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 镜子的故事(下)
之龢
读过 古人的文化(插图典藏本)
- 章节名:镜子的故事(下)
- 页码:第43页
在西汉早期镜子中,社会一般既有了‘长毋相忘’等等表示情感的铭文,社会上层又有‘长门献赋’的故事,民间又有‘上山采蘼芜’等乐府诗歌流传,可知‘爱情’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实有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地位。也因此加重了男女间离鸾别鹄的情操。或生前恋慕,用镜子表现情感,或死后纪念,用镜子殉葬,表示生死同心,都是必然的发展。死人复活的传说,如《孔雀东南飞》诗歌叙述,如干宝《搜神记》小说记载,也自然会在社会间流传,特别是社会分崩离析之际。所以照社会现实推测,‘破镜重圆’希望或传说,和死人复活的故事相同,至迟应当在魏晋之际发生。文献上记载较早的,是旧传东方朔著《神异经》,就有‘夫妇将别,各执半镜为信相约’故事。这次在西南区昭化出土二晋墓中,各有破瓦镜一片,拼合恰成一个整体,为我们证明了晋代以来,民间当真就有了这种风俗,传说,到陈隋之际,才有乐昌公主和陈德言‘破镜重圆’故事产生。‘破镜重圆’和死人复活一样,对古人说来,本只是生死者间一种无可奈何的希望。乐昌公主以才色著名,在兵事乱离中和丈夫相约,各执半镜,约作将来见面机会。国亡被掳后,进入当时炙手可热的越国公杨素府中。后来还因破镜前约,找着了丈夫陈德言,夫妇恢复同居。又因陈德言寄诗有‘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姮娥影,空余明月辉’,乐昌公主临去被迫作诗有‘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之句,载于《两京新记》、《本事诗》、《太平广记》和《古今诗话》中,当成‘佳话’流传。后来教文学史的就把‘破镜重圆’事当作起于陈隋,本来的出处倒忘记了。历史和文物的结合,可以为我们启发出许多新问题,并解决许多旧问题,这两面平平常常破瓦镜,就是一个好例。 汉魏以来铁器以普遍使用,因此也有了‘铁镜’。并且还有‘错金银铁镜’和‘漆背贴金银花文铁镜’。曹操文集中《上杂物疏》曾提起过许多种。这次展览也有一方素铁镜子。收藏镜子一般用的是奁具,随身使用却放在镜囊中。‘镜囊’通名‘镜套’,是用锦缎或刺绣作成的。古代的不易保存,目下常见的多是明清两代以来遗物。明清铜镜在艺术上已不足言,但镜套却有绣得极精美的。镜子使用时或拿在手上,或挂在架子上,在汉代石刻中,我们已看见过它的式样。至于使用情形,全靠镜后纽部那个穿孔,贯上丝绳,手拿,或挂在一定架子上。挂镜子的器具名叫‘镜架’或‘镜台’,讲究贵重的多用玉石、玳瑁、象牙作成,一般只是竹木髹漆。镜台有用玉作的,是从《世说》温峤用玉镜台作聘礼记载知道。但镜台的样子,却不大引起人注意。传世晋代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作的《女史箴图》卷子中,保留有一幅古人临镜整容的精美画面。画中两人席地而坐,一个已收拾停当,手执镜子,正在左右顾盼。一个刚把长发打散,背后面却有个侍女理发,面前搁有镜台和脂粉奁具。镜台画作玳瑁纹,是长方形,附在镜架中部。并用文字解释画题,大意是‘人人都知道化妆打扮身体,可不大明白更重要是注意品德’。是现存一卷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教育连环画,在历史意义和美术价值上,都非常珍贵。原画于鸦片战争英军火焚圆明园时,就被英国军官抢走,辗转到了英国博物馆,现在还未归还中国。 引自 镜子的故事(下)
71人阅读
之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4页 镜子的故事(上)
战国镜子和别的铜器一样,花纹图案地方色彩十分鲜明。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例如午门楼上展...
-
第34页 镜子的故事(下)
汉镜问题在铭文。大约而言,也可分作两大类,即三、四言和七言。从内容区别,有四种不同代表...
-
第43页 镜子的故事(下)
-
第52页 中国古玉
周代大型雕玉,由矛戈斧钺衍变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当时青铜器中的钟鼎,都是诸侯王...
-
第56页 中国古玉
西汉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作多方面的发展,用玉风气日益普遍,但在技术上不免逐渐失去本来的...
> 查看全部3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