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页 地质大军揭开格尔木的神秘面纱
- 章节名:地质大军揭开格尔木的神秘面纱
- 页码:第56页
唐古拉山是一片重峦叠嶂、怪石嶙峋、景观神奇的山系,这里没有千峰竞秀、万壑藏云、苍松如海的秀丽景色,却有高山深谷、崖峭壁陡、岩石坦露的特有风貌。采样班的队员被队里的同志戏称为‘特牦牛’,上山时,每个采样工要背上手锤、一二十根钎子、样板、刷子、红漆、采样布、手电筒等,重达十几公斤。上山一身汗,下山汗一身。多数样品存在矿体上,硬度很大,每敲一锤,火星四溅,粉尘飞扬,一个样品取完,作业现场已是尘雾腾腾,脸上也是岩粉满面。有时工作面是深深的巷道,仅靠自然通风,缺氧严重,呼吸困难,工作时间稍长就感到头昏、眼花、耳鸣、鼻塞,严重时就要呕吐、晕倒。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跑到洞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回到工作面继续工作。尽管那里只有高山,没有流水,仅有荒草,而无花香,只有艰辛,而无安乐。但是,大家都在无私地做出奉献。凡是地质队员能去的地方,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荒山沟谷中,浸透着他们流下的辛勤汗水。他们具有骆驼草一样的韧性,麻黄一样的生存能力,红柳一样的倔强性格。顶风沙,抗严寒,与各种困难斗,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不少地质工作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她)们是:地质队的廖医生,在盐湖迷了路,他在戈壁沙漠中、盐湖上,走呀走,带的水喝完了,干粮吃尽了,把所有能吃药品也吃光了。他还是不断地走,最后走不动了,还不停地爬呀爬,他面前出现了碧蓝的一片,那是淡水湖,他越爬越快,越爬越吃力,跋涉了8个昼夜,最后渴死了。张举生,陕西人,中等身材,他是一个孤儿,由政府抚养大,培养成地质工作者,成为地质队团委委员,工作积极、认真。1960年底,他在从农场返回驻地途中,在卡车车厢中冻饿死了。老工人游克其,湖南人,小个子,方脸,从铁塔上摔下身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的杨道国,在搞科研中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工程师卢振兴是发现唐古拉有丰富铁矿藏的第一人,后患骨癌才离开了格尔木。1958年5月,赵生贵和张源福,在唐古拉勘查时修路,发生头晕、头痛、心慌、气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浮肿等。由于过度疲劳,抢救不及,死于高山反应。同年8月6日,从四川省来的28岁的地质工人计康云,在钻探生产中遇难;机长孙庆恒,因氧气瓶爆炸身亡。同年11月15日,从四川隆昌来的28岁的郑万铭,在野外施工中,为地质勘探殉职。同年12月22日,刚20岁的汪宗武在地质野外施工中身亡。1959年6月29日,从上海来的19岁的女地质工人黄绮珍,在野外地质勘查中,发生心慌、气短、腹胀、恶心呕吐、口唇发紫、颈静脉怒张,继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咳粉色泡沫样痰。抢救不及,因心力衰竭、肺水肿,为地质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同年8月31日,地质队警卫,31岁的山东人盛玉良,在唐古拉工作时遭土匪袭击,为保卫机要,身中两弹后失踪。 引自 地质大军揭开格尔木的神秘面纱
51人阅读
之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6页 开荒种粮 大办农业
1960年,格尔木地区上缴征购粮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440万斤。全年共猎野生肉和搞代副食品52...
-
第49页 开荒种粮 大办农业
六、格尔木三年困难时期的反思 1957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641.48万斤,人口32015名,(1958年)...
-
第56页 地质大军揭开格尔木的神秘面纱
-
第95页 民用航空线的开通
1956年3月,塔尔丁机场动工修建。该飞机场位于格尔木市250公里的乌图美仁乡东台吉乃尔河与那...
-
第113页 城市的拓展
据1981年有关部门统计,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妇女,一生生育子女数依...
> 查看全部2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