
(1)书报检查令
1814年拿破仑溃败。1819年德意志联邦议会制定书报检查令,该规定一度使德国报刊上的政治声音完全沉寂下来,只有新办的《普鲁士国家通报》作为政府机关报代表官方发言。
(2)新的书报检查令
30年代以后,在法国七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出现了许多具有民主倾向报纸,使得民主思潮不断高涨。
普鲁士第六任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为了缓和社会危机,1841年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其中某些条款有所放松
(3)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1848年爆发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普鲁士国王被迫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变,德国三月革命失败。普鲁士王国实行的是虚假的自由主义新闻政策。
(4)俾斯麦铁血统治
1862年,俾斯麦出任宰相后加强了对报刊舆论的控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1874年帝国国会通过帝国新闻法,声称废除书报检查和其他防范性措施。
俾斯麦为了对付反对派报纸,公开设立“收买基金”,被人们讽刺为“爬虫基金”,被收买报纸被称为“爬虫报纸”。
1878年,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操纵国会通过《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或称《非常法》),取缔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一切进步工人组织,封闭工人报刊,没收社会主义报。帝国新闻出版法很大程度上已经失效。
(5)“反社会党人法”废除
1890年俾斯麦下台,“反社会党人法”被废除,德国报刊迎来一个比较宽松的出版环境。这一时期德国报业主体是党报
3、简要评述一战期间德国新闻制度
(1)新闻检查制度
由直接隶属德军司令部的“作战新闻局”负责实施,加强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和利用。
在同协约国的较量中,德国也曾成功的利用了宣传战术,达到了预期效果。不过在战争期间,由于德国军队的传统意识强,对宣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最终难以抵挡协约国的凌厉攻势,特别是英、法等国的“传单炸弹”的攻势。
(2)战时德军的宣传重心
主要放在防御敌人方面,宣传上的主动进攻意识比较淡薄,具体的做法是:
①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国和法国空投的传单
②严密封锁边界线,防止那些反战的、攻击德国的宣传品进入德国本土。
但是这样的防御性的宣传效果十分有限,不可能完全收购到手,也不可能完全阻止英法等国通过中立国把宣传品送到德国。
4、魏玛共和国时期宪法有关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
(1)每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范围内,都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以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不能损害这种权利
(2)不再实行书报检查,如果要重新重新实行,必须取得国民议会三分之二人同意而修改宪法
5、纳粹时期的新闻专制
希特勒的新闻观是欺骗说与工具说,大力镇压异己报刊,实行新闻专制:
①停止魏玛宪法的新闻自由;
②颁布法律实行法西斯新闻政策;
③设立国家宣传部,严格管制德国报刊言论;
④大力打击异己报刊,建立纳粹新闻传播业体系。
还颁布《新闻记者法》,规定编辑部成员必须经过戈培尔接见才能任用,一般记者必须是雅利安人种的德国人,凡信奉马克思主义或其他“政治上有害行为者”不得从事新闻工作。
6、二战时期德国新闻宣传的情况如何?试对其分析批判。
二战期间,德国新闻媒介全部转入战时轨道,成为希特勒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
为了达到宣传目的,纳粹的宣传工具置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于不顾,竭力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质,大搞欺骗宣传,愚弄德国人民。
在进行国内宣传、煽动战争狂热的同时,纳粹政府还利用无线电广播进行针对盟国的宣传。
纳粹新闻媒介这种狂热的鼓噪和欺骗性的宣传,对德国民众具有很强的蛊惑力,使他们“义无反顾”地集合在法西斯战旗之下,成为希特勒庞大的战争机器的推动力。
这种蛊惑人心的、煽动性的宣传被后人视为一种典型的宣传模式,即“纳粹式宣传”。
二、重要人物贡献、主张和办报部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发展过程如何?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
(1)第一阶段(1848年以前)
作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
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仲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他进而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而非官方因素,不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各种报刊需要配合和补充。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2)第二阶段(1848年以后)
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成熟,马、恩也有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随之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①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
马恩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②关于报刊的使命
马恩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③关于报刊的作用
马恩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们的日刊发生不断地、生动活泼的联系。
同时,杂志能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详细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剖析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这些新闻观点显然已经褪去民主主义色彩,具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性质。
2、简述施普林格其人及其报业帝国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德国最大的报团
施普林格战前曾在沃尔夫通讯社和其他小报当过记者和编辑,战后继承了父亲的印刷厂,创办了一系列报刊。
1946年创办广播周刊《听》获得成功
1948年创办《汉堡晚报》,两年间就成为联邦德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
1952年创办大众报纸《图片报》,发行量很快跃居全国报纸之首。紧接着又买下英军创办的《世界报》,把它办成了一份“高级报纸”。
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已经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大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
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
三、重要事件经过、结果和意义部分★★
1、拿破仑发动的侵略战争对德国出版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拿破仑发动的侵略战争使黑暗的德国各邦接受了一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报刊也相继出现。
在拿破仑占领过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报纸,如《科伦日报》(1802)、《知识界晨报》(1807)《莱比锡日报和公报》(1807)等。
1814年,格雷斯在科布伦茨创办的《莱茵信使》周刊具有更为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德意志各邦反动政策。
2、1845年《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
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
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意义在于从业务角度转向理论角度。
四、重要报刊、报团和报业发展时期部分★★★★★
1、1609年,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2、1615年,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法兰克福报》,德国报业之父艾莫尔在法兰克福创办
3、1650年,世界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由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在德国?
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欧式印刷术。由于国家的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德国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定期刊物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
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在沃尔芬比特尔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以及在斯特拉斯堡的《报道》。这两份周报是德国最早的定期出版物。
4、1682年,德国第一份科学杂志《学术纪事》由奥·门克教授在莱比锡创办。
它与1688年在汉堡创办的《每月论坛报》,开创延续到19世纪中叶的德国期刊中文学与哲学成分超过新闻的思辨传统
5、1798年,出版商科塔创办商业性报纸《总汇报》
原在杜宾根出版,遭政治压力,多次迁移。1810年后在奥格斯堡立足,故又称《奥格斯堡总汇报》。恩格斯曾将它称作德国的《泰晤士报》。
6、1856年,出版商宗内曼创办商业报纸《法兰克福报和商报》,后来取代《总汇报》和《科伦日报》(德国第二大报)的位置成为国内有影响大报。
7、1871年,莫斯创办德国第一份廉价报纸《柏林日报》。
8、1883年,又出现一份廉价报《柏林地方新闻》
原因:德国统一,封建壁垒消除,为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工业革命逐步兴起,传播技术日趋成熟。
意义:由于它们完全商业化经营,因此被认为是德国资产阶级报业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9、《新莱茵报》创办的背景与经过怎样?它的宣传有何特色?该报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报纸有何影响?
(1)创办背景与经过
《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其创办背景和经过: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
《新莱茵报》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但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这份报纸在刊头上标出“民主派机关报”字样。编委会由八人组成。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两人除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还经常为报纸撰稿。
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二是要求编辑既做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新莱茵报》除周一外,每天出版。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发行中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马克思为这份报纸一贫如洗。
1848年9月,报纸一度停刊。后随革命新高潮的出现,又复刊。由于编辑部人员遭到迫害,马克思等人被莱茵省警察厅驱逐,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2)《新莱茵报》宣传内容
《新莱茵报》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
①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
②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
这是德国革命的两项基本任务,因而也是《新莱茵报》宣传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
③此外,《新莱茵报》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
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3)《新莱茵报》宣传特色
①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原则性: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坚决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策略性: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新莱茵报》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③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新莱茵报》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
《新莱茵报》文风鲜明生动、尖锐泼辣。特别是对敌的讽刺揭露,更是犀利无比,战斗力极强。
10、187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创办于瑞士苏黎世
19世纪后期被誉为“德国党的旗帜”的是什么报纸?它的大致状况如何?
德国曾经存在两个党:
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同年创办了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1871年改名《新社会民主党人》奉行机会主义路线,宣扬个人崇拜。
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同年在莱比锡创办机关报《人民国家报》。
1875年两党在哥达举行合并大会,建立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
两党合并后,在党报和党的领导机构关系上,确立了一些明确准则,1875年代表大会通过组织章程:①党的机关报是党的财产,业务由执行委员会监督;②党的报刊原则上遵守党的纲领,策略问题上服从执行委员会;③机关报主要人员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人由执委会确定;④执委会有权免除报刊编辑人员职务,但可以提出申诉
1876年,《前进报》在莱比锡出版,取代两派机关报,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主编威·李卜克内西和哈森克莱维尔。
1878年,俾斯麦政府通过了《非常法》,德国社会民主党失去了合法地位,无法在国内出版。
为了抗击反动政府的迫害,继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德国社民党的领导人决定在国外出版报刊。
1879年9月28日,在马、恩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社会民主党人报》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后迁伦敦。
报纸出版期间,马、恩不断给以关心和指导,使《社会民主党人报》高举正义旗帜,同俾斯麦政府的反动政策,同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策略纲领。
《社会民主党人报》在《非常法》期间出色的宣传活动,使它成为当时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之一。恩格斯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还赞扬其是德国党的旗帜。
1890年《非常法》废除后,《社会民主党人报》完成使命,自动停刊。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现代报业的第一阶段(19C末~20C初)的发展状况
(1)特点
1890年俾斯麦被罢免,《非常法》被废除,德国政治环境相对改善。
①政党报纸仍占据主导地位
②商业性大众化报纸迅速崛起,报业垄断组织纷纷出现
③没有明显廉价报纸时期特征
(2)报刊和报团
此期间主要商业性报纸:
1883年谢尔《柏林地方新闻》
乌尔斯泰因创办:1889年《柏林画报》1898年《柏林全德新闻》《柏林晨邮报》1904年德国首份零售为主大众报纸《柏林午间报》
德国最早报团包括谢尔报团、莫斯报团、乌尔斯泰因报团。
1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现代报业的第二阶段发展状况
(1)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
宪法明确规定新闻自由,推动了德国报业空前繁荣。以政党报纸最重,但商业性报纸不断增多,报业垄断有所发展。
主要政党报纸有:《科隆新闻》中央党;《德意志报》天主教;《前进报》社会民主党。
(2)纳粹德国时期
1925年军国主义分子兴登堡被选为魏玛共和国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希特勒的新闻观是欺骗说与工具说,大力镇压异己报刊,实行新闻专制:停止魏玛宪法的新闻自由;颁布法律实行法西斯新闻政策;设立国家宣传部,严格管制德国报刊言论;大力打击异己报刊,建立纳粹新闻传播业体系。
希特勒政府还颁布《新闻记者法》
这一时期德国最大的报纸为纳粹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分裂的德国现代报业(1945~1990)发展状况
(1)联邦德国的报业
联邦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颁布的《基本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确认德国公民有通过传媒获知新闻的权利
盟军总部发行《德意志简报》,美英占领当局分别创办《新闻报》、《世界报》。
联邦德国二战后报业发展特点:先数量后兼并;没有全国性的报业中心。
(2)民主德国的报业
社会主义的报业体系,德国社会党创办了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新德意志报》,中央机关刊《统一》。
14、二战后联邦德国报业及统一后德国报业的特点与主要报刊
(1)联邦德国以及统一后德国报业的特点
①地方性报纸发达
原因:德国法律规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权力交给地方的州一级政府处理;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德国心理。
②报纸多为商业性报纸,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政党报纸。(至今仍有)
③期刊业发达:最有影响的《明镜周刊》
(2)德国主要报团
施普林格报团:创建者施普林格,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拥有最大的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星期日世界报》。
(3)德国重要报纸(原联邦德国三大报:《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
目前德国有哪些重要报刊? (重点)
①《世界报》
1946年由英军占领当局在汉堡创办,1976年迁波恩出版。1952年施普林格买下了该报75%的股权。
《世界报》信息广泛,文字精炼,版面活泼。其首都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国际新闻也很重视。
另外,该报对记者、编辑挑选较严。 要求除具有大学毕业资格,还要有专业知识。目前该报日出20版左右。
此外还有一系列专版,广告约占一半篇幅。读者多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界的上层人士。
②《法兰克福汇报》
1949年11月1日在法兰克福市创刊。
《法兰克福汇报》是一家超区域性日报,在世界上有一定声望。重视经济和国际新闻,读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上层人士以及独立职业者。
该报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一个遍布世界的记者网,这使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通讯社而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并使它在经济报道方面独领风骚。
每日出办供订阅的附加版“经济一瞥”。该报文艺版曾连载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③《南德意志报》
1945年10月在慕尼黑创刊。1949年由周二刊改为日报。该报倾向社民党,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
平日版分三部分:政治新闻与评论、地区新闻和文艺影剧消息、经济新闻。
该报新闻版的特点是报道面广,采写的新闻有一定的文体特色,并且对所有危害社会的现象予以抨击。
④《图片报》
联邦德国最早的一份通俗画报。1952年由施普林格在汉堡创办。
报纸主要篇幅不是文字报道,而是图片、大字标题、彩色线条和花边。读者可以通过这份报纸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新闻。占联邦德国日报发行量的四分之一,居西欧各报之首。
(4)德国期刊
主要以专业科学期刊最成功,非专业类期刊中《明镜》周刊最为突出
①《明镜》
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1947年在汉堡创办。该刊以“展示社会的阴暗面”为己任,注意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②《明星》
德国最畅销的大众化时事周刊,报道广泛,从政治内幕到凡人琐事无不涉猎,尤以揭丑、猎奇而见称于世,讲求标题设计,追求大量使用图片。
15、德国的通讯社
(1)沃尔夫通讯社
德国通讯社事业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
1849年沃尔夫在柏林创建。自创办开始,沃尔夫社业务发展极为顺利。
但由于技术原因,直到60年代,该社才能向德国报纸及商业公司提供经常性信息服务,并与路透社、哈瓦斯社齐名,成为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
沃尔夫社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处处为政府的内外政策服务。
1865年,俾斯麦将沃尔夫社置于政府控制下,并改组为股份公司。
1875年,在政府支持下,扩建为大陆电报公司,但习惯上仍沿用沃尔夫的名称。
一战爆发后,沃尔夫社与路透、哈瓦斯社的联系中断,被迫中止在德以外业务。
一战后,沃尔夫社降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接管沃尔夫社,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2)德意志新闻社(联邦德国DPA)
是联邦德国最大的通讯社。1949年9月1日在美英法占领区的三个新闻社基础上成立了德意志新闻社,简称德新社。它是一家股份公司性质企业,但联邦政府每年给予财政支持。
德新社领导机构为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董事会任命正副社长和总编辑,支持全社工作。业务部门有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新闻图片部。首都波恩设有联邦分社,其他各州均设分社,驻派记者到世界各国和地区。
(3)德意志通讯社(民主德国AND)
是原民主德国唯一国家通讯社。1946年10月10日建立。成立之初是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企业,1952年政府收归国有,成为国家通讯社。
德通社是民德境内唯一有新闻播发权的通讯社,总部柏林,国内设多家分社,在各国有常驻记者。
两德统一后,德通社改为自筹资金的独立股份公司,影响力骤减。1992年被托管局出售给德意志电讯社最大股东——明镜证券公司,合称德通社联合的德意志通讯社(DDP AND)。
16、德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1)诞生
1923年柏林第一座广播电台标志德国广播诞生。
1925年德意志帝国广播公司成立。
1934年德国建立实验电视台,1935年开始播放电视节目。
(2)分裂时期:
①联邦德国:社会公营的广播电视体制
1950年成立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建立两个全国性广播电台:德意志广播电台(DW)面向全球广播和德意志电台(DLE)面向东西德广播。电视台主要有电视一台、二台。
1981年后开放私营广播电视,开始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双轨制,私营电视公司主要有卫星电视一台SATI、卢森堡广播电视台RTL。
②民主德国:电子传播媒介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由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管理。
主要广播电台有:
柏林广播电台,面向联邦德国的西柏林地区;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台,民主德国最重要的对内广播电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声电台,对民主德国之外的德语国家传播;
柏林国际广播电台,民主德国的对外广播电台,11种语言进行国际广播。
电视台有民主德国的国家电视台即柏林电视台。
(3)两德统一后的德国广播电视制度
1990年10月两德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全盘采纳了联邦德国的广播电视制度,沿袭原联邦德国的体制模式。
现在德国实行公私并存的“双轨制”,即公营广播电视系统和私营广播电视系统协调并存的体制。
公共台优势:长期覆盖全国受众,拥有收看费和广告两个方面的收,业务和技术队伍齐全,又得到政府的实际支持。
私营台优势:善于经营,在娱乐节目、体育节目方面格外见长,广告较少受限制。
17、德国新闻史特点
(1)落后的政治体制,发达而分散的地方新闻传播,现在仍呈现分散特点
(2)普鲁士新闻政策特点:专制政体与形式上的新闻自由相结合,新闻业发展畸形
(3)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其真正自由的政党报刊时期,政党报刊蓬勃发展,发展之时被法西斯专制取代
(4)1945年后德国新闻业几乎完全被摧毁,西德在战争的废墟上依照西方民主体制重建新闻业
(5)1990年德国统一后,东德依西德模式重组新闻业。
师新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英国新闻传播事业重点部分
一、重要政府法案、改革和管制部分★★ 1、封建王朝出版管制 (1)亨利八世 第一个下令管制出...
-
法国新闻传播事业重点部分
一、重要政府法案、改革和管制部分★★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 16世纪宗教政府建立出版特许...
-
德国新闻传播事业重点部分
-
俄罗斯地区新闻传播事业重点部分
一、重要政府法案、改革和管制部分★★★★ 1、19世纪60年代以前,俄国历届沙皇政府对舆论控...
-
意大利新闻传播事业重点部分
意大利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主要报刊 1、《罗马新闻》 意大利第一份近代报纸。1714年在罗马创...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