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守
心谷 (抛开你的想法,让感受回来)
读过 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 章节名:持守
正念开放内向压力人群和遭受病痛的患者教授正念练习。
个人对自身健康的承诺,正是新一代医疗保健系统的愿景。这种参与性模式更加有效,病人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同时能担当起重要的合作角色,运用他或她自身内在的资源与力量,努力达成疗愈。
正念减压的理念即是向人们提出一个挑战:有什么事是你可以为自己做的?
正念可以培养纯然的专注力与洞察力,发展出智慧。“智慧”指超越对事物的误解,进而了知真相的能力。这些误解通常会演变成暗黑军团,因为人们极易沉溺在自己的信念系统、意见、想法与偏见中。它们就像一层面纱,遮住眼前的真相,只反映出我们在乎的事物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正在发生的事物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吹过肌肤的轻柔空气、闪动的户外光线、对他人面容的一瞥、肌肉的短暂收缩、心中飘过的一丝念头,只要我们在觉知中与其相遇,这一切全都可以作为老师,提醒我们彻底地活在当下。
作为人类,我们先天就被赋予了觉知力。唯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与这份内在资源为友,并且安住其中。
我们很容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吗?或者?我们只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庞大又令人信服(某种程度上)的故事里,却从未对其加以检验?当这则故事发展得顺利,我们会感到很快乐,有一种正全力迈向下一站的感觉。但是,如果故事由于境况改变而转了方向,或者这故事的主人公自幼过着悲伤、受虐、被忽视的日子,那么我们的内心会认定它是一个不合宜、低价值、不可爱、不聪明的故事,甚至认为它根本没有任何希望。
也许你注意到了,我们编织的故事往往在利用过去的事作为证据,来支持今天的论点,强化它的“正确性”。例如:我们不够好,我们比任何人都了解真相;还有哪些我们对当下发生的事件的解读,以及已经对自己讲了很多年的故事。
多伦多大学近来的一个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依据过往经验编故事时,“叙事聚焦”的网络开始变得活跃;当我们如是经验当下一切,安住于身体之中,安处于即刻的感官经验中、完全没有叙事活动时,被称为“经验聚焦”的另一网络系统开始活跃。这个研究发现,受过正念减压训练的人,经验聚焦网络的活动量增加,叙事聚焦网络的活动量减少。也就是说,正念练习会影响大脑处理经验的方式。“叙事聚焦”模式下,我们常常过于迅速的下结论,做评价,因为这是最容易的。然后长期处于这种模式下,会影响我们的“经验聚焦”,限制我们对事物的了解,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当你开始质疑自己编织的故事,开始探寻是谁在脑袋里说了这些话时,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体悟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将让我们以一种崭新的自由方式与经验相处。
当我们感受到动乱与分裂时,会开始渴望以清明求真的态度检验生命与内心。这时,我们会发现某个长久被忽略或曾受挫的渴望。比如,渴望拥有整合的人生,渴望经验完整,渴望在自身的存在里感到安适自在,有谁不希求那样的平静与幸福呢?
“我是巨大的!我包含万物。”这是真的。我们就像宇宙,每一个人都是无限的。
不知道,不是什么糟糕的事,不知道,本质上是对无知的诚实,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尽管有许多人这么想。当然,在团体、教室或学校里说我们“不知道”,的确有点令人害怕,因为我们并不想显得愚蠢。这是我们的思维习性。但是,在考虑一下: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必须先承认他们不知道,并且将此牢记在心。如果不这么做,他们将无法发现任何有意义的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