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一章
Jovanallen (还是搞不懂岁岁年年为了什么)
读过 博士论文
- 章节名:第二部分 第一章
1 伊壁鸠鲁除了认为原子在虚空中存在直线式的下落以及原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外,还存在着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原子的脱离直线运动而偏斜的运动是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区别。 2 西塞罗认为偏斜运动是伊壁鸠鲁为了原子相撞以及世界产生的谎言,为了逃离必然性的规定的重量性的直线下落的臆造。皮埃尔·培尔也同样认为 3 西塞罗和培尔认为原子的偏斜有时是为了说明排斥,有时是为了说明自由。他们错误的理解了原子的偏斜的碰撞和自由的联系。卢克莱修正确的理解了原子的碰撞的决定论性质才是自由的相反面。 4 点会在线中被扬弃,下落的物体在直线中被扬弃,失去了其特有的质即失去独立性个别性。原子在不断运动中就会不存在且消失在直线中,即在直线下落中原子失去了坚实性。 5 虚空想象为空间的虚空,原子就是对抽象空间的直接否定,即是没有空间,但它就是空间中的点。否定空间的整个范围或者否认空间的外在性的原则就是没有空间的原子的坚实性就是强度,即是时间的原则。 6 如果不认同这一空间的非外在性的看法,那么作为线运动的原子,就是纯粹的物质性的存在。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是存在着两个矛盾环节,另一个是纯粹的形式的或者否定相对性,是纯粹的个体性。 7 伊壁鸠鲁要实现原子的纯粹的形式,就是否定每一个定在都不存在与其他的定在的规定性,或者存在纯粹的个别性,伊壁鸠鲁所说的存在是直接的存在,所以对立的规定就是直接现实性的规定。 8 与原子的相对立的存在即是绝对的个体性,就应该从原子普遍的纯粹的物质性出发,即是应该否定的定在是原子的直线运动。即是设定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运动,就是空间角度的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作为纯粹的独立的物体,应该脱离做为直线的被扬弃的运动,否定这一做为非独立性运动的直线运动。 9 伊壁鸠鲁就是在原子的直线的被否定的独立性中实现了纯粹的物质性的存在,也在物质的偏斜运动中抛弃了作为纯粹的物质性的原子,实现了原子的纯粹的形式,即是实现了直接对立的运动。 10 卢克莱修正确地断言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原子同规定的直线非自我规定的运动进行斗争。 11 西塞罗指责原子的两种运动的所属个体的不确定性,即两种形式运动必须属于不同的特定的个体。伊壁鸠鲁在西塞罗提出的矛盾中,早就意识到,所以认为偏斜是非感性的,只发生在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在极其微小的空间。 12 西塞罗用物理学的眼光责难伊壁鸠鲁的偏斜没有原因。但是在要求物理的原因的情况下,原子的偏斜会回到决定论中;原子的完成也出现在偏斜规定之后,只有将原子看作本原才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13 培尔依据奥古斯丁的原子的自有的精神原则责备伊壁鸠鲁用偏斜替代原子的灵魂,但是原子的自由的灵魂只是空话,原子的真正的灵魂在于抽象的个别性的概念。 14 原子的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不是特殊的物理学规定,而是贯穿于伊壁鸠鲁的整个哲学体系,这一规律取决于它被应用的范围。 15 抽象的个别性只在与它相独立的定在中(绝对的同一必然性)才被抽象出来,在此之中实现它的概念即是它的形式规定、纯粹的自为的存在、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一切相对性的扬弃。与抽象的个别性相对立的定在,就观念而言,即是普遍性。 16 伊壁鸠鲁的脱离直线的于自身的相对存在中,解放的抽象的个别性概念,即是独立性和脱离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都脱离了限制性的定在。 17 行为的目的就是脱离痛苦和困惑,获得心灵的宁静,此即快乐和善。在抽象的个别性以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及其总体性体现出来的就是被摆脱的定在,就是全部的定在,众神也就不再对这个世界关心。理论上的宁静是希腊众神性格上的主要因素,不是伊壁鸠鲁虚构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最好的东西不需要行动,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 18 原子的偏斜使原子脱离远离了和它相对立的定在,即为另一定在所规定。原子同他物关系的否定必须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是原子的关系体是它本身,但原子不可能是单一的自身,所以存在众多的原子,所以众多原子的排斥即是卢克莱修的“原子规律”得以实现。 19 因为原子的特殊性,所以运动的排斥必然存在,所以卢克莱修所说的原子的偏斜和碰撞所创造的世界得以实现。原子是唯一客体,在空间中的直线运动只与自己发生关系,所以只有偏离直线原子才发生碰撞而不是其他具体的物质。 20 作为直接存在的个别性,只有同他物的它本身发生关系,即是这个它本身是以直接存在实现的,个别性的概念才得以实现。人也只有在同他发生关系的他人时,他才不是自然物。要使他成为自己,就要在他自身打破与其相对的定在,即是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所以把自己看作是抽象个别的直接存在就是和自我意识相适应的。 21 排斥中,原子的抽象的形式和抽象的物质都实现了,因为我同自己发生关系就像和他物发生关系,我的这种关系就是物质的关系,这是极端的外在性或者物质性。所以在排斥中,直线下落的原子的物质性在偏斜的原子规定中实现和结合。 22 德谟克利特把伊壁鸠鲁看作是原子的概念的实现的东西看作是盲目必然性的行为。他将原子的排斥和碰撞产生的漩涡看成是必然性的实体,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方面的分裂变化而没注意到观念方面的同他物的关系,运动只是自我规定,他把虚空的空间理解为分裂的物体,而没有理解为原子概念。 23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虚空中运动的物体拥有着被推动的始动因,而且不是强制的运动,所以就会发生无限的递进。 24 伊壁鸠鲁通过原子偏斜改变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偏斜显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和内部矛盾,伊壁鸠鲁认识到了排斥的本质,而德谟克利特只把他认作是物质存在。 25 伊壁鸠鲁的排斥还被他应用具体形式,政治上的契约和社会领域的友谊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