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心理学
- 章节名:谣言心理学
在大多数事情下,我们都是非专业的,谣言因此而生。 引自 谣言心理学 第一章 战争时期的谣言
大众报纸谣言门诊部
战争情报局
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这些关于陆军妇女队的谣言,不像许多其他的谣言,它们并没有因事实的公布而止住。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它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在情感中,且它源于,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情绪。客观存在的证据也对它无能为力,我们必须审视自我。 我们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许多时候我们搅乱一些事情,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在困扰我们。虽然长大了,我们有时候还像婴儿似的,受惊吓,受挫折,痛苦,坐卧不安,但却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但是,有一个特别的理由解释,为什么我们成年人不是总能清楚我们自己的内在感受。那就是“社会”对我们有要求,我们要求得到别人和自己的尊敬。我们有许多连对自己也羞于承认的完全自然的感受。 这种态度(被称为“抑制”)使我们易于想象或夸大出现在其他人身上的这种倾向。我们认为问题在别人,而不是在自己。例如,我们不喜欢承认自己也会害怕;我们有时会走极端,然后又大肆责难来掩盖事实。当这些罪行遭到责难时,便会对所犯的罪行作证,专制的领导人也会为其辩护。 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思想狭隘,有偏见或自私。因此,加入我们公开指责我们敌视的某些人群涉嫌自私自利。因此,我们就能转移内心对这些人的偏见。与此同时,我们也就忽略自身存在的自私。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自卑感,因此,如果我们能指出别人的缺点,便有助于我们维护自己的自尊。我们当中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冲动,或对此感到害臊,这可能导致谴责别人的非法行为。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
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新闻的矛盾性;人们不相信新闻;某些紧张情绪使个人不愿意接受新闻所描述的事实)掩盖起来
第二章 谣言为什么会流传
流行谣言传播广度=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主题证据的含糊性
限制条件:严惩不贷;社会障碍;谣言意识
投射(个人意、欲望等的外化):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反映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而不自知。
互补投射不是把某人自己的情绪归因于他人,而是假定他人有某种行为,从而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理”解释。 引自 谣言心理学 对自身内疚的直接投射(非互补)可避免不舒服的良心痛苦。
“在别人是过失,在自己则是实验”(艾默森) 引自 谣言心理学 拒绝面对起过失的人们才寻找替罪羊;而那些知道自己弱点的人似乎不需要替罪羊。 引自 谣言心理学 流行谣言传播广度=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主题证据的含糊性
主观情感只有与重要性和含糊性综合作用相称时才出现
谣言作为较少理性的社会活动形式之一,是一种有限的现象。只有当感觉到与自我有关,并且客观证据和知识不对判断与描述构成理性约束时,它才起作用。精神饥渴而非情感需要
谣言流传间接原因:
居高临下的满足感(生活平淡无奇,心态不平衡)
他人好感(恶意诽谤的趣闻、死亡与灾难的恐怖故事)
打破沉默
炫耀
第三章 评述与回忆
《陈述心理学》陈述——图像测试与真实性试验
“有无数人在他们的意识里,过去的事情很少有条理。”(斯特恩) 引自 谣言心理学 感知 记忆 描述
巴特利特——
记忆在感知后便立即开始变化,最初的感知混入了以前的经历,诸如习惯、情绪、文化习俗,其中态度与期望作用最为关键,它们使回忆不仅仅是一种意识的复制功能,更是创造
思维倾向于将经历重新形成简明、有意义、有用的类别
回忆中细节被很大程度忽略,图像或故事有明显倾向,倾向测试对象生活中熟悉的东西,与其文化相符,尤其倾向对其有特殊情感意义的东西(当对某一特征的记忆特别清晰,会导致某个特征详细叙述,其他特征消失)
➡“格式塔”(感觉闭合 一个更简单、更有意义的完整形态)
“群体记忆”是连续个体意识处理统一基本的素材内容,与个体记忆存在相同的歪曲模式。原始感知使个人描述的变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个体记忆较群体记忆准确。群体记忆的显著特点是通常高度惯例化,显露的含义常常是群体共同关心的。
谣言比个体记忆更标准化、同化
第四章 一种实验方法
谣言实验室方法:实验对象面临同一种标准情境,“连续复述方式”(人为环境牺牲谣言的自发性与自然性)
第五章 实验结果:省略与突出
谣言传播的趋势是变短、变简洁,越来越易被理解与讲述,细节高速省略,最后趋于稳定
实验对象倾向于依赖生搬硬套的记忆,除众所周知外的专有名称易被省略、歪曲(头衔、人名、地名除场景大体定位...),时间通常被省掉或歪曲,同时需考虑到个人兴趣的影响。
突出 措辞的保留,数目的增加,时间改成目前(听者关注此时此地发生的事),动作的强调(化静为动,动态物体更吸引注意力,生物学的首要注意法则是运动物体有潜在危险性、希望性、重要性),大小的突出,术语的保留倾向(保留时空术语的原因——时空定位的愿望,通常在故事开头提及的首位作用),时事,熟悉的符号(象征化过程),感觉闭合(指不完整的形象、观念等在想象中变完整——修改情景,引进解释,自圆其说)
第六章 实验结果:同化作用
没有任何心理活动是纯粹认知性的。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记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能力,解释记忆现象的前提是个体具有想要记住的意愿。【无意识记忆?】
在任何情况下,认知的变化过程(包括对谣言的人为加工)和情感的激化过程(包括对谣言的兴趣因素)都是混杂在一起的。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认同过程可解释谣言的细节删除或强调,认同作用与谣言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换位、插入和某些歪曲,认同过程与谣言受体的理智与情感对谣言的吸引力有关。
不涉及情感的同化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家是动态变化自足型的主要发现者,他们喜欢称之为“记忆回溯”。一旦感知发生了,重要性也随之产生,因此便引起了记忆重组。 引自 谣言心理学 感知具有选择性,趋向简化世界。记忆延续并推动了变化过程。如果不受已经存在的刺激的约束,记忆会加速一个“良好格式塔”的形成。变化朝简单、协调、结构合理的方向发展。领悟力是自发的,尽量保持形式与内涵。➡一种简便的变化过程被建立,在记忆里产生出的结构优于刺激本身所存在的结构。
趋向主题的同化作用,根据主题需要内容强化或简化
“良好的延续”
压缩
当一个实际感知性的事实与期望相冲突时,期望可能会提供一个比事实本身更有力的感知和记忆的决定因素。 引自 谣言心理学 同化性的歪曲
语言习惯的同化作用(预期经常只是用感知和记忆中的材料去迎合早已存在的语言定式)老套定式 标语口号式偏见惯用语etc
更强烈刺激下的同化作用:
特别爱好、职业爱好...的同化作用
利己的同化作用
不同职业兴趣焦点和同情趋向不同
偏见的同化作用(习惯超过敌意)
由于本种族利益造成的同化作用
谣言倾向于迎合、支持职业爱好,同阶层或同种族成员们的同伴关系,或报告者个人的成见。 引自 谣言心理学 第七章 实验结果:推断
大多数谣言始于陈述一真实事件,通常主题贯彻始终,偶尔突出的表面细节取代主题(主题变换)。
虚构和添加(语言误解etc.)
出于谨慎好奇加入的限制或解释阻碍谣言迅速歪曲,现实中并不常见
谣言传播者总是想给事件寻找一个原因,为人物寻找动机,给问题的某一环节寻找一个合理的存在理由。 引自 谣言心理学 实验不鼓励合理化说明,因此为慎重而列举。
孩子的离题倾向和言语误解,列举倾向(孩子从生活中获得的许多情节超出自身理解范围,同化现象很少)和快速简化(记忆能力尚未发育成熟;儿童未感到受强迫,要像成人般尽可能去理解、思考、解释并汇总为一段经历),种族因素被淡化(青少年在处理种族问题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特征)。
除了特殊学校所采取的开明政策以外(倡导促进不同肤色与宗教之间的友善,教师学生既有黑人又有白人),在受到特别事件和双亲或文化熏陶的影响以前,孩子们的确是对肤色不敏感的。
e.g.有一个7岁的孩子约翰尼,他问妈妈某一天能否带汤米来家里吃饭。他母亲知道儿子学校里有许多黑人,问道:”汤米是白人还是黑人?“这个孩子回答:”我不知道,我忘了看,但是再见到他时我会看的。“
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在种族意识上的天真无邪不会保持很长时间了。 引自 谣言心理学 第八章 歪曲的基本模式
简化(谣言省略了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有系统的省略)
“对事物的观察中不可避免地混杂了想象、评价与初步的判断。”(巴特利) 引自 谣言心理学 强化(保留下的细节显得更突出重要,紧凑、连贯、夸张...)
*同化(趋向个体情感)【过去的经验、语言习惯】思维的文化模式和个人的动机情感,为所发生的歪曲形式提供了来源,决定了简化与强化之处】
➡“自发行为的结果”
歪曲的三分模式的普遍性:
沃尔夫(Wulf 1922)格式塔心理学“记忆回溯”——被保留的记忆痕迹趋向于达到Pragnanz(一种更完更基本的样式),记忆中的某个图形往往比原形更清晰易懂,更突出特点
标准化(简化)
强调或重点化(强化)
自发变化(同化)
吉卜森(Gibson 1929)——强调联想性同化作用,图形趋向协调与连贯,趋向日常熟悉的事物及所被命名的事物
奥尔波特(Allport 1930)——最后的形式较固定和简洁,被简化和强化,被更倾向于协调、平衡和含蓄的意向同化
卡米歇尔、哈根和沃尔特(Camichael, Hogan and Walter, 1932)——语言习惯的同化作用,感觉与记忆不仅来自于感觉器官,同样来自于语言习惯,文化习俗,过去的经验
“投射方法”——个人的性格气质同化感觉与其精神,陈述混合结果,谣言本身可能成为很好的性格测试
所有的精神生活都是主观意识反映在世界的过程。确实,为了生存,我们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地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但是,我们主要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去生活的。我们常常在我们感知的东西里掺入了我们自己以及他人解释我们所感所知。 引自 谣言心理学 e.g.艺术家将注意力转向人的本性或弱点,思考权衡所感知的东西,通过绘画或文字反映,简化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突出想要强调的特征,使一切与自己的判断标准统一,部分取决于艺术修养,部分取决于个性品格。
不管我们是否具有天赋,从心理学上讲,我们全都是艺术家。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常常影响到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和我们所表达的世界。 引自 谣言心理学 当没有确实可信的证据时,谣言(rumor)应被视作仅供参考。
每一个谣言都有事实内核。
夸张(故事的本质或听众所认为的本质通过强调而被突出)——任何一个谣言的关键就在于要造成一种某件事很重要的共识
虚构(强化与简化)——浓缩而非扩增谣言;传说的缩减或扩增存在文化差异(谚语化➡简洁趋向)
浓缩(经验的混淆)——日常谣言可能是几个相类似情节的混合版
习俗化(故事用语简化到受教育程度的最低限度,普通层次同化;称赞或批评方式往往以谣言传播的那一阶层中盛行的标准为依据,文化同化)
歪曲基本模式的两个重要因素:个体的感觉、记忆和复述过程中所固有的倾向;文化
第九章 社会中的谣言
【以上,谣言传播者的心理过程】
社会现象
古罗马谣言监察(delatoves)
信息闭塞与歪曲
“传说就是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口头遗产一部分的谣言”(La Piere and Farnsworth, 1936) 引自 谣言心理学 传说由于以事例说明了人类的根本天性而得以保存。
“世界呈现出意义,而无需不断地被重新塑造”(Kimball Young)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谣言意有所指,试图进行评价从而准确表达了讲述者的意图。
谣言格言化,传奇化,评价(诗意式的评价)和隐喻性(“谬误的标准化”e.g.鸵鸟头埋沙子➡对危险视而不见;阿拉斯加➡寒冷)
听众不把谣言(讲述者对一个偶然事件和一些道听途说加入个人情绪和认知的一个混合物)当成讲述者的一种评价倾向,而是有根有据的事实(把客观事实与表面意思混为一谈),就引发了谣言的社会问题。➡批判与审慎态度 洞察力
谣言分类
临时性标准——暗地蔓延的谣言;迅速传播谣言;潜水式谣言(俄罗斯社会学家Bysow, 1928)
主题分析——惊恐,厌恶,死亡;浪费和奢侈;入侵,突袭,对安全的威胁;反英情绪;政府关于定量配给,战争军费,和征兵的意图;所谓的战争指挥无能(加拿大心理学家J.A.Irving, 1943)
激发性主要动机(战时较和平时期容易)
热爱和憎恶的融合“替罪羊”
哪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哪就有谣言公众。 引自 谣言心理学 易于轻信的人,要么内心极度贫乏(受教育程度低下),要么陈腐变态(“过度固执”)。
谣言就像宣传,二者有着密切关系,它引发并巩固了那些预先就已存在的看法,更胜于形成新的观点。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谣言的得以传播,最突出的条件是易受影响的个体必须相互保持联系。
耳语运动
报刊与谣言
记者们总处于一种尴尬的心态中。尽管是怀着世界上最良好的愿望,但他们的新闻也总是逃不出典型的谣言歪曲过程。记者自己很少是一个事件的目击者,而只是在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后才赶到现场。而他的报道可能是从目击者那儿转来的二手或三手消息的(目击者本人的准确性就不太高)。这“新闻”已经变成了传闻,而经过记者的编写及撰稿的修改,出来的东西可能在简化、强化和同化的危险道路上滑得更远了。 引自 谣言心理学 容易受骗➡相信一切
谣言意识➡怀疑论者?➡公众信任
事先所持有的态度比谣言标签重要,仅仅贴上标识不能消灭谣言,还需更有效的批驳方法(爱国主义、羞耻心、谣言心理学基本指导...)
谣言和幽默➡绝大多数诽谤、嘲笑或羞辱 心理宣泄
谣言与骚乱
1.暴乱前,不满的窃窃私语(包括敌视性和指责性谣言)➡正在加剧的社会紧张气氛的气压计
2.谣言具有明确的威胁形式
3.谣言本身成为骚乱导火索
暴力好像是漫无目的的、随机的,是由为时已久、再也无法忍受的挫折感和失望情绪所引发的。 引自 谣言心理学 4.骚乱的狂热中,谣言比平时传播得更快➡明显的盲从;极度紧张和兴奋下精神病态产物
人们用一种狂热的态度对拷打、强奸和谋杀详加描述,仿佛是为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进行解释,并加快报复的进程。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谣言在第一、二阶段,警告与提醒执法机关;达到第三、四阶段时,本身就是必须制止的暴力。
小结
谣言的欺骗性在于尽管它们具有评价与煽动的意味,但往往伪装成提供客观事实。谣言潜在的表达功能比所谓提供消息的功能更重要。通过给谣言分类,发现难以捉摸的部分原因源于爱恨交织融合。深入到人格更深层次,进入个体精神生活的运作中,才能衡量出谣言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意义。什么样的人会轻信什么样的谣言。谣言链条依赖于轻信盲从,刺激因素变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链条。战争、暴乱、竞选会引起恶作剧类型的谣言,以耳语运动的方式四处传播。为了控制暴乱,必须留心谣言。
新闻媒体应该力求更加准确,而且应该比现在更加成功地渗透到它所触及到的人们的思想当中;而那些寻找解释的人们,应该找到比他们现在所知的更令人满意的答案;另外那些强烈的仇恨、恐惧和那些在虚幻中寻找理由与发现的念头也应再少些;最后,还应找到一种方法纠正那些折磨着所有回忆与复述,使之发生歪曲的心理动机,尽管讲述者本意是要力求准确的。 引自 谣言心理学 个人应具有谣言免疫力,熟悉心理学和社会学上对谣言现象的观点,不断实践,提高技巧,以辨别和分析每天饱受冲击的耳朵所听见的没完没了的传闻
第十章 谣言分析
“仅供参考”好像是暂时的,只是因为人们的兴趣视角变化太快。 引自 谣言心理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