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昭歌山 (钊歌夜弦)
- 章节名: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 页码:第18页
精神科学家的解释学情境总是介于陌生与熟悉、传统之单纯的对象性与对传统的隶属性之间。精神科学认识其本身总是含有某种自我认识。 在所有的理解中都有一个运用的发生,因此那一理解者自己就在被理解的意义之中。他属于他所理解的事物。 引自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P19
为着把握一个传统片段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之联系于我们所处身的具体的解释学情境。 他所面对的历史传统与他本人的当前状况交互作用。 引自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P22
问题与回答的辩证法,因而就先于解释的辩证法而出现。它是这样的一个辩证法,即它规定着作为一个事件的理解。 引自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P24
理解与解释总是相互缠结在一起。语言性的解释使理解变成为确定的证明,它是在与传统的相遇中被理解的意义的具体化。 引自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P25
对传统的阐释从来不是对它的单纯重复,而总是例如理解的一个新的创造,这一理解在解释性的语言中获得其确定性。 引自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P31
方法就是不能界定真理。它不能完全领会真理。 言说意味着对某人的言说。语言不是那种归于个别主体的东西。 引自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P38
一个对谈就是我们陷入其中、我们卷进其中、我们无法事先就知道其“结果”会如何地活动, 对谈有助于达到一个更好的见解,对谈具有改造性的能力, 在对谈中我们所发生的一切实质上都是没有终点的。 引自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74人阅读
昭歌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8页 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
-
第61页 美学:解释学与解构论的相遇
一个文学文本里的语词是自我呈现的,呈现于其文字本身,呈现于其自身的声音现实,以及一个意...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