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
- 章节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
- 页码:第8页
人物简介:
埃 里 克 森( Erik. H. Erikson, 1902— 1994) 是 美国 著名 精神病 学家, 儿童 心理 咨询 师, 新 精神 分析学 派 的 代表 人物。
生平:
“身世 之 谜” 的 困惑 埃 里 克 森 于 1902 年 6 月 15 日 在 德国 北部 靠近 法兰克福 的 地方 呱呱 坠地, 他的 出生证 父母 栏 上 写着“ 瓦 尔 德 马 和 卡拉 夫妇”。 在 1898 年, 21 岁 的 卡拉 与 27 岁 的 瓦 尔 德 马 结婚, 但他 们 蜜月 未完 就 分手 了, 卡拉 从此 再 没有 见到 瓦 尔 德 马。 三 年后, 埃 里 克 森 出生, 可见 瓦 尔 德 马 不可能 是 他的 生 身 父亲。 埃 里 克 森 就成 了 一个 来路 不明 的 私生子。 埃 里 克 森 一生 都无 缘 与其 亲生 父亲 相见, 这个 摄影师 父亲 的 形象 只能 存在 于 他的 想象 中。 埃 里 克 森 3 岁时, 其母 亲 卡拉 带着 他 嫁 给了 泰 奥 尔 多 医生, 就此, 埃 里 克 森 成为 泰 奥 尔 多的 继子。 当他 得知 泰 奥 尔 多 并非 自己的 亲身 父亲 之后,“ 身世 之 谜” 就 一直 困扰 着 他, 他一 生 都在 寻找 这个 答案。 埃 里 克 森 遗传 了 他的 斯 堪 的 那 维 亚 父亲 的 许多 生理特点—— 高个子、 金发、 蓝 眼, 但是 他却 在 犹太 社区 长大, 他那 金发 碧眼 的 面部 特征 无疑 证明了 他是 异教徒。 因为 长相 与其 他 犹太 孩子 不同, 埃 里 克 森 常常 被 邻居 议论, 被 别的 孩子 欺负。 第一次 世界大战 时, 埃 里 克 森 正处 在 青少年 前期, 他 甚至 不知道 自己 应该 忠诚 于 德国 还是 自己的 祖国 丹麦, 情感 上 非常 矛盾。
在 埃 里 克 森 的 成长中, 他的 母亲 卡拉 对 他 产生 的 影响很大, 给予 他很 大的 支持。 卡拉 有很 多 画家 朋友, 在 埃 里 克 森 小的 时候, 他们 经常 与 这些 画家 朋友们 来往。 这 使得 埃 里 克 森 曾经 梦想 成为 一名 画家, 他 觉得 自己的 体内 流淌 着 的 是 艺术家 的 血液。 小 埃 里 克 森 和他 的 母亲( 1953 年) 埃 里 克 森 从小 学业 成绩 平平, 在 老师 眼里 是 一个 不起眼 的 孩子, 但 母亲 卡拉 却 一直 在他 身边 支持 他, 鼓励 他, 给他 无穷 的 力量。 埃 里 克 森 从 母亲 的 眼神 中 读出 母亲 对 他的 赞赏、 信任 和 愉悦, 那是 他一 生 都在 细细 品味 的。 母亲 这样 的 教育 方式 可以说 影 响了 埃 里 克 森 在心 理 治疗 中的 治疗 风格。 埃 里 克 森 主张 分析 师 与 患者 的 平等, 强调 对 患者 的 充分 理解 与 情感, 鼓励 患者 通过 社会实践 来 发展 潜力、 增强 自我、 重建 自我。 他的 治疗 理论 充满 了 人本主义 的 思想, 使 患者 不再 仅仅是 被 消极 分析 的 对象,对象, 而成 为能 够 主宰 自己 命运 的 人。 无疑, 这一点 从 某种程度 上 成为 人本主义 心理 流派 的 前身。 在 埃 里 克 森 身上, 我们 看到 了 典型的 伊 底 普 斯 情结。 小 埃 里 克 森 与其 母亲 关系 的 亲密 使他 将 继父 视为“ 入侵者”。 他 曾 说:“ 与 那个 入侵者—— 那个 蓄 着 胡子、 有 各种 神秘 仪器 的 医生 打交道, 并非易事。” 强烈 的 内心 体验 在 完成 了 德国 规定 的 义务教育 后, 埃 里 克 森 进入 了 卡 尔 斯 鲁 厄 的 文科 中等 学校 学习。 这 所学 校 侧重 古典 语言 文学 教育, 不太 重视 自然科学、 数学 等; 只 关注 学业 成绩, 忽视 体育、 音乐 及 课外活动。 埃 里 克 森 非常 喜欢 美术 和 手工艺, 但 学校 没有 这 方面 的 课程。 在这 所 缺乏 艺术 灵 动 的 学校里, 埃 里 克 森 觉得 自己的 热情 被 碾碎 了。 当时 埃 里 克 森 的 同学 都 希望 以后 可以 在 医学 界、 法律界、 神 学界、 银行 界 找到 职位, 而 埃 里 克 森 的 愿望 却是 成为 一名“ 艺术家”。 同时, 作为 班上 仅有 的 两个 犹太 孩子 之一, 他 又 受到了 不公正 的 待遇。 1920 年, 埃 里 克 森 中学 毕业, 获 得了 上 大学 的 资格。 继父 泰 奥 尔 多 希望 埃 里 克 森 可以 继承 他的 衣钵, 成为 一名 医生, 但 埃 里 克 森 却 想 实现 自己的 抱负。 他 背起 行囊, 游历 欧洲, 成为 一个“ 流浪 艺术家”。 他从 卡 尔 斯 鲁 厄 出发, 到 黑 森林, 经 康 斯 坦 茨 湖, 再 回到 卡 尔 斯 鲁 厄 进入 巴 登 国立 艺术 学校 学习, 但是 没有 等到 毕业, 他 又 出发 去了 慕尼黑, 接着 在 法 意 边境 写生, 后来 在意 大利 暂居。 在他 的 游历 过程中, 他 发现 自己 不 想做 艺术家 了。 他很 迷茫,迷茫, 不知道 要去 做 什么, 不想 画画, 不想 做 任何 事情, 情绪 非常 低落。 一路 走来, 他不 断 思考 着 人生 和 社会 的 种种 问题, 体验 着 强烈 的“ 同一性 危机”, 他有 时 甚至 以为 自己 得了 精神病。 就在 他 抑郁 时, 他 中学 时代 的 好朋友 布 洛 斯 写信 给他, 给了 他很 大的 鼓励, 埃 里 克 森 觉得 他 挽救 了 自己的 生命。 在 布 洛 斯 的 邀请 下, 埃 里 克 森 来到 了 维也纳。 布 洛 斯 把 埃 里 克 森 引荐 给了 安娜· 弗 洛 伊 德, 安娜 对 埃 里 克 森 非常 感兴趣, 她 看到 了 他有 一种 与生俱来 的 特质, 埃 里 克 森 和 孩子 之间 有 特殊 的 亲和力。 1927 年, 埃 里 克 森 成为 安娜 创办 的 维也纳 精神 分析 实验 学校 的 教师, 埃 里 克 森 的 职业 生涯 从此 开始。
理论:
在 埃 里 克 森 的 理论 中, 对 心理学 影响 最大 的 应该 要 算是“ 心理 社会 发展 理论” 了。 他 认为 人格 发展 贯穿 人的 整个 一生, 并把 它 分成 了 8 个 阶段, 每一个 阶段 都有 它 独特 的 需要 解决 的“ 一对 矛盾”, 每一 对 矛盾 的 解决 对人 的 成长 来说 都 具有 重要的 意义:
1. 基本 信任 vs 基本 不信任( 0— 1 岁) 这个 阶段 的 儿童 无助 感 最强, 最 依赖 他人。 如果 成人 能够 有规律 地 和 适宜 地 爱抚 和 照料, 那么 他 就能 获得 对 世界 的 基本 信任感, 这是 建立 人际关系 和 健康 人格 特质 的 基础。 如果 儿童 没有 得到 积极 地 充满 爱的 照顾, 他 就会 产生 不 信任感, 对 世界 和 自己 产生 怀疑。
2. 自主 感 vs 羞怯 感( 1— 3 岁)
这个 阶段 的 儿童 开始 尝试 独自 探索 外部 世界, 通过 控制 排便 来 感受 自己 对 环境 的 控制 能力。 此时, 成人 应该 鼓励 和 宽容 他, 才能 有助于 儿童 发展 出自 主、 自尊 的 人格; 如果 成人 训练过 严 或 惩罚 不公, 孩子 就会 产生 羞耻 和 怀疑 感。
3. 主动 感 vs 内疚 感( 3— 6 岁)
此 阶段 的 儿童 对 一切 都 充满 了 好奇 和 探索 的 欲望, 通过 找到 同性 的 榜样 来 学习 获得 性别 角色。 如果 成人 对 孩子 的 行为 能够 理解 并 予以 正确 的 指导, 儿童 就会 获得 性别 角色 和 良心 的 发展。 儿童 从 游戏 中 获得 雄心 和 责任感; 如果 游戏 不顺利, 则 会 产生 内疚 感。
4. 勤奋 感 vs 自卑感( 6— 11 岁)
这一 时期 的 儿童 走进 课堂 进行 知识 的 学习, 主要 影响 因素 从父 母 转到 了 老师 和 同学。 儿童 从 学业 的 成绩 中 获得 成就感。 如果 老师 积极 鼓励 和 支持, 儿童 就会 发展 出 勤奋 感; 如果 儿童 在学 校 生活 中 屡屡 受挫, 老师 给予 负面 评价 的 话, 就会 产生 自卑感。
5. 同一性 获得 vs 同一性 混乱( 青少年 期)
这一 阶段 的 青少年 必须 将 自己 以前 学到 的 知识 和 发展 的 能力 进行 整合, 完成“ 我是 谁”“ 我要 成为 一个 什么样 的 人” 等 问题 的 认知, 将 自己 在 别人 眼中 的 形象 和 对 自己的 认识 结合 起来, 就能 获得“ 自我 同一性”, 并 形成 忠诚 的 品质。 反之, 就会 出现 同一性 危机, 表现 为 角色 混乱, 无法 正确地 认知 自己。
6. 亲密 感 vs 孤独感( 成人 早期)
这一 阶段 的 个体 开始 发展 恋爱 和 婚姻关系。 如果 上一个 阶段 能够 很好 地 完成 自我 同一性, 那么 就会 与他 人 发展 出 健康 的 亲密 关系, 形成 爱的 品质; 如果 没有 发展 出 与他 人的 亲近 关系, 就会 形成 孤独感。
7. 繁殖 感 vs 停滞 感( 成人 中期)
如果 个体 顺利 度过 了 上面 两个 阶段, 在这 一时 期 就会 担负 起 生育 和 指导 下一代 的 责任, 发展 出 关心 的 品质, 并将 之 扩大 到 生产 能力 和 创新 能力 上。 如果 缺乏 对 自身 和 社会 财富 再生产 能力 的 人, 就会 出现 停滞 的 状态。
8. 完善 感 vs 失望 感( 老年 期)
个体 进入 老年 期, 开始 回顾 自己的 一生。 如果 能 体会 到 完善 感和 充实 感, 他们 就不 惧怕 死亡, 发展 出 智慧 的 品质, 对下 一代 儿童 的 成长 起着 积极 的 作用。 如果 对 自己的 人生 不满意, 就会 体验 到 对 生命 的 失望, 畏惧 死亡。
陈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6页 沙利文·新弗洛伊德主义
人物简介: 在 弗 洛 伊 德 创立 了 精神 分析学 派 后, 由此 衍生 出了 一大批 学者, 他们...
-
第7页 克莱因·女分析师
人物简介: 德 裔 英国 著名 儿童 精神 分析 学家 梅兰 妮· 克 莱 因( Melanie Klein, 188...
-
第8页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
-
第9页 科恩伯格·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
人物简介: 奥 托· 柯 恩 伯格( Otto F. Kernberg, 1928—) 是 康 奈 尔 大学 威 尔 医学...
-
第10页 宾斯旺格·存在主义心理学
人物简介: 路 德 维 希· 宾 斯 旺 格( Ludwig Binswanger, 1881— 1966) 出生于 瑞士 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