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页 格尔木社会事业的进步
- 章节名:格尔木社会事业的进步
- 页码:第275页
1983~1987年,市教育局先后11次派出23人,到陕西、河南、四川、河北、山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上海等十几个省、市,采用优厚条件招聘教师。内地不少家居乡村的教师,急于解决家属子女的‘农转非’问题,1985年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格政[1985]014号文件关于印发格尔木市招聘办公室《招聘科技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当年的‘特招’实行‘三不要’(不要档案材料、不要迁移粮食关系、不要工资关系),免去调动的繁琐手续,为内地教师流动到格尔木创造条件。有的教师在内地遭遇婚变;有的教师超计划生育;也有些内地青年教师,在内地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在本地是条‘虫’,想流动到边远地区变成‘龙’。招聘者思贤如渴,应聘者急于离开本地,一拍即合,共招聘教师125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04名,中专学历的21名。应聘教师如愿以偿,犹如解放初期刚分到土地的农民那么高兴,夜以继日地备课、批改作业、教书育人,积极性高,干劲大,一心扑在教育上。把内地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带到了格尔木,使格尔木的教育走上正规。1985年为高校输送人才203人,是1979年30人的6倍多;1986年又为高校输送人才219人,是1979年的7倍,达到最高水平。 引自 格尔木社会事业的进步
62人阅读
之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55页 格尔木的精神文明建设
青藏线官兵发扬人民解放军当年进驻青藏时‘宁可饿断肠,不吃群众一只羊’、‘宁可不睡觉,不...
-
第267页 格尔木的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能忍耐表现在: ①特别能忍耐就是扎根高原,乐于盆地,安心本职工作,赤诚奉献 格尔木尽...
-
第275页 格尔木社会事业的进步
-
第288页 格尔木开发建设小结
(二)格尔木产业结构缺乏系统性 产业结构的系统性,是指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比较健全,...
-
第293页 格尔木开发建设小结
人均GDP水平高并不说明格尔木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因为格尔木属于典型的资源开发地区,产业具...
> 查看全部2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