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页
- 页码:第101页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资本论-p92-p101 20180129
三点笔记
1. 并且,在互相交易的三个人间,这种颠倒,只对其中的一个人说才是存在的。当作资本家,我是从A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给B;若当作单纯的商品所有者,则我须先把商品卖给B,然后从A购买商品。这种区别,在A与B看,是不存在的。
2. 我对于他们二人,都不是当作资本或资本家,或者说不是当作货币或商品以上的什么的代表,当作别的什么,可以在货币或商品的影响之外,发生别种影响。
3. 假令我向他们说明,这样颠倒一下,我就会取得什么特殊的任务,他们就会对我说,你把这个系列看错了;他们会对我说,这全部过程,不是由买开始,由卖终结,反之,乃是由卖开始,由买终结。究其实,我的第一种行为——买——从A的观点看,便是卖;我的第二种行为——卖——从B的观点看,便是买。不只如此。A与B还会说,这整个系列都是多余的,是一种骗术。
4. 交换价值虽相等,但与无交换而必须各自生产谷物和葡萄酒的时候比较,这时候,A也许会有更多的谷物,B也许会有更多的葡萄酒。所以,从使用价值的方面来考察,或许可以说,“交换是对于双方皆有利得的交易”,但从交换价值方面考察,却不是这样。“
5. 商品价值,在加入流通以前,已表现在它们的价格上;从而,那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6. 所以,虽不大了解价值为何物的庸俗经济学。在考察纯粹的流通现象时,也假定需要和供给相一致,假定它们的作用等于零。所以,从使用价值方面考察,交换双方当事人,都有利得;但从交换价值方面考察,他们却都没有利得。在此,不如说;“在等一的地方,没有利得”。当然,商品售卖时的价格,可以和价值相差离,但这种差离只是商品交换法则被侵犯的表现。在纯粹姿态下,商品交换是等价物的交换,不是价值增加的手段。
7. 在此,我们看见了,康狄亚克不仅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搅在一处;且极幼稚地,假设在商品生产已甚发达的社会内,每一个生产者,会各自生产各自的生活资料,而以自身需要有余的部分,即过剩部分,加入流通。。。。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买者,比对于卖者,有更大的效用,那是不错的;但商品的货币形态;对于卖者,比对于买者,也的确有更大的效用。
8. 商品价格的提高是名义上的,一般的。其结果,和商品价值改用银评计不用金评计的结果,是一样的。商品的货币名称或价格是提高了,但它们的价值关系,依然不变。
9. 所以,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资本化,不能由卖者售卖的价格,高于商品价值,或买者购买的价格,低于商品价值的假定,来说明。
10. 认剩余价值出于名义上的价格提高,或认剩余价值出于卖者有贵卖商品的特权,乃是一种幻想。所以,这种幻想的贯彻者,乃假设有一个只买不卖的阶级,那就是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从我们以上的观点看。。。。但我们且抢前一步,假定有这样一个阶级。这一个阶级继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须不经交换,无代价,由一种权力或强力,继续从商品所有者那里取来。抬高价格,把商品卖给这个阶级,实际不过是把已经送给他们的货币,瞒着取回一部分来”。。。。小亚细亚人欺骗罗马人,而在贸易进行中,从征服者处,收回钱贡的一部分。但被欺骗的,实际还是小亚细亚人。。。。那不是致富的方法,也不是形成剩余价值的方法。
11. “利润由消费者负担的思想,不待说,是全然不合理的。谁是消费者呢?”(兰塞G. Ramsay《财富分配论》爱丁堡1836年第183页。)
12. 所以,我们还是留在售卖者也是购买者,购买者也是售卖者的商品交换范围内。我们的困难,也许是出于这一点。即,我们是把人物,视为人格化的范畴,不视为个人。
13. 一国资本阶级全体,不能从他们自己全体,取不当的利得。
14. 我们还有一个证据,证明萨伊先生,曾怎样利用当时几乎被人忘记的重农主义派著作,来增加他自己的“价值。”萨伊的最有名的命题“我们以生产物购买生产物,”(前书第Ⅱ卷第441页),也不过是仿效重农主义派的。重农主义的原本是:“生产物仅以生产物支付。”(见勒•德洛尼《社会的利益》第899页。)
15. 于是,商业资本的发生,就只有依据这个事实才能说明,那就是寄生在贩卖的商品生产者和购买的商品生产者间的商人,占了双重的便宜。佛兰克林也就在这意义上说:“战争是劫掠。商业是欺诈”。
16. 以上关于商业资本所说的话,用到高利贷资本上来,尤为切合。在商业资本上,二极(即加入市场的货币和从市场取出的更多的货币),至少还有卖买为媒介,换言之,有流通的运动为媒介。就高利贷资本说,则G——W——G′这一形态就缩短为没有媒介的二极了。即G——G′,货币与更多的货币相交换。这个形态,是和货币的性质矛盾的;从商品交换的观点看,还是不能说明。
17. 在高利贷业上,货币本身成了营利的源泉。不被用在原来的目的上了。货币是为便利商品交换而成立的,利息却是从货币造出更多的货币。它的名称(τοοζ)利子,与生息,就是这样发生的。所生者与生者相似。利息是货币生出来的货币。在一切营利方法中,高利贷是最与自然相反的”。
18. 上面讲过,剩余价值不能由流通生出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某种不能在流通内看见的东西,发生在流通的背后。
19. 所以,资本没有由流通发生的可能,但也同样没有离开流通而发生的可能。它必须在流通中发生,但又不在流通中发生。
20. 当作资本家幼虫(Kapitalistenraupe)的货币所有者。。。。他由幼虫变为蝴蝶的发展,必须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这就是问题的条件。“这里是罗得岛,就在这里舞蹈罢!”
21. 我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怕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相等,资本形成也是可能的。资本的形成,不能由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的不一致来说明。若价格果真与价值不一致,我们得先将前者还原为后者。换言之,我们必须视这种不一致是偶然的,把它搁在问题外面。
22. 要这样,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形成的现象,才能在纯粹形态上把握,不致于把与问题本身无关的附带事情插进去,妨碍我们的观察。并且,我们知道,这种还原,决不单是一种科学的手段。。。如果观察一个较长的时间全部,则商品既不在其平均价格之上出售,也不在其平均价格之下出售,却是依照平均价格出售。如果他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利害来观察,他们一定会依照如次的形式,表现资本形成的问题。
三点感想
1. 不了解运动变化过程的人,是无法理解事物间差异的。
2. 交易过程中,只能通过货币或商品来影响别人。
3. 过于简化的、只从日常生活来观察的话,就会认为一切对世界的复杂分析都是一种骗术。
4. 商业交换带来的是使用价值的的利得,而不是交换价值方面的利得。
5. 商品价值表现在它们的价格上,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同样分享知识也不能带来价值,功夫在诗外。
6. 商品售卖时的价格和价值的差离,只是商品交换法则被侵犯的表现。我们看到是舞台上的复杂表演,但幕后的支配力量是简单的,但也是具体不可见的。
7. 经济学的假设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货币形态,对于卖者和买者,都有更大的效用。但认为这种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妄想了。
8. 价格的提高是名义上的,但它们的价值关系,依然不变。但价格啥时候回归价值,就不好说了。
9. 剩余价值的形成,不能通过买卖者的使用价值和货币形态的利得而说明。
10. 马克思总是抢前一步,否定对手辩论的前提。欺骗不是致富的方法,也不是形成剩余价值的方法。
11. 利润由消费者负担的思想,忽视了大家都是消费者的现实。
12. 个人是统一的,视为人格化的范畴是分裂的。
13. 不当的利得不是从交换中得到的。但是这里留了个口子,这里是从一国资本全体来看,但是从分立的两国资本或一国内资本集团间来看,是有可能得到不当利得的。
14. 萨伊先生,通过洗稿利用当时几乎被人忘记的重农主义派著作,来增加他自己的“价值。”我们也要注意,很多看上去很厉害的人,知识在贩卖被人们遗忘的自成体系的私人的遗产,他们是盗墓者。
15. 商人,占了双重的便宜,商业是欺诈。此时的等价不再是等价。这些都是错误的,哈哈哈。
16. 高利贷是欺诈,即G——G′,货币与更多的货币相交换。这个形态,是和货币的性质矛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换得更多的知识,这么算是划算的。
17. 利息是货币生出来的货币。在一切营利方法中,高利贷是最与自然相反的”。与自然相反的东西可以长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其中长存。
18. 剩余价值在流通外,但没有流通也不行。
19. 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发生,但又不在流通中发生。所以劳动产生价值,但孤立的劳动不产生价值。
20. 资本家幼虫(Kapitalistenraupe)由幼虫变为蝴蝶的发展,必须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我们只能依据问题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21. 资本的形成,不能由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的不一致来说明。偶然的事物要搁在问题外面,这样才能建立理论模型。
22. 一个较长的时间看才能看到资本形成的过程,资本形成的过程只能用抽象力在纯粹形态上把握。我们学习的过程也要先学习框架,再学习特殊,特殊考虑太多反而会妨碍我们的观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