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 章节名: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南欧拉丁语,最初用在珠宝商的技术行话中,指形状不规则的或变形的大珍珠,即“玑子”,从中引申出夸饰的、令人惊奇的、过分雕琢的等意义。巴洛克风格以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奇特的装饰以及生气勃勃的感性而著称。建筑中无限上升的螺旋形花叶纹、雕塑中富丽繁复的衣褶、宗教音乐中不断变奏重现的主题、绘画中丰满性感活力四射的人体等(如在荷兰画家鲁本斯笔下)都是巴洛克风格的表现。 引自 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经国王授命,枢机大臣红衣主教黎塞留于1635年创建了法兰西学士院,精选全国文艺、学术等领域最杰出的代表40名,号称四十“不朽者”,来研究、讨论并制订一般文化尤其是文学发展方面的决议。通过表决,这些决议就具有法律般的权威和效力,一切文艺工作者都必须遵守无违。从17世纪60年代起,路易十四的宫廷实际上指导着全国文化的发展,凡尔赛的文学趣味成为上流阶级的时尚,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 与政治文化上的统一化、规范化和秩序化相适应,哲学上出现了唯理主义(理性主义),其代表人物是笛卡尔(1596—1650)。他从普遍的怀疑出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强调思维着的理性高于一切,并将其视为一切知识的原理,真善美的统一体。 引自 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文艺复兴以来的崇古之风仿佛也为理性主义作了注脚。在理性主义者看来,凡是符合理性的东西就必然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反过来,凡是得到古往今来一致赞赏的东西就是符合理性的。 引自 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所谓“三一律”即规定戏剧的时间、地点、情节三者高度统一。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一天之内完成。这种对艺术规则的强调符合了当时君主集权的需要。虽然它使法国古典悲剧具有了明晰、精练和紧凑的优点,但也极大地束缚了剧作家的创造性,迫使他们戴着镣铐舞蹈。 体裁上严格的等级划分也体现了君主政治的要求。按照古典主义者的观点,悲剧是高雅的,喜剧是粗俗的。前者表现的是王公贵戚的生活,要求对白工整、用字精练,音调铿锵,犹如涂着一层光亮而清一色的油漆;而后者则表现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可用散文化的日常语言来写,不排除插科打诨、戏谑笑闹的成分。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狂放的小说天才巴尔扎克在为他的“风俗史”写作命名时颇费踌躇,最终还是选择了《人间喜剧》为他全部作品的总称,尽管他也清楚地知道这多少有点名不副实。 然而,一位演员出身的喜剧天才莫里哀却对流行的戏剧分类法提出了挑战,宁可用不登大雅之堂的喜剧为工具来纠正社会恶习。因为他认识到:“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再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致命的打击。责备两句,人容易受下去的;可是人受不了揶揄。人宁可为恶人,也不要做滑稽人。” 引自 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200人阅读
山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七章 中古欧洲文学
基督教的统治改变了西方古典文明的价值取向。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尖顶将信徒们的目光从地面...
-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往往会引发比以往更多的法律纠纷,这就促使一些商人和律师到古老的罗马...
-
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
第十三章 启蒙运动时期
伏尔泰说,“我们是写作共和国的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强烈的政论性成为启蒙文学的一大特点...
> 查看全部1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