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页 第二册
- 章节名:第二册
- 页码:第458页
p429《寄朱氏妹(朱明之也)》,“(朱明之也)”非詩題,非王安石自注,為李壁注,不當引入詩題。
p441 “秀發千山霽”,發誤作“叢”。朝鮮本作“彂”,上古點校本先誤認。臨川先生文集均作“發”。
p450校勘“廣州”當為“廣”之衍文,正文引用可先據校刪,後文補充據某本刪。可作“廣(州,按,此處原衍“州”字)”,不阻斷閱讀。
p457 除三(司)度支判官。 《年譜》正文脫“司”字。
p476嘉祐酉年,當為“嘉祐四年”之形訛,此條校勘無誤,不過, 書中引文此類校改,更宜作技術性處理,先校定,後補充校改。李壁注朝鮮本的形近訛誤較多,這類校記,若盡依訛字出,不勝其煩。——如可用中華書局二十四史的簡式校勘記,()表刪除,[]表增補,“[]()”表校改,先出完整的改定後的文段。【“()”的用小字號,凡例中交代。】
又,《括地志》“宋鈔本”,版本宜作“影宋抄本”,非“宋鈔本”。【所用版本?疑為《四部叢刊》影印鐵琴銅劍樓 影宋抄本?,待核參考文獻】
p492-493 黃庭堅一段,p493 與p492 引李壁注完全重。當將年譜正文“黃庭堅以為為……”放入上段末。(至於後來聚訟紛爭,也可以放入年譜正文),而p493 重複引用實屬不必。
p499 陳鵠《耆舊續聞》,說見上。
p501脚注:言訖而殁,“殁”误作没。 上古点校本不误。
p510 寄,原作“記”,據四庫本改??? 各本均作“寄”(朝鮮本、王常本、毋逢辰本、清綺齋本),目錄正文均同,緣何據四庫本改?? 又,此為詩題,“詩曰”不確。
p515 次第安排。1《宋城道中》2《餘寒》3李注。
李注所注爲1 《宋城道中》,非《餘寒》,《餘寒》詩當置“宋城道中”詩及考證“宋城”為“宗城”之誤之後。或補詩題“《宋城道中》李注”(此段考證甚覈!)
p521 1《白溝行》2《塞翁行》3李注。同上,李注所注爲《白溝行》詩。
p525 1 《將次相州》2《相州古瓦硯》3李注。 李注所注爲《將次相州》詩。
p538 《送吳叔開南行》。引李注:“ 此詩題又稱“送契丹使還”,當考。 ”
按,此條誤。此條注文實為補注,上古點校本未識為“補註”。(朝鮮本載詩後,有占雙行“○”相隔,知爲補注。宋本有雙行“○”,為擠版補註。)又,此條補注,當為李壁注卷二三前詩(《送契丹使還次韻答浄因長老》)補注,注文與前詩題下注“溫公《朔記》云云”呼應,李壁注,詩題稱“送契丹使還”,為李壁考王安石出使事,而宋本誤刊注文於《送吴叔開南征》後,諸本皆誤襲之。 (王常本、毋逢辰本、清綺齋本有此條補注。)此詩繫年亦待斟酌。原據李壁注刊刻訛誤而繫入嘉祐五年,詩文內容、南征事,真與使北為同年?
p545 待查:嘉慶、嘉靖 重修如皋縣志,是否同書?
p546? “鐸(繹)”? 朝鮮本、上古本均作“繹”,鐸及括注從何而出?又,此注爲卷二九《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庚寅增注,詩題不全、“庚寅增注”未註。
君迁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對於王安石的生平繫年、作品繫年,以往的研究並非一片空白,但具體的考證,仍顯粗疏。這一部...
-
第2317页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作者於版本目錄未措意,有的以通行易得本,有的著錄誤而襲用誤說(正文中引用整理...
-
第458页 第二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