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 章节名:《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美国之研究汉学,也有他们独到的地方。一般风格,注重分析,不注重综合。各大学执教的,都是专家,因为他们分工详尽,所以培养了无数青年学者,都戴上了显微镜的目光,对望远镜的观点,倒很少人注意;而且对学术的名目及形式,非常尊重。 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 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万历十五年》已经初步采取这种作法。所以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历史上有长期性的重要发展,牵涉很多事物的时候,很难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概括。
……现代先进的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作高层机构及低层机构的联系。落后的国家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作为行政的基础。 美国的好处是这些问题在国富继续增进的情形下容易用数目字的方式解决。这样一来,美国政治社会经济都有它的特色,不能以“资本主义”四个字轻率代表,更不能用他表彰的民主与自由当作是资本主义之所赐予。前面轻轻提及每一个国家所标榜的道德观念,都要透过它的历史地理才行得通,这在美国的情形为尤然。 世界上任何国家以任何“主义”解决问题都不可能是依样画葫芦,都是要处在绝境、于“柳暗花明”之中突过难关,创造出一种新环境。 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 ……因为我自己生活的经验觉得中外两方不是没有正义感,但是正义感放在局部的场合下使用,可能与初心相违。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
羲和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七章 李贽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以此而观,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以是...
-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我们帝国的文官,则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对他们来...
-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