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 宾斯旺格·存在主义心理学
- 章节名:宾斯旺格·存在主义心理学
- 页码:第10页
人物简介:
路 德 维 希· 宾 斯 旺 格( Ludwig Binswanger, 1881— 1966) 出生于 瑞士 一个 叫做 克 罗 伊 茨 林 根( Kreuzlingen) 的 地方。
理论背景:
在 20 世纪 20 年代 早期, 宾 斯 旺 格 开始 对 胡 塞 尔 的 现象学 和 海德格尔 的 存在主义 哲学 产生 浓厚 的 兴趣, 尤其 受 海德格尔 的 “ 人的 存在 是 此 在” 的 观点 影响 颇大。
海德格尔 曾 说: 我们 存在 于世 界 之中, 我们 在 这个 世界上 谋划 我们 的 可能性, 而我 们 又是 被 抛 入 此 世界 的。 此外, 我们 是以 展开 存在 者 和 展开 我们 自身 的 方式 存在 于世 界 之中 的。 应该说, 我们 是在 被 要求、 被 拖 进 逐渐 认知 的 过程中 体验 我们 自身 的。 我们 并不是 作为 没有 因缘 的、 客观 的 认 知者 来 体验 我们 自身 的。
海德格尔 的 这番话, 让 宾 斯 旺 格 非常 震撼。 从此, 他 便从 弗 洛 伊 德 的 精神 分析 理论 转向 了 海德格尔 的 存在主义 哲学思想。 后来, 宾 斯 旺 格 大胆 地 将 胡 塞 尔 和 海德格尔 的 理论 与 精神 分析 相结合, 创造性 地 将 存在主义 理论 应用 到 精神病 学 中, 成为 今天 我们 所说 的 存在主义 心理学。
宾 斯 旺 格 把 胡 塞 尔 的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的“ 此 在” 思想 与 弗 洛 伊 德 的 精神 分析, 合而为一, 形成 了 独具一格 的 存在主义 心理学 思想。 胡 塞 尔 创造 了 现象学。 现象学 关注 我们 所 体验 到 的 一切 思想、 想象、 回忆、 梦幻、 感受 等等。 胡 塞 尔 认为, 这些 体验 正是 我们 内心 最 真实 的 声音, 在 不断 向我 们 诉说“ 我是 谁”。 同时, 胡 塞 尔 认为 我们 的 主观 感受 与 客观 现实 是 密不可分 的, 所以 当 我们 考虑 问题 的 时候, 不 能够 弃 主观 感受 于 不顾。 如果 说客 观 事物 是一 个 框架, 那么 主观 感受 就是 填充 物, 将 空洞 的 框架 变得 丰富 和 饱满; 如果 客观 世界 只是 一个 轮廓, 那么 心理 感受 就是 油画 棒, 在 单一 的 轮廓 下 涂 出 各种 不同 的 色彩。 所以, 哪怕对待 同一 件事, 不同 的 人 会有 不同 的 感受 和 体验。 所以, 现象学 不会 放过 我们 体验 中的 一丝一毫, 哪怕 是一 瞬间 的 感觉, 它 也能 够 反映 出 我们 真实 的 内心。
海德格尔 用“ 此 在”( Dasein) 这个 词 来 表示 我们 的 存在。“ 此 在”, 如果 从 字面 的 意思 来看, 就是“ 在那 儿 存在”( being there)。 海德格尔 认为, 我们 都是 在 世界 中 存在 的, 没有 世界, 便 没有 我们; 而 没有 我们, 也 无所谓 世界。 但 是它 还 拥有 更多 微妙 的 内涵。 海德格尔 曾 把“ 此 在” 比喻 为 广阔 的 牧场 与 无垠 的 森林, 因为 它 能容 下 我们 所有 的 体验。“ 此 在” 除了 宽广 以外, 还是 一个 动态 的 过程。 因为 我们 生活 的 世界 不是 一成不变 的, 世界 里 的 其他人 也不 是 一成不变 的, 就连 我们自己 都在 不断 地 追求 与 改变。 人 不是 静止 的, 我们 总是 会 变得 跟 原来 不一样。 我们 的 存在 的 过程, 就是 在 不断 地 选择 和 接受, 又 不断 地 拒绝 和 抛弃, 所以 它 一直 在 变化 更新。 但是 海德格尔 认为, 我们 能够 控制 自己 改变 的 方向, 因为 我们有 自己 选择 和 拒绝 的 权利。 这就 是 海德格尔 的“ 此 在” 的 观点。 宾 斯 旺 格 将 存在 于世 分为 三种 方式, 我们 同时 存 在于 这 周围 世界、 共同 世界 和 自我 世界 中。“ 周围 世界” 就是 我们 之外 的 人、 事件、 事物, 通俗 一点 就是 周围 的 环境。 就 像 海德格尔 所说 的, 我们 生活 于 这个 世界 中, 并不是 孤立无助 的。“ 自我 世界”, 毫无疑问 是我 们 内心 的、 主观 的 经验 世界, 这 正是 现象 学所 关注 的 主观 感受 与 心理 体验。 而“ 共同 世界”, 顾名思义, 是我 们 与其 他人 的 相互 关系。 每时每刻, 我们 都 处在 一个 特定 的 周围 世界, 我们 都 拥有 一个 内心 的 自我 世界, 同时 我们 还 处于 与 不同 人的 复杂 关系 中, 这就 是 我们 每一个 人的“ 存在 方式”。
案例:
1944 年, 宾 斯 旺 格 发表 了 一篇 临床 报告, 叫做“ 爱伦· 维 斯 特 的 案例”( The Case of Ellen West), 报告 里 讲述 了 一个 同时 患有 厌食 症、 忧郁症、 强迫 症 和 自杀 倾向 的 可怜 女人, 读来 令人 震惊。 最终, 爱伦 的 故事 成为 宾 斯 旺 格 的 经典 案例。
爱伦 小时候 是一 个 热情洋溢 的 女孩。 她很 善于 表达 自己 内心深处 的 欲望 和 对 自由 的 向往。 她 喜欢 看书, 喜欢 写诗。 只要 是她 感兴趣 的, 她 都会 力争 第一。 就 像 在 学校里, 她 总是 希望 自己的 成绩 排名 第一。 但是 她 非常 挑食, 一旦 有人 让 她 吃 不喜欢 的 食物, 她 就会 表现 出 强烈 的 反抗 情绪。 实际上, 她是 一个 倔强 并且 好强 的 女孩。 但是 当时 她 和她 的 家人 都没 有 预 料到 她 今后 的 情况。 少年 时期, 她的 座右铭 是“ 非 生 即 死”。 在她 17 岁 那 年, 她的 写诗 风格 发生了 转折 性的 变化。 其中 有 一首 叫做“ 亲吻 我 直到 死去” 的 诗, 这是 对 一个 海盗 说的 话, 请求 用他 冰冷 的 手臂 抱住 自己, 然后 亲吻 到 她 死去 为止。 爱伦 把 自己 放进 她的 诗歌 里, 成为 其中 的 主角, 并且 感叹 自己的 杰作 是“ 为 我们 的 生命 而 祝福”。 爱伦 20 岁 的 那 年, 去 西西里岛 旅 行了 一 趟。 大概 因为 心情 比较 愉悦, 胃口 突然 大好, 于是 开始 拼命 地 吃东西, 享受 人间 美味。 但是 爱伦 的 好朋友 却 嘲笑 她, 说 她 长胖 了, 变丑 了。 这样 一个 好强 的 女孩, 无法 忍受 朋友们 的 嘲讽, 便 又 开始 拼命 地 减肥。 但是 此时 的 她 已经 被“ 肥胖” 所 困扰, 整个 脑海 里 一直 在想“ 减肥”、“ 瘦 身”, 无法 自拔。 越是 这样, 她 越是 讨厌 自己, 就 越是 痛苦 不堪。 接着, 她 就被 一些 无法 控制 的 死亡 狂想 所 困扰。 她 开始 相信, 死亡 是 消除 痛苦 的 唯一 方法。 当时的 爱伦 在 日记 中 写道:“ 死亡 是 生活 中的 最大 幸福。” 这句话 被 宾 斯 旺 格 引用 到了 报告 中。 实际上, 报告 中的 许多 情感 力量 都是 来自 爱伦 自己的 声音。 在 之后 很短 的 一段时间 里, 她 又 开始 把 自己 埋在 诗歌 作品 里, 但是 伴随 着 无穷 的 忧郁 和 悲哀。 有时, 她 又会 突然 陷入 到 强烈 的 恐惧 中, 她的 生活 变得 异常 混乱。 于是 爱伦 又 试图 重新 回到 人群 里。 可是 她 发现, 所有 的 积极 和 热情 都是 假的, 都是自己 硬 装出 来的。 她 从内 心里 鄙视 周围 的 人, 鄙视 那些 复杂 的 人际关系。 后来 有 一次, 爱伦 喜欢 上一个 男 同学, 想 跟他 订婚。 可是 因为 父母 反对, 她 开始 变得 堕落, 并且 日 显 憔悴。 但是 爱伦 把 所有 的 痛苦 都 归结于 自己的 肥胖。 在她 看来, 瘦 身 就是 打开 幸福 之门 的 钥匙。 这时 的 爱伦 正被 那些 无法 控制 的 瘦 身 狂想 所 困扰。 她的 身体 已经 过分 脆弱 了, 就连 医生 都 告诉 她 要 卧床 修养, 并且 要 尽可能 地 增大 进食 量 才能 恢复 体重。 可 是她 还 深深 为 自己的“ 肥胖” 而 沮丧, 于是 不仅 不休息, 还 努力 让 自己 保持 工作 的 状态 来 达到 瘦 身 的 目的。 在 28 岁 的 时候, 爱伦 终于 嫁给 了 一位 求爱者。 本 以为 婚姻 是她 幸福 的 希望, 能 帮助 她 消除 强迫 的 念头。 但 不幸 的 是, 结婚后 不久, 她 就 经历 了 一次 意外 流产 的 痛苦。 从那 以后, 她的 强迫 观念 变本加厉, 脑子 里 装满 了 一个 常人 无法 理解 的 念头: 想要 一个 孩子, 但是 不想 吃东西。 爱伦 体重 仍然 继续 下降, 消瘦 不堪。 后来, 她 就 开始 使用 大 剂量 的 通便 剂, 让 自己 吃进 去的 食物 全部 排出 来, 似乎 这样 她 才能 够 感到 稍许 的 安心。 到 她 33 岁 的 时候, 她 每天 要 吞下 60 多粒 通便 药片。 于是 她 白天 不停 地 腹泻, 晚上 不停 地 呕吐。 最终 变成 了 一副 只有 92 磅 的 骨架。 在那 段 时间 的 日记 里, 爱伦 这样 曾 抱怨: 我 一点也不 了解 我自己 是 怎么回事。 不去 了解 自己 是 可怕 的 事情。 我把 自己 当作 一个 怪物 来 看待。 我 害怕 自己, 害怕 那种 感觉, 因为 我对 它 毫无 防御 能力, 每时每刻 都在 由 它 任意 摆布。 这是 生命 中最 可怕 的 一部分, 它 充满 了 恐怖。…… 生活 不过 是 受 折磨 而已。…… 生命 已 变成 一座 监狱。…… 我 渴望着 被 蹂躏, 并且 实际上 我 每时每刻 都在 蹂躏 我自己。 她 从 一家 精神 病院 转到 另 一家 精神 病院, 从这 个 心理 医生 找到 那个 心理 专家,但是 都 无济于事。 她 几次 试图 自杀, 但是 都 未遂。 最后 被 送到 了 贝尔 惟 尤 疗养院, 成为 宾 斯 旺 格 的 病人。 在 宾 斯 旺 格 的 照顾 下, 她 似乎 开始 变得 平静 和 舒适, 并且 奇迹 般 的 开始 进食。 饮食 的 规律 加上 镇静剂 的 作用, 她的 身体 恢复 了 一些, 人也 精神 了 很多。 但是 她 仍然 产生 无法 控制 的 恐惧感, 显然 还在 受到 求死 欲 的 困扰, 她说:“ 我 找 不到 任何 解脱 的 方法, 除了 死!” 宾 斯 旺 格 对 爱伦 的 诉说 总是 耐心 地 倾听 着, 通过 她的 日记 和她 丈夫 提供 的 资料, 宾 斯 旺 格 将 爱伦 的 病 诊断 为 一种“ 进行 性 精神 分裂 症”。 他 又 邀请 另外 两位 精神病 学家 对 爱伦 作了 会诊, 而 两位 专家 都 同意, 认为 爱伦 的 病情 太 恶劣 而 没有 治愈 的 希望。 于是 他们 征求 她 丈夫 的 意见, 看 是 让 爱伦 继续 被关 在 精神病 院里, 还是 让 她 回家。 最终 医生 和 丈夫 都 选择 后者。 回 到家, 爱伦 表现 出 异样 的 放松 和 愉悦, 甚至 还 吃 了 巧克力。 这是 13 年来 的 第一次, 第一次 吃 巧克力, 第一次 这样 满怀 欣喜 的 吃 巧克力。 回家 的 几天 里, 她 表现 得 一直 很 开心, 不停 地 与 丈夫 聊天, 满足 地 吃东西, 惬意 地 读 了 点 文章, 随笔 又 写了 首 诗歌, 还给 朋友们 寄 了 信。 可是 在这之后, 便服 毒 自尽 了。 在“ 爱伦· 维 斯 特 的 案例” 的 报告 中, 宾 斯 旺 格 还 跟我 们 分享 了 爱伦 的 另 一首 诗: 我 希望 自己的 死 跟 鳕 鱼 一样, 能在 生命 最高潮 的 时候 突然 撕破 喉咙。 我不 想 自己 活得 跟 蠕虫 一样,慢慢 地 变老 变丑, 变得 迟钝 变得 愚蠢。 在 我 生命 的 火焰 中, 只许 有 一次 灿烂 的 绽放。 宾 斯 旺 格 说, 爱伦 被 撕裂 成了 两个 相反 的 世界: 一个 是 墓穴 的 世界, 是她 躯体 所存 在的 世界。 在这 个 世界 中, 她 就 像 墓穴 的 蠕虫 一样, 慢慢 变老 变丑。 而她 周围 的 人看 起来 都很 邪恶、 很 痛苦。 在 墓穴 的 世界 中, 爱伦 的 一切 都 变得 堕落、 消沉、 毁灭, 最终 进入 一个 坟墓 的 黑 洞里; 另外 一个 世界 是 苍穹 的 世界, 充满 了 纯洁 与 干净 的 灵魂。 在这 个 世界 里, 爱伦 可以 自由 地 飞翔。 爱伦 一心 想要 摆脱 墓穴 的 世界, 想要 穿越 平凡 的 物质 世界 到达 无垠 的 苍穹。 所以 她 拼命 地 饿瘦 自己, 甚至 变成 一副 骷髅 都 还不 满足。 宾 斯 旺 格 认为, 爱伦 拼命 地 不想 做 自己, 而 同时 又 拼命 地 想做 自己, 这种 绝望 显然 同 死亡 有 某种 特殊 的 关系。 当 这种 绝望 的 折磨 降临 时, 自杀 以及 随之而来 的 虚无 便 成为“ 幸福 的 意义”。 这样 看来, 爱伦 最后 的 自尽 之所以 显得 异常 的 轻松,“ 她 只是 在她 的 死亡 决定 中 才 找到了 她自己, 并 选择 了 她自己。 安乐 的 死亡 也就是 她的 安乐 存在 的 诞生。 然而, 在那 种 存在 只能 透过 放弃 生命 来 存在 的 地方, 那里 的 存在 实在 是 一种 悲剧 性的 存在”。
陈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8页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
人物简介: 埃 里 克 森( Erik. H. Erikson, 1902— 1994) 是 美国 著名 精神病 学家, 儿...
-
第9页 科恩伯格·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
人物简介: 奥 托· 柯 恩 伯格( Otto F. Kernberg, 1928—) 是 康 奈 尔 大学 威 尔 医学...
-
第10页 宾斯旺格·存在主义心理学
-
第11页 福柯·后现代
米 歇 尔· 福 柯( Michel Foucault, 1926— 1984) 生平: 1926 年 10 月 15 日, 福 柯 ...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