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页 明星制度
- 章节名:明星制度
- 页码:第94页
葛丽泰·嘉宝
由瓦伦蒂诺带来的充满激情的地中海性感点燃了女性影迷的烈火,而嘉宝更为遥远一些的北欧诱惑则在银幕上微火轻烧,让她的观众产生一种多些出于理性、少些出于本能的反应。事实上,嘉宝之前的美国女演员中,还不曾有人拥有她银幕上的那种厌世的性感。在她之前,好莱坞曾创造过以色相勾引利用男子的荡妇。西达·巴拉曾在影片《从前有一个傻瓜》《埃及艳后》《莎乐美》中享有过作为红颜祸水引诱男人,让他们走向毁灭的短暂生涯。接下来,类似的角色被阿拉·纳济莫娃(Alla Nazimova)和波拉·内格里这样的欧洲女演员在20年代继续演绎(这类角色好像是专门留给欧洲女演员的)。但是嘉宝既缺少那种淫荡女人施之于男人并左右他们的力量,也没有红颜祸水的毁灭性。如果说嘉宝是红颜祸水的话,那么与其说她是爱上她的男人的祸水,还不如说她是自己的祸水。
嘉宝那种强烈的爱并不浪漫,但却满怀虔诚。她是银幕荡妇、红颜祸水和高等娼妓中的圣女贞德;她为爱而忍受苦难,可以为爱而死。像影片《爱》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嘉宝最典型的角色----一个婚姻不幸福的女人,不顾一切爱上另一个男人,并以死作为自己不忠的代价。这也是嘉宝在影片《妖妇》、《肉体与魔鬼、《风流女人》和许多其他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在影片《魔女玛塔》和《茶花女》中,嘉宝是年长一些、更有阅历的女人,诱惑并爱上了比自己年轻的男人,但双双悲剧性的死去,成为其自我毁灭的本性和过去行为的牺牲品。
默片时代晚期的明星达到了银幕偶像的地位,他们的影迷对他们远远地顶礼膜拜,可望而不可即。“我喜欢独自一人”---嘉宝的遁世生活让人们记住了这句话,也使她成了最著名的明星。这种情况甚至一直延续到她离开好莱坞,在纽约东郊隐姓埋名,在那里她继续扮演忧郁的瑞典人。尽管嘉宝在银幕内外的神秘感或许超过了其他明星,但她所代表的却是看电影的公众眼中明星所具有的的那种类似宗教中的女神。
但是,随着有声片的到来,证券市场暴跌和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由新政带来的美国个人主义观念的重新定义,密切关注实际的现实主义使默片电影明星那种冷漠的、贵族式的本性遭到越来越多的攻击和批评。尽管美国观众仍然为明星们所倾倒,但他们希望他们的明星更有人情味,更容易接近。默片明星为了延长他们的演艺生涯,被迫走下他们备受尊崇的神坛并变得生活化。嘉宝的银幕形象在30年代的转变为此提供了极佳的例证。
嘉宝的第一部有声片《安娜·克里斯蒂》是她走下神坛的第一步。这部影片通过赋予嘉宝人性的广告宣传活动,简单明了地宣布“嘉宝说话了!”在此后的10年里,当凯瑟琳·赫本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这样的顶级明星由于让影迷们觉得他们太世故、太自命清高,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被影院老板斥责为“票房毒药”时,嘉宝却从主演《茶花女》一类悲剧古装情节剧转而出演了她的第一部喜剧《异国鸳鸯》,以此短暂的重归流行。这部影片不仅是穿着现代服饰拍摄的,而且还让嘉宝扮演一个那个时代的时髦女郎,一个劲头十足的消费者(她爱上了一顶帽子)。这一次,美高梅为了让嘉宝更容易接近,继续在宣传上大做文章,宣布“嘉宝笑了”! 引自 明星制度
茉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94页 明星制度
-
第99页 明星制度
如果说完美是经典明星的标准特征的话,那么战后的明星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暴露自己的缺点,...
-
第107页 明星制度
20世纪在80年代早期,罗伯特·雷德福出演一部影片等于500万美元的票房价值;克林特·伊斯特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