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 诗语审美本质探索
- 章节名:诗语审美本质探索
- 页码:第135页
实质性的变化发生在20年代初期。此时,随着尤·尼·第尼亚诺夫的加盟,使得局面有了根本改观。按照前苏联文学界普遍公认的说法,第尼亚诺夫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一位著名诗人、历史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天不假年,第尼亚诺夫只活了51岁,但他在文艺学各个领域中留下的遗产,至今在当代文学界拥有广泛影响。第尼亚诺夫的文艺学名著《诗语问题》(Проблема стихотворного языка,1924),标志着奥波亚兹诗语研究的新阶段,他把早期奥波亚兹诗语研究,从偏重探讨和谐悦耳法则的陷阱里拯救了出来,使之走上了探讨诗歌整体结构及其意义的康庄大道。这部著作从诗的结构入手,探讨诗和艺术作品的构成方式,并由此涉及一系列一般艺术理论即诗学问题。它超越了诗/散文二分法的思维模式,为历史、辩证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在诗和散文之间,并未隔着一条万丈深渊,它们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每种体裁都有其自身特有的构成原则……构成原则与生活原材料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一种体裁的根本特点。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特点在于它永远都具有两极,一是 横组合关系;二是纵组合关系(即后来雅各布森的隐喻轴和暗喻轴;洛特曼的音义轴和聚义轴)……诗歌的特点在于它以纵组合关系为其主导要素,因此,这一构成原则向整个文本系统辐射出它的力量,使一切文本要素都服从于它的支配。例如,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称“诗体小说”,但实际上它受诗体结构的影响,因此,小说性极弱,据此可以将其定位为诗,
“主导要素”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对奥波亚兹旧有诗学观的超越
6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