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
- 章节名:吸引力
迈向成功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永远一样:人际吸引,即接近他人的愿望。感觉到他人的吸引力不一定就能保证建立人际联系,但却使人际交往成为可能。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他人聪明又美丽,我们就会享受这些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而如果他人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如金钱或地位,我们更会乐于接受这些好处。多数情况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但吸引力还受到很多不易觉察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只与人们外在的亲切、俊美的长相或怡人的个性有间接的关联。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而新结识的人如果与我们有着某些共同点,哪怕多么不着边际,他们都可能看上去更讨人喜欢。实际上,的确是这样:人们更有可能爱上名字和自己名字类似的人。这类奖赏是间接、微弱的,我们有时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它明确表明他人吸引我们的奖赏是多么复杂多变。
即使我们不刻意去做,我们还是会去追求那些更可能使我们繁殖后代、遗传基因的伴侣,从这些特殊的伴侣身上我们同样能获得间接利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常常被那些能为我们将来的后代提供生存优势的人所吸引,即使我们根本还没想过养育孩子的问题。
的确,大多数人只是认为如果某人充满魅力我们就容易被他吸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吸引力的确与我们认知到的他人具有吸引力的个人特征有关,但它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望以及所处的情境。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的有奖赏意义的经历,但这些愉快经历表现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未必总能意识到这些影响我们选择的所有因素。
我们或许在网络上结识过朋友,但当我们能听到朋友的声音、看到朋友的微笑、能真实地握手时,这样的交流不是更有奖赏意义吗?大部分时候,当人们擦破咫尺地交往时(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更接近),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确实,现实空间上的临近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与身边人的交往。我们不一定会爱上所遇之人,但要爱上他们必须先遇到他们!
事实上,空间上的临近和人际吸引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一米左右的距离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想一下你上学的教室:新学期开始时你认得的是谁?谁又是你的新朋友?你认识的人和最喜欢的人在上课时很可能就坐在你的身边。如果在教室里给大学生分派座位,大学生更可能与坐在身边的人成为好友,而不是那些坐在教室另一边的人,即便教室非常小。
对大学校园里学生公寓区的社交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住处较近的人比房间相隔较远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的确,住宿生成为好友的可能性与他们房间的距离有紧密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对建筑楼群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与他们更靠近的公寓楼里的人。显然,即使很小的距离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常常认识不足。一旦我们确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也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都会关注自己选择的地域,但我们或许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也选择了将要遇到的人。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答案之一是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身边的伙伴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遥远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诸如手机话费、汽油费和路上的耗时等——使这样的人际交往比往家附近的交往成本更高。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打动人。因而,厮守两地的爱情一般不如妇唱夫随的爱情令人满意。
这一研究结果的唯一亮点是出乎人的意料。然而,住在一起的恋人,假若要分离一段时间,他们还可能快乐地认为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已经具有足够的奖赏价值。如果这样,他们或许会奇怪于距离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本来临近又便利的亲密关系如果因为距离而变得疏远,这种伤害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分离似乎并没有加深感情,所以小别胜新婚这样的常识是值得商榷的。
空间上的临近也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彼此变得更加熟悉。俗语有云“亲不敬,熟生蔑”,但研究证据并不支持。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图像——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某个人说过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还是陌生面孔。
曝光效应指的是刺激的简单暴露能够提高个体的态度体验,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个现象。在大学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女大学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你觉得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再举一例,真正认识同性恋的人与同性恋没有(或不想有)任何接触的人相比,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更积极。
当然,空间上的临近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断接触,则任何事物(喜爱的事物、歌曲,也许甚至是恋人)都会令人厌烦。熟识能提高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而与可憎、难于相处的人临近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喜欢他们。要给临近的作用下一个定论的话,就是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如果我们与别人相处愉快,当他们在身边时我们会更喜欢他们。然而,如果我们讨厌某人,临近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显然,空间上的临近使得相互交往成为可能,但并不能保证交往的结果也能遂人心愿。如果伴侣分开了,临近甚至能摧毁看起来处得很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易被身边的人吸引,但如果我们与他们的接触令人失望或者不快,那还不如保持距离的君子之交呢。
空间的临近把人们连接在一起之后,我们见到他人时可能最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他们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影响着我们。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总之,人们似乎受到“美的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也有令人满意的特质,以与其俊美的长相匹配。而且我们似乎自动地作出这些判断,没有丝毫有意识的思考;我们看到俊美面孔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了对它的正面评价。
然而我们并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十全十美,外貌越有吸引力的人我们越容易认为他们较放荡。(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吗?)当然,俊美之人给陌生人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应该都是一样的。例如在韩国,美丽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友善、聪明和富有社交技巧,这点与美国一样。然而,与韩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一致(强调团体和谐),韩国人认为貌美之人也非常关心其他人是否幸福,这一结果在西方社会并不存在。外貌吸引力的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但俊美之人有哪些优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
对是否美丽所作判断的一致性要远大于分歧性。尽管对美丽的评判存在个人偏好,但对于具体某个人美丑的评判,人们的观点通常是一致的。而且这种共识具有跨种族的一致性;亚洲人、中南美洲人和美国黑人、白人对他们各自种族的美丽女子的认识是一致的。更惊人的发现是,新生儿也偏好成人认为漂亮的那些面孔;婴儿还很小,不会受到社会规范影响,但他们盯住漂亮面孔看的时间远多于不漂亮的面孔。
这些能吸引婴儿的面孔具有哪些特点呢?毫无疑问,女人如果有“娃娃脸”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和丰满的双唇,就更有吸引力。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看上去有孩子气,而是要显得有女人味、青春可人;美丽的女人结合了这些娃娃脸的特征和健康成熟的标志,诸如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和满面的笑容等。拥有这些特征的女人在全世界都是公认的美女。
男性的吸引力则比较复杂。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常被人认为是帅哥。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电脑图像技术把普通男性的面孔变得略微有点女性化和娃娃脸,这种“女性化了的”男面孔——看上去热情又友好,也有吸引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前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不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特征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征的男性面孔。
任何情况下,漂亮的两性面孔轮廓特征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的确,漂亮面孔的轮廓大小是处在平均水平的。如果使用电脑图像技术制作一张由不同人的面孔局部特征组合而成的新面孔图像,得到的这种平均化的面孔几乎比组成它的所有单个面孔更有吸引力。这种情况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尼日利亚、印度以及日本都是一样的。
然而,这并不表明漂亮的人有着平庸和普通的长相。通过平均化合成的面孔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罕见的。合成面孔的局部特征相互之间比例般配:鼻子不会过大,眼睛不会过小,面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会有过分的夸大、发育不良或者怪异。平均化的面孔也是对称的,面孔的两半是互为镜像的;两只眼睛一般大小,脸颊也是一般宽等等。对称的面孔本身就有吸引力,不论面孔是否是“平均化”了的。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一对双胞胎,尽管他们的脸很相像,你可能还是会认为脸部更对称的那位更吸引人。显然,对称和“平均”都会影响到面孔的美丽;即使在许多对称的面孔图片中,面孔越平均化就越有吸引力。所以,漂亮的面孔似乎结合了所有单个面孔最好的局部特征,构成了左右平衡、比例适宜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型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异。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的曲线比率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肥胖的女性不如身材苗条或正常的女性有魅力,但干瘦的女性并不比正常的女性更吸引男性。男性还喜欢丰满的乳房,但乳房的大小并不如它与女性身体的比例重要;曲线比率为0.75的腰胸比例最吸引男性,巨乳配上水桶般的粗腰并不能提升女性的吸引力。
男性的吸引力稍显复杂。当腰部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为0.9时,男性的身体最有吸引力。宽广的肩膀也有吸引力;肩臀比例高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更早,性伴侣也更多。然而,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如果男性虽英俊但贫穷,则对女性并不那么有吸引力。
对外貌吸引力的判断显然是多层面的,还存在其他影响外貌吸引力的因素。男女两性都倾向于男方高于女方,所以在网络上高个男性的个人照片比矮个男性的照片能得到更多女性的回应。在职场中高个子的人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收入;如果不考虑年龄和性别,在美国和英国身高每增加1英寸(约2.54厘米),平均每年多挣789美元。比如在各种职业中,身高6英尺1英寸(约1.85米)的人每年比身高5英尺9英寸(约1.75米)的人多挣3156美元。
未来伴侣身体散发出的气味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尽管如此,男性更喜欢漂亮女人散发出的体香。面孔对称、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明显地比面孔不对称的、没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好闻,因为陌生人偏好俊美之人的体香,而还是相貌平常人的气味。值得一提的是,异性恋的男性认为女性在排卵期的体味比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好闻,但他们不是很喜欢同性恋男性的气味,同性恋男性的体味对其他同性恋的男性比对异性恋更有吸引力。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所以显然还有一些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
最后,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男性被试对长头发的约会女伴更感兴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长头发的女人不太可能订婚或者结婚,更愿意在第一次约会时就与他们发生性关系。
身体美貌的标准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推测看来,那些能成功地找到能受孕、强壮健康的配偶的早期人类比起随便找个配偶的早期人类更可能繁殖成功。因而,现代男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娃娃脸面孔、腰臀比例低的女性,现代(受孕期内的)女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男子气、精力充沛的男性。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吸引力的标准无疑也会受到影响。你是否注意到,依据现代的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女人看起来显得过于肥胖?在经济困难时期,社会食物供应都成问题,人们都饿着肚子,苗条的妇女的确不如丰满的女子更吸引人。只有在富足的年代,人们才认为苗条的女子更迷人。的确,美国在20世纪时遍地经济繁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越来越瘦,因而《花花公子》上的玩伴女郎和美国小姐的参赛者,总的说来比你小时候的那些参赛者更为纤瘦骨感。
不同种族人群的文化审美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也许部分地受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美国,黑人妇女可接纳的体重比白人妇女要重此,并且的确黑人男性比白人男性更喜欢稍胖点的妇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本性和环境条件一起塑造了我们对美丑的共同判断标准。我们常常被那些看起来是个好配偶的人所吸引,但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好配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不过,并不见得总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世界各地的人对于美丑的判断标准还是有相当的一致性。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人更加注重长期吸引力。别人的长相对你有多重要?答案或许取决于你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全世界,男性比女性更为关注恋人的长相吸引力。
但不要得出错误的结论,女性也的确在意男性的长相。如果人们初次相遇,长相吸引力是影响两性彼此喜欢程度的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正如对自我监控这一人格特质研究的结果所示,有些人对美丽的偏见更深。然而,女性也被英俊的男性所吸引,外貌吸引力或许是影响男女之间早期吸引力的独一无二的重要因素。
自我监控指人们为适应不同的情境而调控自己社会行为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热衷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相反,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则会尽力恪守自己的个人信念和愿望,其行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自我监控能力高的男性——对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敏感——特别关注恋爱伴侣的俊美长相。实际上,如果他们必须选择下下面一位女子约会:一位是容貌美丽但品性可憎的女子,另一位长相平平但个性可爱的女子;他们都会选择靓丽的泼妇。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招聘新员工,自我监控能力高的男性会雇佣容貌漂亮但能力不足的女子,而不是能力合格但长相平平的女子。对于高自我监控的男性,外貌显然非常重要。相形之下,对自我监控能力低的男性具有吸引力的是内秀而非长相。他们恋爱的对象性格可爱,雇佣的女员工能力强过那些不太友好或没有技能的花瓶。
所以人格也会影响吸引力。上述研究中男被试都要做出两难选择,如果允许他们评价许多不同的女子,那么高自我监控和低自我监控的男性的偏好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无论男女只要自我监控能力高都会受到他人外在长相的严重影响。
正如大家所料,美丽的女人比姿色平庸的女人的约会次数更多。而且,与美女交往令男人如沐春风;他们交谈时滔滔不绝,忘我投入,觉得能与美女交往真是三生有幸。英俊的男人也一样走运,他们能得到女人更多的微笑、交谈和积极情感。
然而,在获得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方面,男人长相的吸引力比女人的长相更重要。实际上女人的美貌和她与男人交往的时间整体上看并无相关。美丽女人的确有很多约会,但姿色平庸的女人在其他人参与的群体活动中,也会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与男人交往上。相形之下,男人的长相和他们与女人交往的次数和时间存在相关。长相平庸的男人与英俊潇洒的男人相比,与女性任何形式的交往都更少。从这个意义来说,长相吸引力对男人社交活动的影响要甚于女人。
有吸引力的人由于更爱欢迎,他们往往不怎么孤独,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比其他人更快乐些,并且如果他们愿意,他们能和更多的人发生性关系。长相吸引力甚至还能解释影响人们一生适应能力和幸福生活中10%的变量。但是有吸引力也有不利之处。举一点来说,人们对俊美之人更可能撒谎。为了和美女约会,男人不惜虚报和歪曲自己的兴趣、性格和收入,而对于姿色平庸的女人,男人不屑于虚构自己的形象。结果是,俊男靓女都或许认为别人经常会“拍马屁”、奉承讨好自己,开始谨慎地怀疑别人,对别人的溢美之辞都会打上几折。
所以,俊美之人常常能与他人愉快交往,但不如长相平庸之人那样信任别人。特别是,他人的表扬或许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你非常有吸引力,你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别人赞美你是因为欣赏你的能力还是喜欢你的长相。
与非常有吸引力的人交往既有代价也有收益。积极方面看,只要我们目睹异性俊美的容颜,通常就会感到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如果碰到同性别的俊男或美女,我们堂会心情不悦,或许是因为与人比较让人受伤。与有吸引力的人比较时人们容易对自己长相产生歪曲、糟糕的评价,而与长相平庸的人相比则不会这样错误判断。这是一种对比效应的知觉现象,即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要与之比较的其他事物。比如,与超级模特相比,我们会觉得自己土得掉渣,虽然与大多数人比起来我们实际上很有魅力。
如果我们用特别有吸引力的人作为评判标准,显然会低估身边变通人的吸引力。这就可能造成令人困扰的后果:由于流行文化的宣传和影响,我们无法欣赏到身边真实之人的美丽。想想你每天接触到的大众媒体:观看的电视节目、阅读的报章杂志、浏览的各类网站,呈现的全部都是魅力四射的人物,他们比坐在你身边的同学或者同事都要俊美。这样你可能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因为你认为他们一点也没有吸引力,你不切实际的美丽判断标准是建立在一群你从来没有见过、特意挑选出来的人基础上的!
所以,尽管美丽的影响有利有弊,但说到底俊美的长相能吸引他人。美丽的容颜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并且我们往往认为美丽的人亦拥有其他令人愉悦的个性特点。因而与空间临近的作用相同,长相吸引力与人际吸引的奖赏模型是一致的。
我们已经详尽地探讨了长相吸引力(这也说明其重要性),但还有最后一点要说明,就是长相吸引力在人际关系刚建立时的作用。人们或许都想得到俊美的伴侣,但最终结果通常是与自己容貌相当的人配成对。已确定爱情关系的伴侣,他们的长相吸引力往往是类似的;即他们的容貌是相匹配的。这种现象称为匹配。
亲密关系越正规严肃、投入程度越多时,匹配程度就越明显。有时运气好的话能偶尔与比自己长相好的人约会,但这种恋爱关系并不稳定,也很难发展到订婚,因为双方并不是“同一类人”。这表明,即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长相俊美,但只有那些容貌也俊美的人才能得偿所愿。长相确实俊美的人是不愿意和容貌平庸的家伙成为一对的,同样我们普通人也不会愿意和长相“差于我们”的伴侣长相厮守。
因而,虽然不很浪漫,但相似的长相吸引力或许是筛选伴侣的一个指标。如果人们普遍珍视俊美的容颜,都满足于寻找长得最好看的伴侣(反过来这些伴侣也一样),伴侣的匹配就出现了。因此,夫妻双方在长相吸引力上是非常接近的。再往后,长相吸引力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当初把情侣们吸引在一起时那么重要,但如果婚后长相吸引力的匹配逐渐消失,仍然会出现麻烦。已婚男士性生活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丈夫认为——虽然自己仍然“玉树临风”——妻子已“人老珠黄”,没有往昔那般妖艳美丽。
吸引力匹配现象表明,要想享有成功的亲密关系,我们应该追求最有可能回报我们的伴侣。实际上,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时,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x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长相越好,人们对他(她)的期望值就越高。不过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伴侣综合的吸引力如何,取决于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和我们判断伴侣喜欢我们可能性的乘积。算术谁都会做,如果有人喜欢我们,但却十分丑陋,这样的人可能并不是约会的首选对象。同样,如果有人长相俊美异常但并不怎么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还过得云,也很有可能接纳我们的人(之所以愿意接纳我们或许是因为他们也不太俊美)。
我们期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适配价值即作为生殖伙伴的综合吸引力有关。高适配价值的人,有很多热烈的追求者,他们可以合理地期望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有兴趣。因此,他们能够坚持自己对伴侣的高要求——他们的确能实现。例如,绝代佳人对男人有非常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不单想要一个能成为好父亲的友善绅士,也不只需要经济实力雄厚的性感猛男,她们希望伴侣拥有所有这些理想的条件。如果她们的适配价值足够高,或许真能吸引到这么完美的伴侣。但如果她们高估了自己的期望值、盲目自信,就会不断地被人拒绝。于是她们可能重新调整对适配价值的认识,并对他人接纳自己的可能性重新做出估计。
的确,对方是否可能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人在择偶时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在请美女约会之前,几乎所有的男生都表示,他们或者会再等等,看看彼此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如果没有自信的话,干脆什么都不做就放弃了。
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注意到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的可能性,他们更可能与那些愿意接纳而不是拒绝他们的人接近。不过最好的接纳来自那些挑剔讲究的恋爱对象,他们并非来者不拒。因为人们乐意被人喜欢,装作冷若冰霜却只对某个人略微有点兴趣,这是一种默默地吸引人的方法。一味做作清高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不可及的。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都是最有吸引力的未来伴侣。
不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喜欢那些对我们露出欣赏之意的人也难。设想你听到一位转校生的头一件事情就是他(她)已经注意到你并且真的喜欢你;作为回报,你不应该对他(她)产生好感吗?
显然,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一倾向是与吸引力的奖赏模型一致的。这一倾向还符合平衡理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如果两个人彼此都喜欢对方,他们的感情契合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如果两个人都讨厌对方也是一种平衡状态,但如果某人喜欢一个人但得到的回报是厌恶时,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正是这个原因,如果我们获悉某人和我们一样厌恶其他人,我们就倾向于喜欢与我们态度一致的人;我们还常常指望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即使我们还没见过他们。
遇上喜欢我们的人具有奖赏意义。如果能遇上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位,也令人感到愉悦快乐。的确,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律: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对是正确的。
但我们谈到的相像具体指哪些类型呢?答案是几乎包括任何方面。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幸福的伴侣在各方面都比随机选出的陌生人更为相像。首先就是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还记得你高中时最好的朋友吗?他们可能与你的年龄、性别、种族完全一样。人们甚至更可能出人意料地与自己姓氏首字母相同的人结成伉俪!
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伴侣间态度相同的程度和彼此的吸引力有着简单直接的关联: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注意曲线的走势,即使相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吸引并不会下降,所以“共同点太多”并没有什么危险。相反,就态度来说,两个人越相像,就越加喜欢彼此。
最后,伴侣们还可能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别是在长期相处时,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相像的人往往能和睦相处。具体来看,性格相像的夫妻比性格不同的夫妻的婚姻更加幸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性格有一些令人讨厌的弱点,较之没有这些缺陷的人,与同样有这些弱点的人相处会令你感到更加满意,所谓“臭味相投”。如果你是个烦躁不安、忧心忡忡的人,你或许也想找另一个紧张兮兮的伙伴。快乐的人当然喜欢与快乐的人交往,但悲观的人更愿意与悲观的人接近,而不是那些有着阳光心态的人。安全型依恋一般更具有吸引力,但一旦人际关系建立之后,你或许会发现依恋类型相同的人在一起更加舒心。如果你是回避型,那么回避型的伴侣能满足你保持距离的愿望;但如果你是痴迷型,另一个依附、焦虑的人就是好搭配。
两个人越相似,就越喜欢对方。那么,为什么很多人相信“异性相吸”呢?是否存在共同点越少就越喜欢对方的例子?总的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但有一些微妙之处需要好好体会理解,尽管人们一般不会满足于不相似的(而不是相似)伴侣。不过,相像起作用的方式有时很巧妙,这点很重要,因为它可能误导人们认为相异也能相吸。
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们倾向于和那些长相相像的人配成一对。但另一方面,长相明显不般配的情况有时也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伴侣们在很多方面并不相像,好像相异反能相吸。如果这样认为就太幼稚了,因为这样的伴侣实际上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了匹配,用长相换金钱,反之亦然。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优势,但在人际市场上都在寻找与自己身价整体相当的伴侣。人们往往和有着类似适配价值的人结合,虽然他们彼此能给予对方的特定奖赏或许存在很大的差异。
也许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如果我们把匹配视为一种广义的过程,不仅涉及长相吸引力,而且包括各种其他长处和特质,那么很显然,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就发生了。
实际上,这种公平交易是演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因为和健康、能生育的女人婚配更可能成功地繁衍下一代,自然选择大概促进了男性对年轻漂亮的伴侣的兴趣。年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女性到了中年绝经后就不能再生育了,漂亮之所以重要在于与健康的身体有大致的关联。所以,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姣好容颜,并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与他们结婚的女性却比他们越来越年轻:20多岁时结婚的男子,其伴侣平均要比他小2岁;但如果到50多岁才结婚,其妻子可能比他小15岁。
女性不必关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只要活着应有生殖能力。根据养育投入模型,女性与男性不同,她们应该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及哺乳期为她们遮风避雨、保护安全的伴侣;她们应该偏爱能保障母子幸福、拥有丰富资源的强势、社会地位高的男人。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而且,女性对伴侣年龄的偏爱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女人终其一生都喜欢嫁给比自己略大几岁的男人。
所以,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就非常普遍。的确,全世界都这样。然而,这是演化压力造成的结果吗?文化论是倡导者认为女性之所以要通过伴侣来获取期待的资源,是因为她们被剥夺了独立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如果女性确实拥有社会地位很高的工作,她们甚至更加(而非更不)喜欢资源丰富、强势剽悍的男人。当这样的女强人在中年结婚时,并不像男人那样喜欢找更为年轻的伴侣。即使女性在职场中取得崇高的声望,也不会表现出和社会地位高的男子类似的偏爱。
所以,女子以美貌交换男子金钱的这种婚姻匹配方式的起因并不确定。但不管是演化还是文化造成的结果,说到底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涉及各种资源和特质。如果“相异”看起来相互吸引,也许人们是在用一种优势交换伴侣的另一种优势,以便得到伴侣的类似的社会地位,所以正是他们类似的适配价值,而非任何外在的“相异”,使得他们彼此相吸。
人们认为相异会相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两个人相识后,需要一段时间来充分了解彼此的共同点和差异。举一点来说,伴侣在相处一段时间后才能知晓自己的希望和期盼是否所托非人。例如,男性即使对女性一点也不了解,也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与美女有着更多的共同点,而面对相貌平平的女子则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初识时不管因何种原因(比如长相俊美或仅因熟识)而导致的吸引力,都会使我们期望对方具有和我们相像的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期望和现实不符,要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往往耗时费力。
即使我们觉得很了解自己的伴侣,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想要伯纳德·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我们会从伴侣那进而得到三种不再类型的信息,它们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比萨、电影和度假方式。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问题是伴侣们对彼此的政治观点、娱乐格调可以十分满意,但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对于定居在什么地方、是否生养子女、生养几个存在根本的分歧。有时候重大的差异只有在婚后才凸现出来;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夫妻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因为相异而相吸。
时间和经验的影响还表现在致命的吸引上。如果伴侣最初吸引人的品质逐渐变成最惹人厌烦、恼怒的特点,致命的吸引就产生了。例如,伴侣开始交往时看上去主动、风趣,可能到后来看上去却成了不负责任、愚蠢;一开始看上去的坚强执着到后来变成了专横跋扈。一开始很享受伴侣高度注意和奉献的人,到后来或许觉得这样占有欲太强而反感这些行为。这些例子中,令人厌烦的特征并非隐而不显的秘密,只不过人们领悟不到自己的判断会随着时间发生怎样的改变。重要的是,这类致命的品质往往是伴侣一方所没有的;最初看起来令人羡慕、渴望得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这些相异没有吸引力了。
第三个微妙之处在于,我们很少真正地如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伴侣。即便是结婚很多年的夫妻,他们认为彼此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相像。耐人寻味的是,知觉到的相像程度和婚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高于真实的相像和婚姻幸福之间的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把伴侣刻画成类似于自己的精神配偶)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而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时,或许会很失望。
这种把伴侣构造成美满形象的倾向有利于维持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就知觉到的相像涉及的错误知觉来说,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时相异看上去也能相吸。如果努力营造这种错误知觉,人们可能觉知到根本不存在的相像,并被实际上和自己很不同的人所吸引。知觉到的相像的确能把人们聚在一起,至少能维持一段时间,即使他们之间的差异在其他人看来非常明显。
人们还仰慕那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这种能力和才华是自己所没有并渴望拥有的。相像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这种倾向性比较复杂,因为如果那些人超过了我们的理想自我,而使我们相形见绌的话,就具有威胁意义和令人不快了。不过,只要其他人只比我们好那么一点点——那么他们带给我们的就是默默的鼓励而不是羞辱——我们就能被那些与我们当前状况的确有点差异的人所吸引。不要夸大这种微妙作用。最有吸引力的伴侣仍然是那些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拥有我们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与我们相左的“异性”。但是只要差距不是过大,或许我们更喜欢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理想式的人物,而不是与我们目前非常相像的人。
而且,亲密关系还能使人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在面临各种事件时体验到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会越来越相似。有些差异是夫妻共同体验到令人信服的经验时自动减少的,但也有一些是在伴侣有意识地寻求和谐和满足的过程中人为减少的。所以,相异并不相吸,但如果一对夫妻因相异以外的原因而待在一起,某些差异会逐渐消退。并且久而久之,新发现的相像会把伴侣们聚在一起,即使他们最初共同点并不多。
要进一步探讨的微妙之处是,某些相像或许十分重要,而其他的相像(或者相异)可能无关痛痒。尤其是,如果伴侣在一些重要的议题上能和我们看法一致,这将特别具有奖赏价值。宗教就是这样一个议题:如果伴侣双方在宗教上都非常虔诚,共同的宗教信仰就非常有满足意义;而如果双方都不是积极的信徒,宗教上的相像就没什么影响,甚至有分歧也不打紧。因而,相异并不相吸,而且如果伴侣双方都不太看重这种差异的话,相异或许一点影响都没有。
家务和性别角色通常是属于有影响力的那类相像。同居的情侣对家务劳动的分派有分歧的话,比有着相似观点的情侣更可能分手,共同分担家务劳动的夫妻比家务分配不公平的夫妻对婚姻更加满足。性别角色更相像的夫妻——而非相异,就如传统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比那些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相差很大的夫妻婚姻更幸福。尤其是,和性别角色更为相像的配偶比起来,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和女人味十足的妻子(他们显然有着不同的性别角色)彼此感受到的理解更少、情义更少,久而久之在婚姻中体验到的爱恋和满足也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满足的伴侣彼此常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态度和价值观的明显相像或许比性格的相像更为重要。
最后,有时不同类型的行为却能和谐共存。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目标的行为都是受欢迎的。如果伴侣双方有不同的技能,一方往往乐于让另一方在他的优势项目上发挥特长。这样的行为就是取长补短,即互补性,它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具有吸引力。大多数互补性的行为其实是相似的:比如热情随和的人在得到热情幽默的回报时最为快乐。不过,互补性更确切的形式涉及伴侣双方的不同行为:支配与顺从。如果人们非常自信,会希望伴侣听从自己的忠告:其他场合下,如果人们需要帮助和建议,会希望伴侣能够给予。如此,“相异”或许偶尔会相吸。
要建立有效率的、称心如意的互补性需要时间。例如,大学新生住在一起数周后,他们的人际交往并没有出现任何互补性的迹象;他们仍按自己的习惯来行事,没有发展出适应其他室友风格的行为模式。然而,15周之后互补性就很明显了:室友如果冷漠、疏远,其他室友也与他保持距离;室友如果热情、随和,其他室友则回报以友好、和蔼;室友如果言听计从,其他室友就发号施令、掌控一切。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满足的爱情中: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是那些在热情上相似而支配欲上不同的伴侣。如果伴侣一方要在亲密关系起带头作用,当另一方愿意顺从才最快乐。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种互补性。人们会更加喜欢性格相似的人,而非性格不同的人,即使支配欲很强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的家伙,而非长期屈从顺服的懦夫。另一方面,如果你真正想达成某事,伴侣若能助你如愿那是最好了。如果你们两人都慷慨大方、善解人意、信心十足,你们可以轮流以这种方式回馈对方。归根结底,我们喜欢能使我们快乐、支持我们的伴侣,但我们讨厌使我们感到沮丧、阻碍我们的伴侣,这种相像和差异的混杂就形成了在夫妻间的各种最优组合。而且,个人的成长和新奇的活动都具有奖赏意义,所以我们喜欢那些和我们兴趣不同(虽然并非不相容)的人,只要我们自信能与他们融洽相处。需牢记的重点是,相像的伴侣可能比任何人都更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遇见和我们相像的人通常是令人心安、具有奖赏价值的。发现他人与自己相像令人快慰,提醒我们这样子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往往赞成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毕竟他们与我们一致,所以他们经常给我们一种聪明睿智、品性善良的印象。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如果我们与他人有很多共同点,会期望彼此相处融洽;我们期望他们喜欢我们,这又使他们更讨人喜欢。我们已经看到,相异看似相吸的原因或许有不少,便事实上我们的确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相像具有奖赏意义,而相异则没有。
最后一个影响吸引力的因素是人们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心理抗拒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
这一原理显然会影响我们对亲密伴侣的感情。在未婚的青年男女身上,研究者有时会观察到一种有趣的行为模式,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这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关;久而久之父母的干涉对年轻恋人日益增加的狂热之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效应并非总会发生,但父母在禁止孩子与某人谈恋爱时,的确要三思而后行。如果父母的干涉使孩子产生了抗拒心理,父母就可能无意中使这样被禁止接近的对象反而更有吸引力了。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行为或许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干脆听之任之什么也不做。
另一种障碍发生在夜晚的酒吧里,就发生在人人要归家,酒吧要打烊的那一刻。如果你在寻找一位约会的对象,当酒吧就要关门而你或许又要再次形单影只时,你会觉得那位潜在的对象越来越有吸引力。实际上,当时间已不多,酒吧内还未找到玩伴的人会认为可约的异性比当晚早些时候更好看。这种现象和“醒眼矇眬”无关,人们不喝酒时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不过这只会发生 在那些还在找寻恋人的人身上;已经拥有亲密关系的人不会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因而打烊效应看起来是“得不到的禁果格外甜”的又一个例子。
前面我们曾谈到,男女两性对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和收入水平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差别。然而,希望这些结果不会误导你,因为尽管存在这些差异,男人和女人对亲密伴侣一般都要求同样的品质。
在世界各地,人们评价未来的伴侣有三条基本标准。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都期望伴侣有以下的特点:热情和忠诚,值得依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值得拥有的,但它们并非同等重要,其优先性取决于我们追求的是较随便、短期的露水恋情还是忠诚持久的浪漫爱情。
男女两性对短期性伙伴的要求,远不如对长期伴侣的要求那么挑剔。比如,在偶尔的风流韵事中,两性都能接纳在智力、热情和收入水平上比较低的性伙伴,但要做夫妻显然要求要高得多。尤其是女性在仔细考虑短期的情人时,只要情人有强壮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动就可接受,不太亲切、可靠或通情达理都不太要紧。
但女性清醒地意识到那些充满魅力、富有男子气概的男性可以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好情人,但常常不见得是能托付终身的好丈夫。女性挑选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们在思考持久的亲密关系时,更看重热情、忠诚、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标准,而不是外表吸引力和活力标准。如果不能拥有所有这些特点,普通的女性更喜欢友善、体谅和富裕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贫穷,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
男性的优先性则不同。和女性相同的是他们也看重热情和忠诚,但不同的是,在长期亲密关系中,他们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普通的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金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钱但爱抱怨或温柔但丑陋的女子。
当然,我们在找寻亲密伴侣时,对这些标准的要求往往不得不折中。要找到(并赢得)完美的伴侣来满足我们所有的期望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坚持要求自己的伴侣既要友善、体谅,又要非常俊美,还要富有阔绰,我们很可能会长期处在失望和沮丧中。所以,在评价未来的伴侣时,男人往往首先确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长相,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绝世容貌是男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屈居第三位)。女人往往首先确保男友至少有点金钱和前途,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金钱财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长相排在第三位。
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的行为表现类似,和异性恋的男女一样期望相同的事物。虽然上面给出的研究结果都是在美国获得的,但世界各地的人们表现都是一致的:对全球218000名互联网用户的样本调查发现,他们在追求亲密伴侣时最注重的四个特征分别是智慧、幽默友善和可靠。
男人专注于长相,女人专注于资源,但人人似乎都期望伴侣友善、随和、可爱和亲切,男人和女人在这方面没什么差别。只要女伴姿色中等,只要男伴金钱足够,两性都想尽可能得到更多的热情和忠诚。到目前还希望他们热情、友善和忠诚。如果你是位不易动感情、大男子主义的男性,那么请注意了:如果在你的力量和权力之外表现出一些儿女柔情,女人会更为你陶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