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页 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FailDragon
在读 冰鉴
- 章节名: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 页码:第143页
原文: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引自 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注释:
①骨之余:余,这里理解为外部表现,即容貌是骨的外 在表现。 ②佐:辅助,弥补。 ③大家:“大人之风,山高水长”,大家即指有高人之风 的人,如盖世英豪、硕儒高僧等。 ④小儿行藏:小儿,名词作状语,像小孩一样的举止行 动,哭哭啼啼,又跳又叫。 ⑤大旨:大处,主要之处。 引自 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译文:
容貌是骨相的余韵与外部表现,常常能弥补骨相的不足。 情态则是神的余韵与外在表现,常常能弥补神的不足。久久 审视,主要观察精神;短暂一见,主要观察情态。大家高人 之态,即便有女儿家似的羞涩,也不失为佳相。像小孩儿一样哭哭啼啼,又머又跳,愈是掩饰造作,愈使人觉得虚伪粗 俗。情态也应首先分辨清浊,细致观察时还要兼论取舍,方 可大处着眼,细处定性。 引自 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人
容貌弥补骨之不足,情态弥补神之不足 任何一个人,其性格作风、思想境界、专业能力、学识水平等,也就是 曾国藩所言“情态”与“神态”,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人越变越好, 小才変为大オ,歪オ変为良才;有的则由好变差,从风华正茂成为江郎才尽。 因此要于万千人当中寻得人オ,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人。早年的李鸿章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并且带有一种虚性的曾国藩所能看得过。但曾国藩看出李鸿章确有才干可用,日后必成大器遂予重用。在后来长期的磨炼中,李鸿章逐渐改变其浮巧和锋芒毕露的弱点,越发稳重和坚忍,最终青史留名。曾国藩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确实高人一筹 引自 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长久地识人要看其精神内质 曾国藩在其日记和家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人不易知,知人之内质更为 不易,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用心地观察。 庄子曾说,识人内质要“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 观其能,卒能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 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 说,庄子提出的识人之良方,其主旨是:将所识之人派到远处工作,远则难 监督,所以可考察他是否忠诚;派在身边工作,容易相熟而没有拘束,故便 于考察他是否恭敬;在情况复杂的时候派他去工作,看他的能力怎样;紧急 关头询问他,看他的智慧怎样;在紧迫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 托付其管理财物,看他是否贪;告知危急情况看他的气节怎样;当他醉酒时, 看能否守规矩;将其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庄子的识人内 初次识人宜观其行为举止 识人难,有识人者与被人识者两方面的原因。作为识人者,初次见面往 往受情绪干扰、感情偏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人识者又往往有复杂而多 变的心态组合,会给辨别贤才带来困难,所以在观人情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 意以下几点: 1.不露声色地旁观 识人才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可以平心静气,比较客观,能超脱地对 人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被观察者只有在缺乏戒备心理,很少以取 悦的心态进行“乔装打扮”时,呈现出来的才是比较纯朴的“真容”。 。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才能收集到有关这个 真实信息。其中要注意 (1)族炉心强的人不可用。族炉心人人都有,但如果太强烈,就是严重 的性格缺陷了。这种人 不能用公平的眼光看待别人:二不能实事求是地 对待自己 (2)只知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计策是否可行的人不可用。只追求眼前的 小利,忽视长远的大利益,这是严重的短视行为。 (3)将一切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的人不可用。这种人大多志大才疏。办 事情的态度极不认真、严,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弄得一团精 (4)轻易说大话的人不可用。这种人接受任务时大包大摸,真正做起来 却拖拖拉拉,且能寻找种种借口,任何时候都有理由。 2.面对面地直接观察 旁观法识人主要是旁观,而面对面地直接观察却要做正面接触,“识人之 首”有七条: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 和志向;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 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 略;交与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本色;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保密性。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离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 (2)考察的目的要明确。识察人オ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选出所需的人才 3.观他周围的朋友 相人观友法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原因不外乎有三: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性格上的相同,人们常常自然趋于贴近;因利益上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努力;由于所处环境的相同,而自然互相同情和帮助:因事业追求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奋斗。正所谓:“同恶相助,同 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2)人对交友是有一定的选择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那些 年龄相近,性格比较一致的朋友;爱好相近,追求比较一致的朋友;文化教 养相近,谈吐比较一致的朋友;处境相近,爱憎比较一致的朋友;等等。因 此而造成群友的才德较为相近的情况。 (3)朋友之间有着重要的“同化效应”。因各种特殊原因而造成某些年 龄、性格、文化、爱好不尽相同的朋友相结交,和这些朋友群体频繁接触 甚至朝夕相处,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小环境”,其中品质、爱好相近的大部 分人必然对“不大一致”的少数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逐步地同化着少数 人,此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而造成大多数朋友之间的相近性和一致性。正如 子所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也应了管子所教: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这正为我们知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 法,即“相人观友法”,这是初次直观识人的一个良方。 越是叫器得历害,越是不成熟 先哲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为我们 讲出了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不乐意讲出“不知道”这三个 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職不起自己,使自己脸红,结果却适得其反。 贯该虚谨镇的曾国藩深知这一点,他说:“细想古往今来,亿万年无有 终期,人们生活在这中间,数十年只是须臾瞬息。大地数万里,不能穷极 人在其中休息游玩,白天犹如一间房子,晚上犹如一张卧。古人的书籍 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们一生所能读的不过九牛一毛。事情复杂多样, 可以获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人们一生中力所能及之事,不过如太仓一 果。知道上天悠悠无穷期,自己的生命很短,那么碰到挫折和不顺心之事 应当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宽广,而自己在大地中占据的位置极 小,那么碰到荣耀名利相争之时,应当退让三分,以柔顺处之。知道古今人 们的著述很丰富,而自己的见识十分浅陋,那么就不敢以一己之见而自喜, 应当择善面从,并以谦虚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复杂多样,面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以功名自,应当思考推举贤才面一起去完成伟大功业。如果这样,那么自私自满的观念就可渐新消除了。 曾国藩认为,不管一个人是智慧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不足的,不可能完美无块。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爱之处。本着这样的想法尤其是他认为自己属于“中材”。或接近于“”的一类,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業团。有什么疑难同题。都可以出高招,獻良策 在同幕僚长期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曾国落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选择。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如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之关键。1860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国体刻,英法联军进通北京,威丰帝出逃前发論旨令超北援。曾国高陷人吸 境地:北上動王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推辞:但有虎将之称的超一北上 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多年经营段于一且。曾国落令幕僚各折己 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度过了一次危机。不 下安庆、固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而那些闻旨面动的“验王 军”劳民伤财,却胎笑天下。其他如采纳容间的意见,设“制品之器”,派 留学生出国,使他成为洋务派的领袖。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曾国 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写 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 与此相反,曾国藩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招致失败或物议鼎沸的事 也不少。如天津教案的处理,大多数幕僚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对管国藩提出尖锐批评,态度坚决,但曾国藩一意孤行,杀害无辜百姓以取悦洋人。其结果是“责问之书日数至”,全国一片声讨声,“汉奸”“卖国”的称号代替了“钟鼎世助”,京师湖南同乡,将会馆中所悬曾国藩的“官额”距毁在地,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声望一日消失干净。曾国落晚年对未听幕动阻颜为后悔,“深用自疚”“引为惭愧”。 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关系。有人评论说:曾国藩“以儒臣督师,芟夷蕴削平大难,蔚成中兴之业,因由公之英文钜武,蕴积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众思广众益也”。 引自 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初次识人宜观其行为举止;越是叫嚣得厉害,越是不成熟;细处论取舍。
53人阅读
FailDrago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17页 第二篇第十一讲 容貌其他
原文: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2。口阔而方禄千钟,齿多而圆不家食...
-
第140页 容貌篇 分析
“容貌篇”是《冰鉴》的又一重要篇章。应该说,它不仅是相学的重要 内容,对于实践中的识...
-
第143页 第四篇 第十二讲 总论情态
-
第165页 第四篇 第十三讲 论恒态
原文: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
-
第四篇 第十三讲 论恒态
> 查看全部1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