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四大对立倾向
- 章节名:四大对立倾向
- 页码:第1页
对立倾向一、是“ 无意识” 起作用, 还是“ 意识” 起作用? 抑或: 是“ 过去” 重要, 还是“ 现在” 重要?
1、精神分析派,强调无意识在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
· 无意识:
从内容来看,无意识是由(先天)本能和后天“被压抑的经验” 这两方面所构成的;
从产生的机制来看,无意识是因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 经过长期的“压抑” 而形成的(正如“伊底普斯情结” 所表现的那样)。没有压抑,也就无所谓无意识;
从功能上看,无意识总是潜伏在心理深处伺机而动,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的行动
· 既然无意识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 那么作为治疗方法的切入点甚至目标就是:使无意识成为( 或上升为)意识。
·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中,弗洛伊德一般采用的是自由联想(包括释梦)、抵抗的分析、移情和解释这四大治疗程序。
2、纵观整个20世纪, 几乎精神分析学派之外的治疗家, 都强调“ 现在” 比过去更重要。
· 格拉塞甚至创立了“ 现实疗法” 与此相抗衡:
因为传统精神分析强调的是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而现实疗法则强调“ 现在和将来”; 重视“ 怎么办”,而不是“ 为什么”。
· 皮尔斯创立的“ 格式塔疗法”(“ 完形 疗法”) 也是与看重过去相对立的。 其鲜明特色是, 注重个体和“ 情境”( context)的相互关系,强调自我觉察、“ 此时此刻”。
· 以 宾 斯 旺 格 为 代表 的“ 存在主义 疗法” 也 与 传统 精神 分析 分道扬镳。 存在 疗法 的 基本 目标 是, 帮助 来访者 寻找 生活 的 意义, 使他 充分 地 体验 到 个人 的 存在 即“ 此 在”, 让他 认识到 自己 存在 的 全部 潜能, 重拾 生活 的 信心。 纵观 治疗 的 全部 过程, 宾 斯 旺 格 都 只 强调“ 此时此刻”, 而对 于 过去 和 未来 并不 重视。
· “认知 疗法” 的 创始人 之一 贝克, 在 年轻 时 就用 扎实 的 科学研究 功底 撼动 了 当时 盛极一时 的 精神 分析。 他 撇开 了 传统 的( 无意识) 动机 模式, 而 向 新兴 的 信息 加工 模式 靠拢, 从而 改变 当事人 的 不合理 的 认知 观念。
对立倾向二: 是“ 问题 本身” 导向, 还是“ 问题 解决” 导向?
同一个 来访者 的“ 问题”, 精神 分析学 派 认为是 早期 精神 创伤 所致, 行为 学派 认为是 有效 学习 的 训练 不足 或 奖惩 不当 造成 的, 认知 学派 则 认为是 不合理 的 认知 所 导致 的, 人本主义 学派 则 认为 是由 缺乏 应有 的 尊重 和 接纳 所致……
因此, 后 现代 主义 学派 的 一个 精辟 见解 是, 问题 既是 来访者、 也是 治疗 者“ 主观 建构” 的;
1、沙 泽 尔 和 贝 尔格 所 创立 的“ 焦点 解决 短期 疗法” 正是 立足于 上面 的 假设。 在 咨询 过程中, 来访者 对 问题 的 一再 叙述, 往往 使 他们的 内心 被 无助 与 挫折 的 情绪 塞满。 但是, 如果 咨询 师 能 引导 使之 注意力 转向 思考“ 希望 情况 有何 改变”, 来访者 就不 再陷 于 抱怨 而 不能自拔, 转而 澄清 自己的 期待, 去 思考 改变 问题 的 可能 及 寻找 自己的 着力 点。
2、既然 有可能 在 不 探究 问题 原因 的 情况下 就 成功 地 解决问题, 那么 就有 可 能将“ 问题” 与“ 人” 相 分离—— 这 正是 怀 特 和 艾 普 斯 顿 的 思路。 他们 发现, 针对 同一个 来访者 的 问题, 不同 文化 背景 的 专家 会 运用 不同 的 治疗 理论 作出 不同 的 解释。 如果 来访者 向 不同 的 治疗 师 咨询, 就会 得到 多种多样 的 反馈, 那 问题 不是 变得 更加 混乱 吗? 所以 他们的 叙事 心理 疗法 提出, 要将 问题 释放 到“ 谈话” 中, 通过“ 说” 让 来访者 自己 寻找谈话 内容 的 意义、 生活 的 意义, 让 他们 用 自己的 语言 叙述 着 自己的“ 故事”;
3、“积极 心理 治疗” 的 倡导者 之一 塞 利 格 曼 指出, 好的 心理 咨询 与 治疗 应该 遵循 培养 人的 积极 力量 和 积极 品质 的 原则。 其 重点 应该 放在 培养 个体 的 积极 力量 和 品质( 如“ 幸福 感”、“ 自我 决定”、“ 乐观 情绪”、“ 爱与 被爱 的 能力” 和“ 快乐 感” 等) 上, 而 不仅仅是 教 来访者 学会 暂时 地 摆脱“ 问题” 困境 的 办法。
对立倾向三: 是“ 病态 者” 角度, 还是“ 健康 者” 角度?
1、弗 洛 伊 德 是“ 病态 者” 角度 的 始作俑者。 他 认为,“ 只有 研究 了 不正常 的 东西, 才能 试着 弄 明白 正常 的 东西”。 在他 那里, 精神 分析 不过 就是 一种 日常生活 中的“ 心理 病理学”。 作为 一种 心理 的“ 病理学”, 总是 要与 如下 语汇 打交道:“ 病人”、“ 病态”、“ 疾病”、“ 症状”、“ 变态”、“ 失调”, 等等。
2、例如, 沙 利 文 就 认为 精神 分裂 症 是由 不良 的 人际关系 造成 的, 进而 把 传统 的 精神 病学 改造 成了“ 人际关系 理论”;
3、 克 莱 因 的“ 客体 关系 理论”, 为 精神 分析 由“ 驱 力 结构” 的 模式 向“ 关系 结构” 模式 的 转变 奠定 了 基础;
4、埃 里 克 森 反对 对 潜意识 的 挖掘, 轻视 对 梦 的 分析, 主张 分析 师 与 患者 的 平等, 强调 把 社会 环境 因素 加入 进来, 把 患者 作为 真正 的“ 社 会的 人” 来 分析;
5、柯 恩 伯格 把 客体 关系 理论 与 经典 精神 分析 的 本能 理论 整合 在一起, 并 利用 他 整合 后的 概念 模式 来 分析 边缘 型 人格 和 自恋 型 人格;
6、默 瑞 的 理论 曾 深受 弗 洛 伊 德 和 荣 格 的 影响, 却 从 正统 的 精神 分析 中 脱离, 建立 了 自己的 基于 需要 和 压力 的“ 人格 学”。 和 大多数 的 心理 咨询 大师 不同, 他 通过 对“ 正常人” 的 实验 研究 发展 出了 更具 广泛 意义 的 临床 治疗 技术;
7、米 切 尔 的“ 关系 精神 分析”, 将 美国 人际关系 学派、 英国 客体 关系 理论、 自体 心理学 理论 的 长处, 整合 成为 一种 独特 而 有效 的 关系 理论, 即使 用“ 关系” 一 词 来 强调 精神 分析 的 所有 学派 背后 共同 的 理论 框架。
对立倾向四: 是“ 功能 障碍”, 还是“ 正常 功能 反应”?
随着 进化 心理学 范式 的 兴起, 目前 在 西方 形成 了“ 进化 临床 心理学”。 它 试图 提供 一套 更加 严格 的 理论 原则 来 确认 心理 障碍 的 存在 与否, 从而 避免 对 心理 障碍 的 直觉 性 误解。 根据 目前 进化 心理学 领 军 人物 巴 斯 的 假设,“ 一旦 我们 能够 对 进化 形成 的 心理 机制 进行 描述, 对 它们 的 功能 予以 确认, 那么 我们 就能 够 得到 一套 确定 功能 障碍 的 具体 标准。 在 相应 的 背景 下, 如果 一种 机制 未能 执行 它在 进化 中 所 形成 的 设计 功能, 那 我们 就可以 说 该 机制 发生了 功能 障碍”。
根据 对 功能 障碍 的 这一 定义, 进化 机制 所 出现 的 问题 往往 表现 在 以下 三个 方面:
( 1)“ 激活 失败”: 当面 临 相应 的 适应性 问题 时, 机制 未能 被 激活( 比如 一个人 看到 蛇时不 觉得 害怕, 也不 知道 逃走);
( 2)“ 背景 失败”: 机制 在 不应该 激活 的 背景 下 却被 激活 了( 比如 对不 合适 的 对象—— 如 近亲—— 产生了 性 欲望);
( 3)“ 协调 失败”: 一种 机制 未能 与其 他 机制 相互 协调( 比如, 对 自身 配偶 价值 进行 评估 的 机制 未能 指导 个体 去 追求 合适 的 择偶 对象)。
陈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四大对立倾向
-
第2页 弗洛伊德
一、《梦的解析》1900年发表 “ 梦 是 通达 潜意识 层面 的 途径 之一。 由于 某种 精神 内容...
-
第3页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一、理论概要 阿 尔 弗 雷 德· 阿 德 勒( Alfred Adler, 1870— 1937),“ 个体 心理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