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 地方民主:義大利博洛尼亞
- 章节名:地方民主:義大利博洛尼亞
- 页码:第7页
地方民主:意大利博洛尼亞( Bologna) - 不少與古蹟保存有關的社會運動與改革,多少帶有地方主義( localism)的色彩。過去學術界關注國族國家打造歷史文物,但很少人留意到,十九世紀雖然是歐洲國族主義高漲的時期,國族想像被凝景成國家文化政策與制度。但與此同時,亦是地方認同抬頭的開端一不少地方精英選握性提煉歴史記憶,打造地方身份並與國族認同連結起來。 - 例如法國大革命後,雖然國内國族主義高漲,但也刺激起人們對地方歷史的關注,革命份子破壊不少皇室・教會、貴族的文物財產,卻激起人們重新以國民或人民的角度思考文物保存。新成立的革命政權亦要求地方行政官員整理地方上的文物清單( Jerson2003:33)。葛臣( StephaneGerson,2003)指出,大革命後的法國上下左右い、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與社會力量走在一起,共同構成地方記憶的場域( field oflocal memories),參與其中的人各自懷著不同的政治與文化理念但都大談「地方」種種。從法國革命這段歷史來看,地方性的文化保育工作以至地方認同,在政治光譜上可説是忽左忽右再把時間往後推,我們更看到「地方」的政治意涵是赶迴曲折曖昧不明,它曾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保守政治的養份甚至惡名昭著的歐洲法西斯主義( fascism)亦利用了濃厚的地方文化認同,相反,戰後卻有博洛尼亞這個左翼例子。 - 博洛尼亞歷史悠久,在中世紀曾是一個自治城邦。十一世纪時,歐洲第一所大學在博洛尼亞設立;著名的作家·學者如但丁 ( Dante alighieri)及薄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亦曾在當地學習和著述。 在十二至十四世紀期間,博洛尼亞位處的艾米利亞一羅馬涅( Emilia- Romagna)地區,是意大利北部自治城邦的中心,其相對平等參與的公民生活,跟意大利南部羅曼王國 ( Norman kingdon)實行的封建王權( feudal monarchy)形成強烈對比。博洛尼亞聲名大噪,成為自治城邦典範。 近年更被民主理論家及研究者帕特南( Robert l. Putnam,1993)奉為地方民主的代表。由中世紀開始至文藝復興,直到十九世紀,博洛尼亞在政治及文化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亦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建築遺蹟,今天的博洛尼亞仍保留了中世紀城市的街道結構。 意大利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急速重建,人們很自然地擔心如博洛尼亞等歷史名城會否受到資本主義建設破壞,故此,意大利的地方 政府以及公民團體,開始形成論述( discourse)及力量,爭取保護文化遺產。 - 建築史家本尼伏勞( Leonardo benevolo)在六十年代初已提出城市的歷史意義,他指出,身處傳統日漸斷裂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更需要歷史建築,讓我們可以透過反思來跟傳統建立動態的連繫,而非简單的繼承。同時,讓現代城市具有多重中心性上以有不同的舊城區,亦可以有新城區,彼此共存( Scrivano andDe pieri,2004)。本尼伏勞的想法,令博洛尼亞市政府對非發展主義式的城市改革加強了信心。 博洛尼亞在1969年開始全面進行歷史建築保育,此舉所以可能,其實有相當多難得的條件。其中最多人談及的,就是左翼共產黨長期執政。歐洲共產黨與我們承襲自蘇俄的布爾什維克共產黨( Bolshevik)(包括蘇共及中共)很不同,欧共重視文化及政治的領導權轉化,長期參與議會民主及地方政治結合市民社會團體。
霄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由國族主義出發
- 〔古蹟文物」的概念其實來自西方,政府或團體以全國或地方的名義,對物品、建築物或建造環...
-
第6页 文化保育的戰後轉變(民主化、草根與社區文化)
- 然而,由六士年代始・古躓保存又出現了新的趨勢・簡言之・可以稱為文化保作的民主化...
-
第7页 地方民主:義大利博洛尼亞
-
第14页 誰的遺產
- 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聯合國組織,所以,只有聯合國會員國才能申報世界遺產;而且,申報...
-
第27页 身份認同兩種界定(霍爾)
- 文化研究的寞基者霍爾( Stuart Hall,1990:2227)曾為身份認同作出兩種理論性界定:第一是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