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慧慧 (平凡、热烈且深沉。)
读过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章节名: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 页码:第55页
所谓成长,就是满怀希望地行进。不管是你我,还是我们的配偶,甚至我们的父母,都正行进在路途中,还未到达终点,还未成为我们最终将要变成的模样。 引自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我们有必要坐下来慢慢的回忆和梳理自己的过去,这么做不是为了向自己的父母追责,或者成为自己管束孩子的借口。认识这些片段,放下这些片段,让他们不左右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1.总是被比较,感觉无价值
小时候父母为了激励我好好学习,总是拿身边那些优秀的孩子刺激我。譬如隔壁的刘爽考上上海的公务员了;**峰考上东南大学了,读的高中是邗江区最好的学校,把教材中十年老师都没有发现的错误都找出来了;丽丽,人长得美丽,大学时候就写了十几万字小说。
每次听到这些,都觉得父母爱别人,瞧不上自己,我被这些优秀的孩子杀得死死的。
2.被否定
从小爸爸跟我在朋友家玩,他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了一句客套话:我家**没有你们家巍巍聪明。当时,那个叫巍巍的男孩不在,而那个被比下去女孩在现场,而且相信了自己爸爸的话。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那是谦虚。
还有一次,是妈妈否定了我。
那时候堂嫂刚刚嫁过来,堂姐他们不接纳嫂子。他们认为哥哥老实,堂嫂很厉害,总怕哥哥被欺负。我当时就在旁边插嘴:没有关系,以后我找同学中的律师来帮助哥哥打官司。
当时妈妈就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有什么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3.安全感
小时候,妈妈在乡下教书,爸爸在镇上教书。也许是为了让我受到更好的教育,爸爸一个人带我。但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人,肯定是爱玩的。晚上,他就出去陪朋友打牌,我要么一个人住在家里,要么住在别人家。无论哪一种,对我来说生活都充满了不安定。
那时候,爸爸是教导主任,有时候去市里开会,我在哪里吃午饭就成问题了。
有时候,我吃饭很慢,爸爸以及他们的同事吃完饭就离开食堂了,剩我一个人。做饭的爷爷就吓我:快点吃,要不然你爸爸不要你了。
对于一个只靠爸爸生活的小小的我来说,当时内心充满了恐惧。
再后来,爸爸妈妈在一个学校工作,他们为了事业上的发展,妈妈去市里进修一年,爸爸也进修一年。我整个童年似乎就在这种不安定当中度过。
4.和妈妈没有什么沟通
小时候我不会交朋友,每当朋友有一点小缺点,我就忍受不了。有时候,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我向妈妈倾诉,妈妈不想听,就回我一句:我们也有工作上的烦恼,回来不想再听这些。
所以,后来我有困难,有委屈,从来不跟父母说,因为我知道说了也没有用。
还有一次,我记得很深刻,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活了,不如死掉拉倒了。”我现在也不记得那时候为什么说这种话。我只记得妈妈回复我:“你去死好了!”
所以,现在我做妈妈,总是刻意特别关照孩子的情绪,我希望我不要像自己的妈妈一样,要做孩子情感上稳稳的后盾。
图片来自网络5. 经济上的安全感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我不知道他们是因为没有钱,还是因为教师子女学费可免,每次到交学费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交学费了,就我没有钱交。
6.父母吵架
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为了打牌吵架。记得有一次,妈妈一个人躺在床上哭,爸爸站着跟她吵,妈妈气得用头撞床,嘴里还在说:“死了算了。”我当时哭着一把抱住妈妈:不要,不要。那时的我好害怕失去妈妈。
甚至有一次,爸爸接我放学的路上,我坐在爸爸后面,爸爸郑重的对我说:”你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纽带,妈妈打牌的事你劝劝她。“当然,我没有劝妈妈,我只感觉到爸爸妈妈感情很不好,不好到要我从中调节。
彼得.潘式家长 特点:不愿长大 他的一生都在挣扎,试图摆脱童年时代因为失去亲人和经受打击而笼罩在自己身上的巨大阴影。 共性:他们不愿承担责任,不能对任何事或任何人做出承诺。一句话,彼得潘式的人物不愿长大,或者说,一辈子也长不大。 药方:勇敢。 引自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勇敢与冒险是两回事,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勇敢、长大成人的家长,而不仅仅是一个花样百出的玩伴。彼得.潘式的家长虽然可以让孩子喜欢自己,但是不能让孩子在长远的将来尊重自己,获得安全感。他们需要讲分寸、守规矩的父母。
直升机式家长 特点:对世事害怕不已,忧心忡忡 特点:对孩子过度呵护,整日盘旋于孩子生活周围,意图只有一个——保护孩子,使孩子免受她自己曾经面对的痛苦(其实有些痛苦她自己从未真正面对过)。 引自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药方:信任
自己对生活有信心,自己能找到生活的安全感,对孩子有信心。
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自己情绪黑洞,拯救自己,出于补偿,把危险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养育孩子,他们最首要做的是养好自己的伤。
潮人式家长 特点:子女缺乏安全感 潮人一族根本上是不想长大的父母。他们过于追求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降格为舞台工作人员。 药方:树立意识。 引自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一个家庭中,最潮、最前卫的应该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假如父母占用这个位置,孩子将无所适从。
孩子不仅应该喜欢父母,更需要尊敬父母。 孩子们盼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期待和他们一道去探索未来。 引自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图片来自网络copy型家长
特点:相互依存。这一类型的父母往往下意识地将子女的童年看成自己童年的延续。在他们看来,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父母看竺孩子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将养育子女的过程看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成长历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要么就只是将孩子看作是”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 药方:一家人,但成员各自独立。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人--再强调一次: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 为人父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过去,不要对以往没有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 无痛型父母 特点:麻木不仁。无痛型的父母童年时期曾经历过巨大痛苦,程度之深,令他们在内心中企盼这种痛苦不要重来。 表现:无痛型父亲从来不会对儿子表现出任何形式的爱意。无痛型母亲,孩子只要一哭,就会招来母亲一顿羞辱。 药方:做性情中人。孩子的存在会给父母创造无尽的喜悦,也会带来没完没了的苦痛。如果做父母的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高墙,将自己和各种情感隔绝开来,最终割断的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 引自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直面自己的伤痛,向自己依赖的人倾述痛苦,而不是任由自己瓦解。我们自己要成长起来,带着应有的柔弱和温情,这是孩子渴望的。未来,他也会带着这样的柔弱和温情去疼爱别人。
这种柔弱和温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力量。
我更像copy型家长,和孩子之间分不清你我。虽然说不希望他实现我未实现的梦想,总期望他能避开我掉过的坑。
慧慧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0页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家长从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培养有心、用心、聪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换句话说...
-
第1页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一篇 认识自己 第一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主动型父母对孩子所做的是出于爱 被动型...
-
第55页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
第113页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父母不仅要做成熟的,可以提供帮助的,孩子依赖的父母,还要做有趣的父母。 即使再忙,也一定...
-
第9页 爱的逻辑与谎言
如果我们改变不恰当的信念,不只是看到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我们将获得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