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页
- 页码:第266页
唯愿无事常相见」 播下种子,让花开放,让果实结出。而不必追究其结局如何,有何意义。 勇猛之心,渴望人生加速,强烈地感受和完尽事物,更多的承担和行动。用全力去负荷,或者全然放下。疑问最终需以实践作答。人的所向,是趋近那片远处的大海,跃入其中,消融其中,获得全然的究竟。人们只是走在路上。 写作激活了记忆,记忆则投食于写作。 除了写作,找不到其他更理性更彻底的整理与清除方式。 走在旅途中的人,不管置身于何地,只要卸下行李,暂时落脚,就可视脚下的土地为家。如果离开,出发,此地则再次成为地图上一个标记。我从不觉得自己固定属于某处。我是一个没有“家”的概念的人。其他任何形式的归属概念对我而言,亦没有意义。在我的心中,这个世间终是与我没有太过密切或深远的联系。仿佛一早便知,自己只是偶然来做客。 因此即便在一块土壤里插枝生叶,若有必要,仍会亲自动手,把深埋土下的根块逐一挖起。所谓的落叶归根,我从不相信,也不会遵循。人可以死在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这是命运的孤独和刚硬所在。 写作和孤独,是你的根本处境。 曾经刚硬而无可琢磨的人,在时间磨练中渐渐呈现朴素、轻淡、平常。这条规律在很多人身上得到印证。生活不断删减和简化,心得到澄清和明确。世间渐渐成为另一种样子。 一旦意识到所需要面对和处理的生命中的问题,它们就会如岩石高高耸起。俗世的欢愉或妄想即便潮头汹涌,也再不可能使之被麻醉和遮盖。这些无可消灭的问题,是对人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情。即寻求自我的解决之道。 间断性情绪低落周期。如同嗓子发炎,头疼脑热,是必须要忍耐的事情。也是肯定可以忍耐完尽的事情。情绪升起,像一头野兽,来回盘旋,跃动攻击,试图把人吞噬。在其中察觉到觉察到愤怒、暴戾,一种压抑的委屈和深深的匮乏。和它对峙需要格外小心 。这头兽盘踞已久,时时需要被安抚。再次被激醒。一切事出有因。 当它采取 攻击时,需保持观察。内心持续交替软弱、混乱、贪恋、冷静、洁净、刚硬、开放。这个替换时间越来越短暂。心所需要的清除工作无法有片刻中止。 忍耐疾病般,忍耐不时来袭的阴暗感觉。 每一次来袭都会让人感受到软弱。这种软弱也提醒我,保持觉察和承担是一次举重的过程。当人能够每次都举起比前一次有所增加的重量,这即是训练。人最终将以此接受和理解,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所有曾经以为不可理喻也无法接受的事。 观察它,看它如何静止下来,再次回去它的角落。收藏起身体里抵抗的力量,把它驯服。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轮回的,能够摸索出规律。最终知道它的轨迹,明了它的起源、走向、变动、结果。 心之艰难,是跟 自己做斗争。 有时压抑会暗自滋生出一种敏锐和勇气。 我们身上所被搁置的无形而庞大的经验何其空虚,又何其沉重。 最好的方式,是学会与黑暗共存,并越过它的界限。 “生命的道路上出了什么岔子,不能仅靠智力上的理解去化解。这是生命的模式,它在你体内,深入骨髓。你必须回去。如果你真的想变得自然,你得重度往日的时光……找出来,回归到过去,再度经历它。如果有遗留下什么东西,唯一的方式就是在头脑里重新经历它,往回走。再度活过它,而不只是回想它。” 因此,应尽量保持真实和自在地去生活。不违背不辜负,无需他人旁观,更无需他人同情。只需始终忠于自我。 真正强烈而完善的感受,只会来自一条途径,即置于死地而后生。 但终究,每个人的内在只能独享。人无法渴求被理解。他人的理解有时与己无关。被分享最多的内在,通常只是整体之中较为肤浅的一个层面。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确是生而孤独的。即便有人给了我们感情,也仍是孤独的。因这感情有可能只是他出发于自我的幻觉和执念。 不好的事情不是死去,而是不美。 有些感情显得孤僻或沉闷,却是真正的珍贵品种。只针对某一类具体对象,需要很多条件才能生发。单纯,专注,坚定,刚硬。可以在时间里存很久。可以抵达的深度无可测量。(只有高级的感情方式,才能让卑微个体得到超越自身的可能。) 淡如水,相见欢。告别之后,还有余味。 奥修说,死去的人,将在他生前所爱的人身上收回他的能量,这些能量会被他带走。因此,那个被爱着的人,会感觉到自己的身心被挖掉一块。这一块区域将始终是空的,是匮乏的。 人见不到自己的心,心却掌控一切。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爱,该如何去寻找。 偏执人格有一个特性,觉得什么东西都是迟早容易败坏的,因此用力使用,使用过度。他们从不懒惰。做尽可能多的事情,并尽早做完。 忘记一切,又与一切同在。 如果有人能够理解你,那么即便与你待在房间里,也会如同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旅行。 花树下酣睡一觉,以为度过了一生。醒来后拍拍衣袍,起身即走。 对待一些事物,有时除了但笑不语,的确已没有更为妥当的方式。 探索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 务必清除掉留在世间任何人为痕迹。烧信,烧日记,删除文件,清空回收站,不告而别。 漫长文字路,周转很长时间,酝酿,推进,琢磨,更改,时间就此打发。仿佛能够以此过完一生。如果可以在一件专注及敬重的事情上用力使用生命,这未尝不是上天赐予的一种恩惠。 人与人,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境况,走自己的道路。寻求各自的自我解决。即便在爱恋中,我们也是如此形单影只。 把摊开的什么都想要的手心,握成一个拳头。保留最单纯的意志,才能重拳出击。 人所选择的爱人,其实是另一个自己。 有莫名的难过,却不知为何难过。心像被罩上一层膜,有时知觉麻木,仿佛一种无法再被损伤的能力,到达极限。想了很多,很久,想通一些问题。有些状况当下承受有难度,但必须承受。 相信正直与美的道路值得追索。 时至今日,我的确更为喜欢长久的深厚的恳切的单纯的事物。付出各种代价也是值得。我愿相信它们。 没有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损坏中,败落中,破裂中,离去中。一切也在准备中,酝酿中,生发中,推进中。这个世界,没有与众不同的事情,没有与众不同的人。所有的人都一样。所有的人都在做一样的事情。只是彼此不知也不说,各自隐藏在黑暗里。 失败是有快乐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人生有时被挥霍成一场自我沉醉的表演。 人有时会觉得在所处的时代里不合时宜,心应该落足在更久之前。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征和任务,仍需在所处的时代里完成自己。坚定而结实地站在当下的这个点上。 你的胸口积累和储存着许多东西,也许是一团极为强烈而敏感的情绪,需要把它彻底消化。勇猛的能量若被放置在一个有限制的窄小空间里,不被释放,它会窜动和冲撞,给人带来苦痛。你要想办法转换和训练这些能量。 写作可以解决一部分,但解决不了全部。你是否有勇气把自己全部拆解。它们可以溶解,流出。它们会带着你的自我流出。你未必会失去它们,也许只是得到与它们同在的一种新的方式。 看到一本好的书,有时会希望别人不认识它。也许这不是吝啬,只是为了保有它的清净。 文字与制造它的人一体,又各有界限。写作者不能以文字中的方式生活,也不能以生活的方式写作。写作因此是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它不是纯然对照自我的表达,是有所抽离和凝聚的表达。在一本书里,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方式、观念、特质,觉得与之契合,有共鸣,遂在心里把他当作一个知己。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会比生活中实际相处的人抵达更为深邃的心灵限度。 一些书默默而有力地改变阅读者的内心,改变他的价值观、思考方式、人生模式。这是一本书对人所发生的作用,是阅读带来的馈赠。 有才华的人,不该以世俗的方式占有和评估他。存在于书中的作者,呈现出其精湛的内在,把灵魂中一簇明亮和集中的能量,毫无隐藏没有丝毫保留地挖掘重塑。奉之于世,做出牺牲。现实中的他,有时不免显得自私、乏味、没有活力。现实对他而言,也许是身心蜕下来的旧躯壳。他领先它而去,失去兴味。 书带着他既往的躯体血肉开始独自旅行世间。 “政府同我没多大关系,我尽量不考虑它。我不常生活在政府之下,我甚至不常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思想自由,幻想自由,想象自由,那么不自由的东西在他看来就不会长期存在。”摘自梭罗。 存在,并清楚查看生命的每一刻。 如果没有痴迷过黑暗,被它反复撞击到偏偏碎裂,不可能放下执着。遇见生命中刚硬而深沉的黑暗,也许是一种殊遇。它使你成为俯首探望过深渊的人。 你被这所瞥到的一眼撼动,并只能保持沉默。但终究,你是一个新的人了。 在你忘记的那一天,你将重新记得这一切。 真正的爱没有机心,只是单纯而朴素、自然而亲密的喜悦。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而是足够喜欢。 除了等待势均力敌的人,除了以平衡而适宜的内心获得同等的感情,除了让自己变得更有力。无法也无需有其他作为。 朋友本该如茶,醇浓满足,清淡有余。 经过提纯的内心空间,不是不懂,不知,而是不问,不计较,不介意,不追究。愿意把别人想得好一些,不把人想得复杂,考虑到对方立场。可说,可不说时,不如选择不说。 若我能如释重负,你也能清澈独立。 因为你知道什么叫作痛苦和迷惘,它们曾如何汹涌而深沉地冲击心灵。这才是人类所要解决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我们所有污染的道路,确实存在。”(摘自一位仁波切) 人若能怀旧,是一种根基。一颗老心所象征的,不仅仅是湮没的时间,还有可贵的品质:端庄,静美,趋近自然和手工,专注,有敬畏。负载心意幽雅的礼物,充盈他人的心。 一些事情不及时做,也许会再没有机会做。想做什么及时做。时间一刻都没有停息过,即便如此,某些时刻依然需要等待。等待自己,等待对方。恰好的时刻就成为命运的转折点。跟随生活拐过一个又一个的弯道。 不是要求现实如自己所愿,而是在现实中找到一个立足的位置。人所面对的大部分是失望。活着的过程,即是存在于不断的困惑、挣扎、突破和提升之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实践,是一种调试。不是结果。 等待与一本书彼此认同和相知,有时需要花费多年时间。 真正的行进者最后试图面对和驯服的只是自己的心。 “我们衣袍湿透,但莲花瓣上却无雨滴停驻。” 人的成长是以逐渐失去刚烈为代价的。 在此刻你觉得无法离开的人或事,某天会自己选择放弃它。前提是心和脚步要一直前行。即便在困顿停滞的时刻,也要用力拖动它们缓慢往前走。时间总是在走动,走到它应该抵达的地方。 真正的勇气,不是离开。是承担以及不再寻求理解,不再试图求证或解释。即便有疑问也可慢慢等到答案。很有可能最终是自己答题。 我们曾有过的感情,它是艰难的损失,也是昂贵的美景。 醒来时,我尚年少,你未老。 明亮而合乎常规的感情,让人得到安全感,逐渐从感性过渡成一种合理性。也因此渐渐失去警惕及活力。如同终成正果的婚姻,相伴多年的伴侣,顺理成章的恋情,饱足的人昏昏欲睡,追逐和捕捉的人则内心敏锐眼神犀利。 人的个性都有其源头,由此决定生命的走向。当我们随波逐流被推动很久,试图回溯这处源头,其实正代表了内在的一种自知和醒来。 爱的珍贵在于,我们遇见一个可以去爱的人,而非单向的被爱。被爱缺乏与自我角斗的机会。爱的人,带来妄想的破碎和内在的清醒,最终使我们看破心中执着。他让我们突破迷障,看清自我。完成后即离去。 有些人,即便彼此再迷恋爱慕,也注定无法一起生活。他们另有使命。相伴终老通常是其他的人,无关痛痒,日长夜长。这是广大的平衡,无视人内心的小情小爱,情爱的重量对它来说太过渺小。 这世间若说什么都是虚妄,脆弱无常的肉身和心灵,在能够温柔地拥抱、爱抚、慰藉、联接的一瞬间,即是击破空虚,以空击破空。 看完一本书,即使觉得好,日后也常常想不起其中的句子,也不会使用或摆弄。也许阅读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过是维持日常生存。 自助,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种任务。生命的明暗对半要坦然承担,尽量消解疑惑。人尝试了很多道路,试图解决生命问题,走走不通,又另寻出路,来回兜转,发自一种强大的能量。 阅读一个人的书,如同看到他的疑问,他曾尝试过的种种轨道。对创作者来说,个体的困惑,探索,自相矛盾,进退两难,却不顺服地探究。这是一种坚强。 最终所向并非为了抵达某处,是洞晓和获取一个新的自己。这是远行的意义。 无论男女,我较喜欢那种心绪安静而说话准确的人。通常人语言拖沓,逻辑不清,是因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的借口、谎言、禁锢、虚荣。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以及要什么的人,可以简洁而坦白地应对外界。他们是鞘中之剑,并不故意露出锋芒,却能在瞬间断除自己与他人 的瓜葛藤盘。 感情虚无,世事无常,谁又能是拯救。除了相信自己,爱自己,充盈自己,完整自己,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以实现人对感情模式的纠正。 情感的艰难,不在于不爱或无爱。而是爱着一个人,但已洞悉自己与对方的全部疾病,必须以后退和离开来根治。那些美好的充沛的能量,被迫强行自控。(人如何在爱着的时候,强迫自己收回爱,不再爱。这是最深刻的煎熬。)因此,在还能够全身心给予的时候,当这给予还能够流动的时候, 尽量地给,完全地给。这也是让生命顺其自然活泼舒展并最终无怨无悔的最好方式。 没有比真情实意更美好的东西。也没有比无需索之心的付出更为愉悦的行为。单纯的分享和给予。把美递送给他,而不是托付给他。 我们对他人的慈悲,最终无非是给予每一个在身边出现过的人。给予他们些许的快乐,些许的真实和安宁。有所帮助,而不给予损伤。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出现多久。 铃木禅师在演讲里谈论起饮食,“即使你正在津津有味地大啖某些食物,你的心应有足够的平静,去欣赏那准备菜肴的辛劳,以及制作杯盘,碗筷每一件器皿的努力。以一颗宁静的心,我们能赏识每一道蔬菜的滋味,一个接一个的。我们不添加太多的佐料,所以能够享用每一蔬果的质地。那是我们如何烹煮食物,如何品尝它们的方法。” 人际关系在这个时代,多以利益趋向和目标推动,而非彼此的质地或天性作为乐趣的源泉所在。这是一旦想起便觉其乏味无比之处。得到相见有清欢的人并不容易。 不需要为生存压力应酬人,不需要为孤独寂寞应酬人,不需要为内心恐慌应酬人。仅仅只愿因为心生爱慕或欣喜而与他人靠近。 时间不够。只能是温柔而真实地去爱,以及同样地被爱。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写了很多字,走了很多路,也许最终试图获得的不过是与自己达成和解。 有时无话可说,有时一言难尽。有时是多余和无关的。有时是准确和必要的。 如果一个男子,习惯在睡前或醒来即刻打开电视收看新闻或体育节目。哪怕只有一刻空闲,也需要打开iPad寻找各式娱乐。这样的人,在彼此的关系里,能够提供的也只是乐趣或资讯,快速而肤泛的内容。深度的关系,需要与孤独、沉默、空白、停顿……一切深邃之物建立起通道。需要承担和探索。 只有对方能够容纳寂静,才能够容纳关系之中神秘莫测的深度,容纳全然的对方。 太多人,热衷夸夸其谈,脑子极为聪明和现实,思维活跃不定,情感和心灵则干涸匮乏如同沙地。人性里欠缺宽厚和高旷,实际和圆滑太多。这种聪明并不带给人暖意。没有呼吸,没有生长。 我总是更为喜欢温柔而敏感的人。愿意手写书信,烹煮食物,种植花草,欣赏一事一物。心存热情与活力。享受情感又高于情感。只有爬上过成功的巅峰,才能懂得稍稍退后一步的余地。略带隐世倾向,不沉溺于物质和科技,个性质朴平静。 一个伴侣,是否具备心灵上的不俗的空间感,是否具备柔软开放的心性。这两点无疑极为重要。其次才是他的外表、阶层、身份……此类形式和面目。如此,你才有可能在他的身心之中收获到丰饶和充沛。 发生之前,是一个等待的人。发生之后,依旧是一个等待着的人。 如果曾经为别人做过什么,不要事后提醒对方记得你的付出。 如果别人曾经出于信任对你分享过他的软弱,不要事后以此攻击对方以证明自己的强大。这均是高贵的举动。 停止责备、要求。融入到各种性质的状态之中,对一切有当下的投入但并不粘滞与留恋。曾经想要的,想实现的,想完成的,最终它都会给你。这是你与它之间一直在保持的一种诚实的关系。 不必执着于一意一念。不必追究和计较。时间在不断冲刷浮皮潦草的碎屑和泡沫,使之被卷走、漂远,最终把真正重要和不可替代的部分留下。一些人,一些事,一种情怀,成为心中一座高耸的暗绿山脉。蜿蜒,沉静。不可言说,无需示明。 清理、过滤、观察、选择每一刻自我的念头和意识,是一项巨大工作。如同走过高处的钢索,小心翼翼,摸索前行。保持平衡是一种优雅。三十岁一过,眼睛亮了。幻术破灭,再不用虚妄欺瞒自己。人生露出真相。 接受残缺,半途而废,不可完尽。接受变化和结果。 相信任何事物将以它的本来面目抵达最终路途,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 人越年长,越喜爱质朴而笃实的感情。每一段关系,需要给予它们应得的部分,让它们在你的身上找到礼物。这是中肯而朴素的道理。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茨维塔耶娃的一首诗歌名。) 试图费力推翻头顶的海水,现在缓慢沉沦在一条大河之中,跟随它走过千丘万壑。风景看完,已不知何时与自己道了再见。 命运给了你特别的安排,让你穿越过树影如牢狱的山谷,跋涉过深而远的路径,临渊而立,看到天际不可言说的光亮。它想让你可以讲故事给别人听。也许这就是任务。 不世俗,没有野心,不哗众取宠,也不内在封闭。 所谓的关系,重要的不是在情感本身得到愉悦,而是在彼此的思维深度里获得愉悦。只有这样的交会,才会有可能获得途径渗入对方生命。当我们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不会想去控制和支配对方,也未必要在时间的限度里始终彼此占有。 长久思考一些问题,感觉到僵滞或不可动,有时貌似没有途径。但事情也许并非如此。身心的变化在行进,痛苦不断切割意识,同时重新锤炼内心结构。所有的痛苦都是有价值的,它代表问题被有活力地提出。只有提问,才能获得解答。 我们说了太多的话,却最终仿佛什么都未曾说过。如同水融于水。不过是几日安静的互相陪伴。 恩爱。首先是恩,其次是爱。照顾,悯惜,责任,承担,牺牲,给予……这种种一切强悍过单纯的欲望和爱慕,行动强过语言,责任重于兴起。前者意味着更持续更久的力量。 欢喜让你多得,甘愿多做承担。不支配,不追究。没有好胜的心。没有多余的眷恋和粘滞。有些话不说,有些事不做。爱究其深刻,难以用语言表述。究其日常,不过如斯作为。 我们在一张陌生的面容上寻找属于自己前世的线索和一句。茫茫人海中看似盲目却内心极为清楚分明。与其说在寻找一个人,不如说是在寻找能顾让自己完整的部分。有所亏欠的,要填补。有所付出的,要获取。循环本身就是一种平衡。 即便无爱,人仍能够在孤独中优雅而有尊严的老去。有何不可。骄傲地自处,胜于在关系中卑微而损伤地碎裂。如果没有深切的爱恋,宁可独活。 珍重应只属于值得这份珍重的那个人。如果随时给予,这会损伤它的价值。把内心储存的爱的力量,汇聚成黑夜之中的一场祷告。某天你将与之重逢。 对我来说,饮食洁净,工作及时,过一种质朴而丰富的生活,即是所愿。睡前醒来,在床上安静读完几十页书。一边听音乐,一边烹煮食物。暴雨午后煮水喝茶。在电脑前坐下来,写字和工作,保持八个小时。结束后上一个半小时的瑜伽课。清扫,整理。旅行,看戏。逛书店,在超市买新鲜食物。与朋友在咖啡店相聚小叙。与少量人维系亲密而真诚的关系。用书写与更多的人发生内在联接。这便已足够。 你知道余烬冷清。你知道黑夜漫长。你知道孤影摇动。你知道时间在流动变迁。幻觉注定不能固定成形。不去擦拭它,它也在褪色。不去裁剪它,它也在破损。 保持爱的敏感和活力,也许是身为女子在世间应该负担的一种责任。 要始终迈开脚步移动,即便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信任行动胜于一切言论和妄想。 在一个很远的地方,但并没有离开自己。这种如影相随的孤单,在长久的自处和过滤中,逐渐成为一种安然。 有时你必须允许自己败给这个世界不可测的脆弱和威严,败给人性的复杂和深不可言。 因此,我只有一个微小的理想。愿能够清澈而怜悯地爱着你。清澈,怜悯。不过如此。 终有一天,这颗心会如海中滴水,失去踪迹。 爱是存在,是行动。它自身可以成为自己的源泉。 如果这是必经道路,无需质疑为何需要如此。不管光亮在哪里,只管迈开脚步。置身于全然的黑暗之中,不再询问光的来源。只有持续的行走,才是划裂它的唯一可能。 人该如好木、好茶。岁月会让珍贵的质地更有分量,以内在、密度、硬度、特质,对抗外界流动及喧嚣。凭着天生样貌和身材,以年轻取胜,并不是高级的优美。被生活锤炼过,充满内心历史,最终心定意平。这才有了人的品格。 属于你的事物,只会以自动出现的方式靠近,并且自在而适宜,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它在终点等待,只为见证你真正的自足。 在活着的每一天,把当下的事一件一件做完。用全力做尽它的内在含义,做到应该抵达的程度。生命不时泄露些许真相,让人看到千疮百孔。虚饰逃避一样需要用力的麻木,不如继续爱,爱下去,被爱,保持热诚和天真。 “人生百岁浑如梦。心似槁木若寒灰。” 万事万物,最终只有承诺和牺牲,会让我们彼此怀念。 “水往前走,花瓣自动脱落,衣衫上丝线褪色断裂,手背上脉管凸起蜿蜒山岭。无常逐一升起和熄灭,我对你赤子之心永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