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
- 章节名: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
根据会议(根据上文应该是1997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1998年11月,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期限为30年、年利率为7.2%的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具体做法是: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由此增加的银行资金用于购买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债,财政部以特别国债收入用于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以其获付的资金用于偿还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上述过程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方存款准备金减少,国债持有额上升;负债方资本金增加,借用中央银行再贷款减少,虽然可用资金(流动性)没有增加,但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改善。对货币政策而言,在下调准备金率的同时减少了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净影响对四家国有银行基本中性,对其他银行是放松银根;对财政方而言,发行特别国债的利息支出与注资增加的资金占用率大致相等,所以不增加财政负担。
当时之所以专门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考虑如果在商业银行内部剥离不良资产,形成“好银行、坏银行”,就需要把不良资产处置涉及的一些政策优惠如税收豁免直接给予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做政策优惠面太大,而单独成立金融该资产管理公司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另一个考虑是成立一家还是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防范道德风险也便于将来对不良资产处置的业绩进行比较,因此决定成立四家而不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
以中央银行票据的方式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次了不起的金融创新。央行票据对于央行来说是负债,对信用社来说是无风险资产。央行用央票这种无风险资产来以县为单位置换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和理念亏损挂账,其中置换不良贷款占比不得低于65%。
这比2008年美联储用美国国债置换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还要早很多啊。对于这块的研究论文确实没怎么看到。
一个国家金融是否安全,关键是宏观经济的稳健性、法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如交易、支付、清算、托管、信息功能是否健全,与外资比例大小、金融服务由内资或外资提供并无必然关系。
喵了个mo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严控货币供应量 优化信贷结构
“流动性”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者支付手段的难易程度。宏观层面的流动性概念由这个...
-
第206页 正确认识价格指数,谨慎判断通货紧缩
我一直强调,通货紧缩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个伴随”;一个特征是物价的持续下跌,另一个特...
-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
-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逻辑
货币的国际化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作为计值、结算、流通和储备工具被广泛接受,在国际贸易结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