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页 勞動人口的分佈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 章节名:勞動人口的分佈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 页码:第72页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4,132,576(戶),墾田總數 315,525,125(畝),每戶平均畝數 76.3(畝)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211,713(戶),墾田總數 461,655,000(畝),每戶平均畝數 26.8(畝) 引自 勞動人口的分佈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嘉祐集箋注》“族譜後錄下篇”記載,蘇軾曾祖蘇杲“終其身田不滿二頃,屋弊陋不葺也”。一頃合一百畝,可以看出蘇杲家中的田遠高於當時每戶平均畝數。
今根據畢仲衍的《中書備對》所載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幾個生產較為發展的地區的數字...... 成都府路,771,531(戶),墾田數 21,606,258(畝),每戶平均畝數 28(畝) 引自 勞動人口的分佈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宋代每戶平均土地是在下降,同為元豐年間,成都府路的數據與全國數據相差不大,依次粗略推斷,在宋太宗至道二年時,成都府路的戶均畝數也差不多是七十五畝左右。
所以在此印證,擁有二百畝地的蘇杲,家境還算不錯。
至於“屋弊陋不葺也”的說法,或許說的不是窮,是節儉。
6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