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全书
- 章节名:全书
- 页码:第1页
第一章 完人之问与心学之问
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而一个太聪明的人,要走到圣人、完人那一步,反倒无比艰难。
1、传奇开始的地方
王阳明龙场悟道,于暴风骤雨的夏夜,从阳明洞的石棺中猛然坐起,一声长啸后,自语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王阳明——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正是因为他,我们在今天才会仍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两个终极问题
一个叫作完人之问,即每个人从个体层面来看,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真正具有人生价值的人 。
一个叫作心学之问,就是从整个族群的角度来看,为什么阳明心学在日本能被日本民族所吸收,成就了明治维新,却没有在它的诞生地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和王阳明的比较:一种说法“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其实从完人标准来看,曾国藩稍逊于王阳明,不过,我个人更推崇曾国藩的示范作用——天资平庸、晚清理学大家、中兴名臣。
另一种说法,儒家历史上曾经的两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王阳明的出生传奇——王阳明奶奶岑氏的一个梦。王雲
曾国藩的出生传奇——国藩曾爷爷曾粦书老爷子的一个梦。
王阳明六岁之前不会说话。一个和尚的说法:好个孩儿,可惜被道破了 。王阳明爷爷王天叙为之改名——王守仁,字伯安。后因他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好阳明子,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阳明先生。
改名之后的王阳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教育的真谛:(1)父母的陪伴教育很重要
(2)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从此以后,王阳明一发不可收,读书过目成诵,智力超常,精力过人,甚至有多动症倾向。
2、完人之问
王阳明金山寺妙高台上的神作: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另一首: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于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相比之下儿时的曾国藩显得稍微愚钝,小偷偷听背书的故事。
到底是聪明人更容易成为一代完人呢?还是稍显愚钝的人更容易成为完人?
王安石写过的伤仲永的故事。哈佛大学一位著名校友的话:很多年轻时优秀的人走不出一个怪圈,就是优秀着优秀着,就成了平庸。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一批学生——宁铂
所以说: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而一个太聪明的人,要走到圣人、完人那一步,反倒无比艰难。
3、心学之问
日本整个近代的崛起,自庵桂梧和朱舜水把阳明心学带到日本之后,从现象上看是脱亚入欧,从思想上看可以说是以阳明心学为奠基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派岩仓使团到西方祈求和谈,取消不平等条约,被拒绝后,岩仓使团并没有灰溜溜回国,而是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美英法德奥意等12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改革经验,奠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基础。
岩仓使团核心人物: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都对阳明心学推崇有加。章太炎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先导。
中国洋务运动1861年开始,当时世界范围内,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德国1871年匹斯麦铁血执政。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成功了,唯独洋务运动失败了。
毛泽东当年进入长沙第一师范,一开始就是以一篇研读阳明心学的文章《心之力》受到杨昌济先生的器重。毛泽东说: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在台湾, 阳明学校、阳明书院、阳明山、阳明学堂随处可见。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21世纪一定是王阳明的世纪。
第二章 父亲那座山
1、叛逆少年
11岁的王阳明在北京读书,当众问先生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北宋张载的四为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成长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他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男孩子在成长路上想要由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过程中,第一个要翻越的就是父亲那座山。
七八岁时疯狂的迷上了象棋,被父亲发现,趁王阳明睡觉时,让他妈妈把象棋扔进了河里。
2、习惯了杰出的父亲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一个状元父亲。
王华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是那个时代大家公认的男人的典范,德才兼备,一身正气。中状元后被聘为皇帝的日讲官。
如果说王华身上体现的是一个正字,那么王阳明身上体现的一个字就是——奇。
3、碰撞与较量
王华代表了宋明理学所能塑造出来的完美知识分子的典范,而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要打破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因此,这对父子之间不停爆发虎爸和熊孩子之类的戏剧冲突,就注定是一种必然现象。
一些弯路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年轻人总是蔑视权威,而父亲,往往就是儿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得到的第一个权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一个男孩只有在精神层面战胜父亲这个权威,他的自我人格才能完全独立出来。一个男孩要想成为一个男人,就注定要翻过父亲这座高山。
第三章 理学那道坎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失踪的新郎
通过王阳明这个奇葩新郎的表现,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王阳明一旦对某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至于完全忘记了身边的一切。这种投入,就是后来王国维讲的入乎其内的境界,这种境界保证了王阳明可以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谓心学,学会用心,才是心外无物的第一义。
第二,我们还可以看出,王阳明为了他心目中或者说是精神世界中的头等大事,是完全可以放弃物质生活中的很多需求的。
2、竹林中的感悟
宋明理学,我们一般又称之为程朱理学,程朱是指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与南宋的朱熹。其实理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还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邵雍的象数学、司马光的朔学,而且从更本质的道学意义上看,作为王阳明心学先导的陆九渊心学也属于理学的范畴。
到了两汉经学之后,儒家其实已经变成了法家的外衣,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上不过是外儒内法而已,儒家就变成了法家的外衣了。到了宋代,才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巅峰。
理学从最初克己复礼的理想走向后来的禁锢人性,完全印证了儒家过犹不及的辩证法思想。后来清代思想家戴震评价理学时就说:其所为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明代建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唯一官方正统思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王阳明拜访娄谅,娄谅用很确定的语气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格物实践——阳明格竹。
3、另辟蹊径
这场失败的阳明格竹至少带来了三个结果:
第一,它直接影响了王阳明的健康状况。
第二,它直接导致了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全面怀疑,成为王阳明最终弃理学而开创阳明心学的一个早期诱因。
按照朱熹理学的方法,所谓格物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一明悟该事物中所含的道理,这个道理应该是与最终的大道,也就是天理相通的。这样积累了各种事物的道理,最终就明悟了天理。反过来再从天理回归各个事物,自然理一分殊,事物也就看得透彻了。这其实就是哲学上的归纳与演绎,本身倒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只是这一切所仰仗的手段只有两个字:观察。
而伽利略通过实验主义科学所仰仗的主要手段也是两个字:实验。
可见根本不是王阳明格竹的失败,而是理学这种所谓格物致知已经徒有其表,是这种方法本身有问题。
第三,它使王阳明在对理学的怀疑中,选择先行获取成圣的平台,即精研词章之学,应对科举考试。
第四章 宦官那个坑
1、初涉官场
大明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这一年的会试迎来了明朝历史上两个天才级的考生。一个是唐寅唐伯虎,一个是王守仁王阳明。
2、刘瑾乱政
明代政治的两大特点,一个是特务政治,依赖宦官。还有一个是言官政治,也就是文官政治,依赖文官集团。因此,明代是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搏杀最激烈的一个朝代。
明代的宦官乱政的三个阶段:英宗朝宦官王振乱政,第二阶段就是武宗朝的刘瑾乱政。第三阶段就是熹宗朝魏忠贤最后形成一个阉党,阉党集团当道,文官集团惨败,揭开了中国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3、只身斗八虎
第五章 生死那道关
1、诏狱里的蜕变
有时候人生的困顿,反倒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促使人们去寻找那些终极的意义、问题的源头。
2、千里逃亡
人的内在要意志坚守,而外在要旷达顺从。柔顺以待外,坚定以守内,自然困厄尽变。
王阳明的一首诗《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3、赴任龙场
阳明小洞天——何陋轩《何陋轩记》
第六章 龙场悟道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就算你再饱满,放在阳光下没多久就被蒸发掉了。当它放入长江大河,汇入汪洋大海之中,就永远不会被蒸发掉。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价值存在。你这滴水放进长江大河,就获得了一种价值存在。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
1、观悟生死
一个伟大的人必须面对过生死,思考过生死;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如果没有面对过生死,思考过生死,他就根本不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
王阳明观三个吏目死去以后,做《瘗旅文》“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著的《古文观止》总共收入222片古文,明朝276年历史,共有12人入选,所谓文坛领袖、文坛奇才如宋濂、刘伯温、方孝孺、归有光等最多不过两篇入选,唯独王阳明3篇入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篇《瘗旅文》”
2、岩中花树公案
王阳明纵声长啸之后,说了一番话“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大彻大悟之后,悟到了心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奠基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过去那种向具体事物寻求真理的做法是错误的。中国500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区别
心外无物近似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一种价值存在。
3、心外无物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从哥白尼时代到往后的开普勒三定律到牛顿三定律,再到爱因斯坦、再到波尔,再到现在的量子物理学,我们所发现和了解的宇宙客观存在,都在不停的被超越。
从训诂学的角度看,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即万事万物只有人类意识参与时才能明白,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说的存在是一种价值存在。有了心外无物这个基石 ,才有后面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才有整个心学的大智慧。因此心外无物最大本质就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为什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一点挫折就自杀?缺乏价值的支撑,无法明白生命的价值存在。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不朽,怎么追求不朽?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
有此心外无物,人生就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七章 心学的价值担当
为什么后世那么多杰出人士,从徐阶、张居正到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再到曾国藩、孙中山,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就是因为心学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解脱,一种简单的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一种博大的胸怀。
1、心学不是禅悟之学
有人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不过是禅悟而已,也有人说,阳明的龙场悟道不过是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还有人说,阳明龙场悟道,就是儒家孟子思想和陆九渊精神的一种碰撞而已。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认为心学本质上就是佛家的禅悟之学。
我们认为阳明心学完全不同于佛教的禅悟之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王阳明虽学贯儒释道三教,但经历了龙场贬谪的厄运之后,就明显表现出与佛道两家的分道扬镳。
2、拿起而非放下
第二、从龙场悟道之后的表现看,王阳明的彻悟与禅宗的顿悟大不相同。佛教讲的是放下,而阳明心学讲的是拿起,是担当。
从齐君房的故事可以看出,佛家讲的是大彻大悟之后的放下。
而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写了一本书,叫《五经臆说》。第二个表现是搬出了阳明小洞天,建了龙冈书院。从此,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冈始;龙冈之有书院,自阳明先生始。
3、犀利而非圆融
第三、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的那股气势,那股气场,可谓无往而不胜。心学一建立,他人生的运势也就都变了。这就是拿起,这就是担当。
佛家讲圆融,儒家讲担当,讲达则兼济天下,碰到事情不是回避,而是要解决问题。王阳明一旦彻悟之后,整个处事的态度立刻改变,他不再困惑,行动风格变得犀利而非圆融,而且这种犀利里头具有大智慧。
王阳明虽以一书生带兵,平赣南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功业上不得了,但是王阳明其实并不喜欢打仗的,他自己反复说,他人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上课,就是教学。他是唯一一个把课堂带到战场上的老师。他是要做圣人的,圣人就是要风行草偃,要改变人心,感化人心的。
王阳明悟道之前,已经表现出与佛、老的分道扬镳,而他大彻大悟,创立心学之后的处事姿态更是拿起而非放下,是求担当而非求个人的解脱。他的行动风格是犀利、智慧,而非圆融,打太极。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到,阳明心学的本质与佛教的禅悟根本不一样。
心学是什么?是满满的正能量,是满满的价值担当。
阳明心学的真正悟道,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勇于担当,勇于负责。这个担当这个负责还是充满了智慧的,能让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士类感慕者云集,居民欢聚而观者如堵”。
心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解脱,简单的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一种巨大的胸怀。这种胸怀本质上是儒家的胸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八章 伟大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500年来让无数有志青年、无数风云人物为之痴迷,为之激动,因为它能帮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乃至成就你的团队,你的组织,你的家国。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伟大之处。
1、席书拜师
《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随与毛宪副修葺书院,以所事师礼事之。”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作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正好要用事情去磨练,就像一把锋利的钢刀要在磨刀石上磨一样。
席书以师礼事王阳明,王阳明以知己看席书。
2、徐爱的问题
真正的弟子,真正的通道中人,要教学相长、相互裨益,而不是简单的跟随。
徐爱问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你做不到,就不是真正知道。类似于陆游的那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王阳明又把它向前推进了一步,即:知、行是一个整体。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什么伟大?因为他解决了人生的三大困惑之一,即习性的问题。
人生有三大困惑:一是欲望,二是情绪,三是习性。习性很难克服,现在有种理论,是说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习惯造就的,你成功是由你好的习性造就的,你失败是由你坏的习性造就的。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宝图的故事。
手机病就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坏的习惯养成。
曾国藩的一个理论:世间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败之;世间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败之。傲是什么?傲就是冥行妄作,想当然。惰是什么?惰就是懒惰,就是不着实躬行。这就是最根本的败人的两个字。
因此,解决习性问题,没有比知行合一更有效了。“心即理”,能帮我们找到自己,“知行合一”能帮我们塑造自己,改变自己,这就是阳明心学为什么伟大,为什么有意义,为什么一定要学的理由。知行合一是最强大的生活之道,是生活中改变习性最关键的一种智慧。
3、知行如何合一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的合一的第二个内涵——沉浸式体验。
王阳明《传习录》:某尝说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就是融会贯通,要沉浸进去,只有沉浸进去,你才能和你的对象融而为一,这就叫合,知行合一的合。
知行合一的第三个内涵,就是由合到一。这个一,就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就是有一个价值性的归宿和再出发。到了致良知,这个知比前面知行合一的知,就上了一个层次,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自我的价值塑造,而且获得了一种思想的成就,这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致良知。
当代日本受阳明心学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就是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季羡林先生称其为日本哲学家中的企业家,企业家中的哲学家。稻盛和夫在企业里采用阿米巴管理模式,让每一个人都开发自己的内心。
另外一个人就是著名医生春山茂雄,他写了一本书《脑内革命》,是说人的大脑潜能巨大,还有90%等待去开发。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自我,只是难以把它打开,难以寻找到、帮助、成就那个自我。阳明心学的作用就是帮助你成就那个有潜质的自己,知行合一的作用就是既回到一个崇高的价值归宿,又可以找到那个潜在的自我,重新出发。
心上学 事上炼
王阳明原本一介书生,打仗却每战必胜,神奇之至。大家都说他运气好,其实王阳明最擅长的是对人心的把握,他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敌人那些弱小的心脏在他眼里就不堪一击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功夫在诗外。王阳明打仗每战必胜,因为他早在心里模拟过无数次了。强大人物都有这样的一个特点,比如毛泽东专门去戏台下面,十字街头去读书,就是受阳明心学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500年来让无数有志青年、无数风云人物为之痴迷,为之激动,因为它能帮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乃至成就你的团队,你的组织,你的家国。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伟大之处。
掌握了心学这一要旨之后,生活中的磨难,坎坷都不是问题,人生建功立业亦指日可待。
第九章 事上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追求的那个本质,那个终极真理,道家叫做道,儒家叫做仁。那个最高的境界,最高的真理,就是道心。道心惟微,隐约不可寻。但这是一个至高的真理,掌握了这个至高真理之后,就可以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喧嚣的尘世。
【百度百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就是这十六个字。其含义大致为: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1、工作即修行
阳明先生讲课非常精彩,当地一官员听得手舞足蹈,非常开心。一次课后对阳明先生说:先生的课讲的太精彩了,我巴不得每天都来听,跟着您修行,可是我每天还要去上班,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法天天亲自来跟着您修行,真是太遗憾了。
阳明先生说:工作就是修行。
日本稻盛和夫讲的工作即修行,就是从阳明先生这里来的。王阳明知行合一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叫作事上练(炼)
心学也讲究静坐,但心学的静坐和佛家的坐禅入定绝不是一回事,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心学的静坐是要“为己”。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成语本义是“人不为讲修身养性,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心学的静坐目的是修身养性,“求其放心”——就是把放逸、逃逸之心收起来。而不同于佛家的“做枯禅”。佛家的静坐到后面叫“”做枯禅——在外不着像,在内不动心,定“。”“非非想”。
曾国藩也喜欢静坐,而且是每临困厄之时,便以静坐以自梳其心。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讲修己治人。
有学生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王阳明答:“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佛家讲的做枯禅,不是一种实学;心学是一种实学,儒家实学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要功用的;不是解放一个人,而是要解放一代人、解放整个族群。因此,静坐必须要和事上炼结合起来。
2、洞悉全局的智慧
王阳明到庐陵任知县,初到变遭遇一麻烦事。而王阳明做事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不论一个什么新的地方、新的工作、新的任务,他都能够迅速把情况了解的非常扎实。所依靠的,就是调查研究,了解事情背后的东西,明了这件事的规律是什么,搞清楚了才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这就是王阳明事上炼的一个智慧:洞悉全局。
王阳明给王太监的信里有四个内涵:
1、你不合理的税收中饱私囊,其实我都很清楚。
2、后果现在很严重,你把老百姓逼到了官逼民反的边缘上。
3、人心都是肉长的,收了这么多年,也该收手了,该做点善事了。
4、很硬气,有什么事冲我来!太监刘瑾我都不怕,锦衣卫的大狱我都蹲了,你这个小小的太监,我有什么好怕!
王阳明上任伊始,就给百姓免除了不合理税收,这就是真正的事上炼。
3、行之明觉精查处即是知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不是空谈,要落实到具体事情上,这叫作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的功夫本不能分,不是空谈,不是天天说道理,而要落到具体事情上,行动能力、行动智慧,那是一定能落在行动力、执行力上,不行不足以称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在红尘中,受其影响,各种情绪,各种欲望,渐渐就失控了。人心被外在所干扰甚至绑架,这就叫“人心惟危”。哲学面临的根本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矛盾问题。
而道心惟微的道心,不论是儒释道还是其他宗教,其实都是一种终极追求。道家叫作道、儒家叫作仁。那个最高的境界、最高真理,就是道心。道心惟微,隐约不可寻。但这是一个至高的真理,掌握了这个至高真理之后,就可以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喧嚣的尘世。
心上学、事上练,配置以静坐,这样你内心的智慧与思维以及精神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第十章 致良知
王阳明坚信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都是圣人。教育个体的时候,致良知是指每个人发现良知;面对社会群体的时候,就是良知致人。
1、事上见良知
王阳明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这就是致良知之说。
王阳明又说”凡初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就是说,为什么你在事情中总觉得疲于奔命、觉得有些事做得还可以,有些事做得真难,是因为你心中整个”牵于毁誉得丧“。毁誉得丧是什么?就是做利益判断,你的出发点,你的终极追求不是致良知。你的那个毁誉得丧和致良知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若能实至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也“。
为什么会困惑其中,是因为出发点以及最终归宿其实都是一个:你在做利益判断,不是在做价值判断,不是致良知。这就错了。
王阳明知行合一背后的大智慧,也就是心学的总纲,就是这个致良知。
2、为政以开导人心为本
庐陵当时社会风气不好,社会价值观、底线被突破,聚讼成风。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父母官要身体力行,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王阳明说他在讲学的过程中,在事上练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停的成长。儒家追求的并不是成功,而是成长。
3、人人皆是圣人
王阳明所讲的致良知中的良知,出自孟子。孟子说: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就是说,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但是因为现实的缘故,各种欲望、情绪、不良习性蒙蔽了良知。因此,你要找到这个良知,然后不停地去磨炼他,升华它,这样便可以进入一个成长的循环。
王阳明讲人人皆是圣人,人人心中皆有一个圣人。这里的圣人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称,就是内心的那种良知。如果你觉得没有,那是被现实蒙蔽了,被欲望、情绪、纷繁复杂的红尘蒙蔽了。心学让我们精心而坐,找到我们心中的那个良知,让我们事上练,练什么?练得就是那个良知。找到它,呵护它,成长它,推扬它。然后进入知行合一的循环,这个致良知就变成人生的价值和统帅。
致良知是心学精华中的精华,总纲中的总纲。从心外无物到知行合一,到事上练,到致良知,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就完美的呈现出来。在这个体系的支撑下,王阳明的人生变得无比强大,难题迎刃而解。
第十一章 最爱是讲学
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讲学只是影响和培养别人吗?不是的。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在多年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善、崇高起来。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也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圣人。
1、栽培灌溉之功
王阳明有很多耀眼的头衔,就明代当时的历史来看,也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的楷模。但是,这么多耀眼的名头背后,王阳明最喜欢的一个称号是什么?是先生。他曾发自肺腑的说,他内心醉爱的其实是讲学。
王阳明说:“夫志,犹木之根也;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也”。
世界上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当过老师——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为什么讲学特别能塑造人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一个好老师,想要讲得好,首先要有强大的理性思维,要把你想讲的东西归纳、总结、系统化、理性化,这需要非常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把理性思维总结之后,要去讲给人听,要让人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还必须要有感性的传播方式。讲学要讲得好的话,一定是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完美的融合。
人类应该严重关切人工智能的发展
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讲学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王阳明讲的这个“夫志,犹木之根也。”也可以说是他自我的心智;通过讲学的过程,也可以把自身培养灌溉成参天大树。
2、朱陆之辩
乔宇向王阳明请教人生应该怎样学习、怎样成长。
王阳明回答:第一就是学贵专,专注。第二层叫学贵精。第三层就是学贵正。
方献夫是吏部王阳明的上级。王阳明到吏部上班,要对方献夫行礼。行完官场礼之后,方献夫再对王阳明行师礼。
这一方面说明阳明心学确实能够征服人,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知识分子的气象。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这就是一种胸怀。
朱熹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纯以方法论看,各有道理。但在文明史发展过程中,朱熹理学容易跑偏,
第一:物先心后。先要格完事物,才能找到背后的道理。人心在事物之后,渐渐失去了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二:格物是为了致知,目的明确,但是只是表面观察,没有实验分析验证,更没有西方实验科学的支撑。到最后成了徒逞口舌之利。
第三:容易滑入假道学。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陆王心学则是以人为本,先发现自己心灵,塑造一个人,倡导人性的觉醒。没有人本主义精神作为支撑,那个博而返约的手段最后就变成了假大空。人也会渐渐迷失。
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还是走朱熹的老路。,必须德育和知识教育并行,而且德育要作为根本。
禅宗的南北之别:北宗讲渐修渐悟: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文明史发展看,心学这条路是促使人觉醒的,朱熹的路却容易跑偏。
3、心学南迁
王阳明因为明确表态支持陆王心学,和朝廷宣扬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因此被贬为太仆寺少卿,去安徽滁州赴任。心学就此南迁。滁州也成为了南方的文化中心。
第十二章 心学也是心理学
1、临危受命
正德十一年九月,王阳明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兵部尚书王琼推荐。
2、声威退敌
阳性心学是哲学,也是心理学。心学在实用层面,具有非常丰厚的心理学内涵。
明代出儒将,前有于谦,中有王阳明,后有袁崇焕。儒将力气未必大,但是心中志向坚定,气场特别足,价值观、操守、人生根本特别强大,还有就是智慧。阳明心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放到生活层面可谓小试牛刀。
阳明心学的最大作用就是塑造自我强大的内心。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动与不动,高下立现。
3、无间道
王阳明心中始终有一个立场和终极归宿,那就是道。道立住了,术才能发挥妙用。所有的术、所有的技巧、现实中的所有东西,都依道而存在。失去了道,人生就失去了根本。所谓阳明心学,就是要立心;得道者的心立起来了,别人的心在他面前就是纤毫毕现,无所遁形了。用之于讲学,道理顺通;用之于作战,就是心理战大师。
第十三章 破山中贼易
1、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南赣平匪,为什么一路势如破竹?以文官带兵而百战百胜,未有一败?表面看上去非常神奇,实质上和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切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息息相关。
做事情最坚实的基础是什么?一方面是自己的学养,另一方面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王阳明上任之后调查分析南赣匪患形成多年未得剿灭的原因后,向朝廷要全权,不光是巡抚,巡抚只有行政权,现在将军事指挥权也交给了他。王阳明已经大权在握,但他后来又提出来,要求朝廷将赏罚权也要交给他。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之乱,也是采用了这种策略。
2、文人治军的智慧
王阳明设立十家牌法。后自组新军。单位化越来越小。25人编为一伍。后来,戚家军也采用这种办法。
功夫在事外。王阳明说事上练,但是他事前所下的功夫却往往为很多人所忽视。其实,事前的功夫,事前的调查,同样是一种大智慧。
3、舍近求远建奇功
第十四章 破心中贼难
1、破贼与长治久安
一个人,和社会周旋和外在世界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己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只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但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跳高运动员布勃卡的教练,一句话成就了冠军的一生。
我们看阳明心学,听从自我的内心是最重要的。
对于传统观点认为的沉默是金,王阳明认为,沉默有四种危险,
第一种:叫愚蠢的沉默。有疑问,不去学习,不去探索,自己骗自己,使自己不能进步。
第二种:就是狡猾的沉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不说话、沉默的方式去讨好别人,装老好人。
第三种:叫做欺骗的沉默。故作高深,骗别人,其实最后把自己也骗了。
第四种最严重,叫默之贼。深知内情,却装糊涂。甚至还反过来布置陷阱,默受其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定要说,不能保持沉默,这叫做听从自己的内心。
2、政绩观
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关键就是要启发、引导它出现。而社会文明要推进,就要进行制度设计,要引导,要影响。
王阳明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个退休的县丞名叫龙韬,在位时因为清廉自守,不收贿赂。退休后穷困潦倒,备受乡民耻笑。王阳明痛心疾首“乡党邻里,不知周恤,反而讥笑,风俗恶薄如此,有司岂能辞其责?”。
因此,不仅是一个人要破心中贼,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也要破心中贼。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心中的致良知。
3、檄文胜情书
第十五章 秋风扫落叶
1、分而治之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可谓三不朽,但他最爱的其实是讲学,最擅长的则是写信。
2、除恶务尽
3、百战自知废旧学
王阳明更神的地方不仅仅是剿灭了土匪,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学术升华,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教育的任务,百战自知非旧学,知行到此证合一。
中国教育最深刻的思想就在这里,就是教学相长。王阳明感谢学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不断的知行合一,由知到行,由行到合,由合到一,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收获。
王阳明其实是一个非常会变通的人,不拘于所谓的虚名,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路上,善于运用大智慧,因而手段变化无穷。
第十六章 三个七零后
1、两位才子的交集
唐伯虎因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会试科场泄题案,不仅名落孙山,而且被罚终生不得参与科举考试。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唐伯虎和徐经两个人太张扬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唐伯虎后来完全形成了一种狂狷孤愤的心态,从他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来
《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钱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的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幕,无酒无花锄作田。
2、宁王的野心
3、三人好做事
第十七章 两个余姚人
1、王阳明的周旋
2、孙燧的死磕
3、朱宸濠的疏忽
第十八章 心智的较量
1、心理战
2、赌徒与守财奴
3、鄱阳湖大捷
第十九章 艰难时世
1、命运与抉择
王阳明总结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心,我自岿然不动。唐伯虎和朱宸濠都很容易被外界发生的事,别人的言语和态度所左右,但是王阳明就不一样。
阳明心学对个体的意义就在于他可以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培养到无比强大。“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不决,不待人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养得此心动与不动,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所在,术的关键所在。这就几近于道了,这就不止是术了。
阳明心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此心不动如山!
2、体制之贼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功夫难十倍。
3、自作孽不可活
第二十章 心学归于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一旦良知觉醒,人生就是一片光明。所有的困难挫折都挡不住他。当然,这种觉醒一定自困难、挫折中来。如果每个人内心良知觉醒了,人生的价值自然会体现,人类社会就有希望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1、大礼议事件
心学最大的口号和理学不同。心学讲心即理,而理学叫性即理。理学认为,人的心分为性和情。性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情就是人的情感欲望。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意思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要保留,但人的那些情感都是邪恶的,都应该去掉。阳明心学对理学的超越,就是主张人的性和情都通人心,心就是天理,承认人作为人的基本的情感需求。
阳明心学后来之所以导致了晚明市民阶层的觉醒和资本主义萌芽,就因为这个学说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它还人以人性的权力,还人以人性层面的认识。
2、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反复思索,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这种内心的光明指引是什么呢?应该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这种自觉是内在的光明,可以指引我们的一切,可以指引我们人生的成长。
我们大多数人最大的困顿是什么?就是面临事情的时候,面临生活困难、挫折、矛盾,面临红尘中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纷扰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左右我们的情绪、思想、情怀、智慧,我们是听从外在,还是听从内心?
苏东坡《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故乡。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究竟是听从外在的声音还是听从内心自己的心声?你的心灵安静了,外在的困顿就左右不了你。这就是良知的本质——听从内心的指引。
这个致良知,非等闲中来,而自困顿中来。
如何致良知呢?要实落用处,要在事上练。你不事上练,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致良知。而越是困境中的事上练,越是能够得到真正的致良知。
仅仅是在平平静静的生活里,即便有良心的发现,也未必是真正的致良知。反过来说,人生的困境有时候倒是人生的一大机遇。“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2、意外的收获
第二十一章 天泉证道四句教
1、第三次悟道
2、四句彻上彻下语
王阳明一生有三大事功,还有三次证道。
三大事功主要就是平江西匪患,平宁王之乱,还有就是后面要说到的平广西匪患。三次证道呢?第一次是龙场悟道,到处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第二次,就是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后悟出的致良知之教,此后还有一次证道,叫作天泉证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良心和道德自律,而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一旦发现,内心的光明就会引导你走上一条圣人之路。
人生最痛苦的是什么?我与我周旋。魏晋时有个大名士叫殷浩,他说前半生都以为人生最困难的是我与世界周旋;到最后才发现,人生其实是我与我周旋。一意念起,然后知道善恶,知道光明黑暗在哪里,那我与我周旋就成功了,我与我的矛盾就解决了。
不经过困难、挫折得出来的致良知,不经过繁琐事务磨练出来的致良知,不是真正的致良知,也就是说,不经过红尘的历练,不经过知行合一的锤炼,你得到的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东西,都是浮于表面的。
我们看王阳明这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到价值观、方法论,心学一个庞大、严谨的完善体系就呈现出来了。要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不仅是有观念上的超凡脱俗,更要有一定的体系性。因此,我们才能称心学是五百年来影响人类文明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
3、 光不止在烛上
走到富春江边,王阳明先去钓鱼台瞻仰严子陵。严子陵是余姚四大圣贤,最爱做老师的,被范仲淹称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光不止在烛上。人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抉择和追求,但是光到底在哪里呢?格局够大,眼光够大,你见到的光明才够多,才有真正的光明。王阳明讲心外无物,致良知是他的终极光明,其实是无所不包的。
阳明心学最光辉的地方、最光明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它应该是教会我们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教会我们不去做世俗的奴隶,不去做专制的奴隶,不去做人生境遇的奴隶。阳明心学可以给我们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一以贯之的光明力量。
第二十二章 战或不战屈人之兵
为什么要讲王阳明?只是因为他特别伟大吗?其实不然。关键是因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可以让人发现内心的光明,找到内心的光明,然后破开生命的桎捁,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
致良知是心学的关键。仁者之所不忍也,万物一体之仁,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归宿。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王阳明宁拂当政者、喜事者之心,也不会杀数千无罪之人以求成一将之功。
第二十三章 此心光明
阳明心学致良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摆脱外在的桎捁,听从自己内心光明的声音。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毕生最爱是讲学,他最伟大的其实不是他的军功、他的功业,而是他的布道,是对人心、对人性的那种推举和张扬。
在知识分子中,明代书院之盛,堪称千古之最。明代前后大约有两千多座书院建立,而且主要建于正德到万历年间。这段时间最有名的有稽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还有后来的东林书院。
历史的回向
我们讲阳明心学,讲阳明先生,不只是因为他伟大。在个人的层面上,他可以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捁,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他可以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内心。在族群层面上,他可以让我们反思历史,追慕先贤,获得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进取的巨大力量。
我经常给学生讲,信息太多可能会挤压一个人的精神空间。当自己的精神空间越来越萎缩,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就沉沦了、迷失了,就找不到了。在历史发展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当整个时代陷入声色犬马之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越精神生活的时候,一个时代都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阳明心学一个最大的现实功用,或者说是启蒙作用,就是解放我们的内心。阳明心学在当下中华这片大地上最伟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正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主动克制人性中阴暗的一面。
阳明心学的现实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光明的内心。致良知不是简单的良心与道德自律,如果只是如此就不需要王阳明自百死千难中来。寻常得到的那种良知,并非真正的良知。良知要从生活的困境、艰难中悟得。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那种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致良知就是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找到自己光明的那颗心。有了光明的那颗心,就可以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
第一、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气象。王阳明有句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成就事业,必定先奠定人生的格局、人生的气象。格局始于立志,首先要立志,有大志向。有大光明的追求,人生的格局就不一样,气象就不一样,这靠的是对心外无物,心即理的深刻认识。
第二、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智慧。知行合一没有终点,它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一个永远成长的过程。不是心中有良知,心中就没有困惑;不是你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到达了一定的地位,就可以高枕无忧。人生的终极追求、人类光明的终极追求,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理想,在最远的远方指引着所有人光明的追求。它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永远不停止求索之路,这才是伟大的人生智慧,才是伟大的知行合一。
第三、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有了人生气象,有了人生格局,有了人生智慧,第三步就要构建人生的大境界了。人生的大境界其实就是心学的最终归宿——致良知。因此王阳明说:若是执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种境界,当然最恰当的,以他最后的人生遗言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心学呢?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立在这天地之间,不能辜负自己的人生,不能辜负这段人生的岁月。虽然岁月匆匆忙忙,转瞬即逝,但是人生当有人生的意义 ,生命当有生命的价值。用心学的智慧去指导、去引领、去塑造我们的人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心学能指导每个人的人生,那也就能指导每个族群的发展。因为每个人都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每一个人都能奋起,都能阳光地成长,一个民族就终将奋起,阳光地成长。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