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 章节名: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故聖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虖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引自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名言。
故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引自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萧规曹随亦是一种无为。
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 引自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何其霸道的一句话!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虖!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捨公儀休之相魯,無可為者矣。 引自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董仲舒以为,君子与庶人的区别就在于高不高尚,对两者共同的要求则是:无论是居上位者还是在下为民者都应当安分守本。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引自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大一统的学说横空出世!董仲舒厉害啊,武帝以前诸侯动不动就要分家,董仲舒此说一出,天下人要认准了:皇帝自有天命,天下只尊一个皇帝。
114人阅读
大雪满弓刀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
-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
-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
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一三五年)
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蚡為丞相。蚡驕侈,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市買郡縣物,相...
-
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一三三年)
少君者,故深澤侯舍人,匿其年及其生長,其游以方遍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
> 查看全部7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