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 《游戏机》《涓滴》《请赐予我们安宁》
- 章节名:《游戏机》《涓滴》《请赐予我们安宁》
- 页码:第86页
1. 《游戏机》 #P033-P044 , @廖细雄 这一篇更像是看一个电影的几个片段,语言,准确的说翻译的语言,个人感觉是缺乏“意境”感的,生硬,不够流畅。。。“他们像两条铁轨一样沿着对方并排躺下”,也许可以是“他们沿着对方身体躺下,像并排的铁轨。”甚至在P035有一句,“醒来时才发现夜里所有的东西都洒落一地。”大概属于编辑错误,猜想是“夜里醒来才发现所有的东西洒落一地。” 。。。。。。 很像中文作者的作品,也许是两个地区的某些东西有相似的地方。 。。。。。。他和她,叙述主体,或者有看不见的旁观者在叙述,总之,这种转换最后使本身要表达的情绪和形象破碎了,好像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又好像并没有真的明白…… 。。。。。。 总之,他们就像两条铁轨,也许永远无法相交。。但却并排着,成为一体。。。(而误解,理解的无法达成…即使放松了也难……)……失去的孩子,那些痛苦,深沉的,也许是因为时间够久了,似乎只留下被破坏的生活,痛苦反倒隐形了… 大概是因为不喜欢短句子的原因。所以,只能粗浅的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于年轻人,游戏,这些,也许是主题的一部分……但又不清晰……
2. 《游戏机》
# P32-44 @寓
这篇应该是对婚姻的描写,用孩子的线索来贯穿整个故事。 因为某种原因,任何关于孩子的话题都可能刺伤她,尽管她很有可能觉得有时候提到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而一起大笑,笑到最后只剩下令人窒息的安静。他已经完全不了解她了。 他想让她意识到,他一直在努力,意识到,她这边也需要努力一把。她已经努力了。她如今勉强只能让自己早上去为他倒杯咖啡。他们身上的印记提醒他们有多努力。努力地,让旁人都看得出是正常的情人,正常的夫妻。 他想成为给予她的那个人,什么都愿意给她,包括一个孩子。而她觉得,她的任何想要的,他会高兴地说“你的”,再变成“我们的”,然后有一天,变成“我的”。 包括自己夹娃娃机上得到的婴儿。 也许,婚姻就这么尝试努力地持续下去了。
3. 《游戏机》
#P31-P44 @卡蓝 是的,不知道怎么来形容这对情侣,他们是怎么在一起的,为何要这样痛苦地相处,大概生活中就有很多这种默默然地无言以对的时刻吧,想要又害怕,害怕又想要。一方面是脆弱的心灵,一方面是各自的欲求、冲突。 很喜欢这种拼贴画一样的叙述,零零碎碎的,阅读的过程就是组装的过程,至于能组装成个什么,那就是各个读者的事情了。既然这个故事交代得如此模糊,先试着来描述一下这个故事吧。只能说个大概,无法精确。当然也可能是解读者的能力所限。 可能是几年前,男人让女人去流产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男人的缘故,导致了女人意外流产。从此在两人心中就留下了伤疤。女人非常喜欢孩子,但是男人并不怎么想要孩子,所以故事中男人在极力讨好女人,带着女人来到沙滩、来到游戏厅疗慰伤口。很显然,最后伤口不仅没有愈合,更深刻地暴露出来了。 整篇都充斥着压抑的动作,小心翼翼地试探,也有绝望的熟视无睹。让人不禁想,既然爱得如此痛苦,为何不分开?就好像男人要去寻求女人的救赎一样,我不太能理解,可能是他们都太爱对方了吧?也可能是以前相爱的错觉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乃至以后。 太爱了,就要彼此磨合痛苦,一起走出阴霾。但确实太过于压抑了,而且很可能永远都陷入其中。怎么说呢,好像是一个男人做错了事情被女人牢牢攥住了,男人必须小心翼翼,尽量迎合,否则随时都有可能女人会爆发出来,然后是责怪,打骂,痛哭到无力。 说实话,我倒希望他们能这样,因为,有的事情是必须面对的,只有说破了,才能真正释怀的。但他们却一直是小心翼翼地,所以读者也会有很强的压抑感。 再来尝试理解一下文章的片段和隐喻。 一是他们夜里的表现,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痛苦才爆发出来,但是这部分作者没有描写。不过几个字的侧面描写就足以说明一切。P35“他们像两条铁轨一样沿着对方并排躺下,醒来时才发现夜里所有的东西都散落一地。……小小的圣坛。”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彼此不想交,但是第二天起后,所有的东西都散落了,像小小的圣坛。圣坛是做什么的?用来祭祀的,祭祀流产的孩子的。在夜的掩护下,男人和女人经历过暴风骤雨般的抗衡,可能是吵架,但更可能是无声的身体的对抗。
比如刻下印记那样的做爱,在P40有这样几句话“他背上的印记是昨晚留下的。……她时常用力撕扯他,一下一下地,掐进去,抠出来。……她身上也有很多印记。”这些印记在女人眼里,是他们努力的见证,努力造下一个吗?努力释放压抑,感受伤痛吧。但这种方式只是火山到期后的喷发,只要一直在积聚这种能量,就不会停止。 另一个隐喻值得玩味的是P41的“爆裂的蛋黄”,她已经几年没有吃过一颗鸡蛋了,为什么,因为鸡蛋意味着孕育鸡仔。煎鸡蛋的时候,会感觉到一只鸡仔身体的各个部件在油锅里煎熬,并发出嘶吼的声音。这些都是自己孩子流产的记忆符号,一碰就发而不可收拾了。 所以最后,她还是找了一个替代物,就是游戏机里的娃娃。这能解决男人和女人的矛盾吗?不能,伤害和伤痛还会继续。而这只是众多情侣之中的一个,“光鲜和耻辱”并存。总觉得小说最后用的耻辱这个词不太准确,不知道为什么。而且,个体为什么总是要引申到集体的诉求呢?叙述者的主观性太刻意了一点。
4. 《游戏机》 #P033-P044 , @公子扶苏
第一感觉小说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文中很多处都写到“不说了”“不知道说什么”“说了也白说” 是他和她都在暗自忖度对方在想什么,假如一方发起对话,对方会作何回答,这个回答代表着什么……
他和她因为失去孩子,在心里有了各自的心思,仿佛谁先向新生活迈出一步,都是对逝去的孩子的不忠,然后相互折磨……
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是专为向前看而存在的,文中一句话是“跟别人一起鼓捣,换换口味,总归容易些吧!”
在我,可能会选择分开或者离开,他们面对彼此的时候,能共有的情绪就是逝去孩子之后的悲伤,这让他们关系越来越紧张,跳脱出这个关系可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一味地求好,都会麻木。
人呢,总是要向前看的。或者是薄情冷漠一些,不要一直惩罚自己和他人。
5. 《游戏机》 #P32~P44 @蓝莓 整个故事像极了现代都市爱情剧,至少不是那么狗血。名字取得很好,游戏机,也许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游戏,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操控着自己,或者被他人操控。 痛苦的是我们面对这种操控,有些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女孩和男孩是一对小情侣,某一天女孩发现自己怀孕了,某一天男孩让女孩打掉了孩子,某一天他们就彼此不再熟悉了。看完之后我很想谴责男孩,没有责任感和尊重女孩,更不懂的怎么去爱一个人,后面所做的一切都像是个小丑,虚伪懦弱。是的,女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尽管她极力想去保护,可是无法逃脱被操控,被游戏。 女孩很敏感,男孩也很敏感,女孩敏感失去,男孩敏感未来。 他们努力尝试忘掉过去的苦痛,可是没有东西能够让他们忘却,他们的生活像到处散落的衣服一样,很乱很乱。 是的,没有了希望接下来该往哪走,但注定是要分离,只不过在分离之前,做一点让自己良心会好受一点点的事。突然间有点不喜欢这样的剧情,反感。 现代都市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我都不知道还留念什么,明明相爱,却互相伤害,弥补着毫无意义的东西,却还表现出一副大男子气概,难道没有一点点离开的勇气么,文章还写还这么有文艺范。我觉得要是我写,我非得把那男孩写出千古罪人,以为生活真的就是游戏,责任呢?义务呢?担当呢?还口口声声说爱,丢人。到最后,一无所有。
6. 《游戏机》
#p32-44 @阿唐
读起来总是想到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同样的故事主线,怀孕与堕胎,同样的幽怨的姑娘和不想负责的小伙。写法也有关系,《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代表作,故事中两个人对话简洁且不明所以,而对话底下却暗流涌动,有些很复杂的背景世界。虽然故事中的男女话也不多,但是叙述者话很多,比如反复的说“什么也不说”“不说”,而且用了大篇幅的意识流来表达双方心理,可以说,这篇小说是《白象似的群山》的解读。
解读之后,为了让“冰山理论”再发挥作用,作者采用非线性叙事,将事件打碎,让因果导致,以心理感受的强烈程度来取代时间。这便增加了小说的诠释空间。之所以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会看到同一个故事梗概,但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就是因为,小说真的仅仅交代了若干个梗概,同时屏蔽了作者的意图。道德解读会在这类故事里无尽循环。
这篇小说里仍旧提到了交流的困境。堕胎事件发生之后,双方多次试图挽回彼此的感情。这是这篇小说的开端。之所以每次尝试不成功,是因为太刻意于让双方看起来像一对,“恰如其分的情侣”,“就好像他们依然很幸福”,而实际上却不敢面对彼此的芥蒂,“而海滩上也从未发生过什么”,双方都没回避着。
游戏厅和手术室是交叠的。在海滩上,他们决定堕胎,于是,所有意义都崩塌了,下起雨了,两个人来到了游戏厅。在游戏厅里,婴儿失去了,而她获得了一个娃娃。游戏厅是一个矛盾的场所。
开篇第一句话,“你要这个还是那个?”对比莎士比亚经典的问题,姜文在《一步之遥》里翻译得好,“你要这么的,还是那么的?”
7. 《游戏机》P31-44 @新凉
《游戏机》其实不是一篇很深奥的小说,不过我读的倒是有点费劲,这篇小说选择承载它实质内容的形式不是我所熟悉的,我几乎不玩游戏,除了手机刚出来时候的俄罗斯方块和纸牌升级,后来所有的什么王者荣耀,吃鸡等等都与我无缘,我更是从不进游戏厅,那种嘈杂、喧嚣和极致的淤积、宣泄、兴奋都与我无缘。所以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选择以游戏机这样一个载体来承载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来体现他们在这份情感中的失望、修补、挣扎、无力、乃至破碎、绝望、不原谅,确实让我远离了我阅读的舒适区。只是不管载体如何陌生,故事的内涵却是我熟知的,很像装了新瓶的老酒,老则老矣,却还是历久弥新,很是永恒的主题。 很明显,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出现了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应该是一个没能出生的孩子,至于这个孩子是怎么样没有的,却有些语焉不详了。女主人公深陷其中,深感绝望,她可能想原谅,但是她无法原谅,她提不起兴致,对一切似乎都无所谓,无所求,不想要。她像溺水的人一样,觉得一切都是压抑,都是一种剧烈的压力,一切都能让她疲惫不堪,她很想挣脱,很想逃离,很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试试看能不能喘一口气,能不能吸引新鲜空气,能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可是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用的,美丽的海滩是废墟,剩下的只是潮湿不已的悲伤;游戏厅的嘈杂喧嚣,所有的色彩、光线、闪烁的光芒,这些用之不竭的光鲜不但没有宣泄掉情绪,更增添了压力和疲惫;疯狂的竭尽全力的性爱之后只剩下虚无和空荡,纵使再努力、有再多印记也无济于事。相较于女主人公的逃避和沉溺,男主人公似乎一直在努力,在努力修补,在努力唤起美好的过往,在努力营造希望的未来,在竭尽全力给予他所能给予的一切,所以有了这场旅行,酒店,海滩,游戏厅。但是很快他便失去了耐心,很快他便觉得累了,很快他便觉得只有他一个人努力是不够的,很快他便想放弃了,他需要回应,需要女主人公的努力以便一起向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女主人公其实很想回应他的努力,但是她没有力气了,她说不出来那个“不”字,那个放在“放弃”前面的“不”字。文中没有明确他们情感的结局,只是我想我们都明了了,一段感情走到如此地步,女的沉溺在悲伤中难以自拔,男的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诚意,估计再继续向前还是很难以为继的。 男女的情感,从来都是一言难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爱相恨,付出接纳,失望希望,纠葛释然,甜蜜悲伤,很难讲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不愿意去评判,更不愿意用道德来绑架对于爱情的放弃和坚守,放弃有放弃的缘由,坚守有坚守的执着,没有孰高孰低。不爱了,或者爱的不够深沉,自然就是到了尽头,反之,如果真的是爱的深沉,沉溺之后终会把那口水压出来恢复生机,也不劳旁人费心。而我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是,爱情还真是一个经不起劳损的易耗品,任何试探、误会、猜疑、权衡,还有生活无处不在的意外、琐碎、挣扎、无力等等都有可能折损你的爱情,所以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且行且珍惜吧。
1. 《涓滴》
#p46-63 @阿唐
在小说里,涓滴是真实世界,整全是互联网世界。两个世界是脱节的,也是相互牵连的。人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影响人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人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
对布雷特和奥斯多这类互联网巨头和被互联网覆盖的人群而言,互联网世界才更重要。而真实世界,如最后那个餐桌,大家只是暂时在这里。
互联网世界里有道德评判,但极其浅薄粗浅,最终仍以现实世界盈利为是非评判标准。
吉尔并不适应纽约这个城市,她更向往明尼阿波利斯。那里有她所追逐的东西。但是,更深一层的渴望,她是需要留在纽约的,只不过她没有一个更合适的理由。因为,纽约为互联网构建,现实世界的战争仅仅为互联网商业巨头的商业竞争。
在宴会上,吉尔感到一种疏离。这种疏离感是生活在都市的人常有的感觉,当人有这种感觉,就像拒斥都市。在这种时候,两个男人扔掉互联网工具,直面彼此的挑衅,用最原始的方式捍卫自己的荣誉,这就打破了建立在互联网世界与生真实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在世界的运行中是一次事件,是一次故障,但这次故障让人返璞到真实世界的体验,并加强了原本被淡漠了的人际交流,所以,这个信号,让纽约和吉尔的生活融合一起。
2. 《涓滴》Trickle Down #P046-P063 , @廖细雄 作者:Ned Beauman 采访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547507.html
一部小说,更像一个剧本,场景感很强,想看了一场电影。其实理解整个故事,与文章的题目和第二页的两个概念的实践有关。通篇都是无处不在的理性,似乎故事背景也有这些概念有关(互联网/移动网络下的,金融、资本、消费、战乱、索马里、尼泊尔的夏尔巴人、雇佣军、性侵、妓女,城市之间巨大的差距。。。。。。) 1、“涓滴”Trickle Down,下层受惠论,滴漏理论(富人愈富应能惠及穷人) used to refer to asituationin which something thatstartsin thehighpartsof systemspreadsto thewholeof thesystem:(自上而下) Relating to theideathatpoorpeopleexperiencepositiveeffectswhenrichpeoplegetricherandspendmoremoney:(富人更富和消费更多时对穷人有益) 2、自由市场(具有偏差性) 3、占领运动 最早发起这个运动(华尔街占领)的杂志广告克星(反消费主义者,背景:在2000年代后期环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大公司濒临破产,导致美国等许多国家经济萎靡不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说,“在运动成气候之前,提出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的目标就是占领本身——占领意味着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产生特定目标,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体不停地问什么是目标,他们错了。”意思是,抗议青年们意欲透过“占领”本身形成一场对体制反思的运动,并且在占领过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讨论问题、目标与策略。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民主实践。抗议者们表示,没有人可以代表他们,不管是“三个代表”或“三百个代表”,因为由每个受害者自己来发言是最合适的了,这是为了不重演错误:让少数人主宰一切,多数人被迫沉默。 运动的诉求从政治层面来对付肆虐全球的、尤其出自金融业的资本投机,以及经济政策上新自由主义带来的严重贫富差距。 。。。。。。 这是一个男性作者写的,其中有男性写的女性…也有男性本身…… 不管是《游戏机》(女性写的女性)还是《涓滴》,,里面关于男人和女人在经济上的地位,观念,一个男人可以给予女人…… 另外,一个小纠结:关于信号这个词,不知道原文是否是“signal”,可以是信号,预示,预兆,迹象,暗示,征兆,总之,觉得应该有一个更准确的常用的中文的词,但怎么也想不起来。 P059“难以置信。你那么有钱,怎么就没有点该死的羞耻心。”他指奥斯多给她看。如果是和吉尔讲,应该是“他(奥斯多)那么有钱…”吗? 。。。 P063对布雷特对吉尔身份的解释似乎意味着在他们用手机通讯的时候涉及的话题,但是,并不是很清晰。。。。“你那恶心的有钱人的思想”具体没有明示。。。 。。。。。。 背景元素太多了,但是,又多交待得太简单了,简单到如果你不留心可以忽视的程度。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因为认识了解而产生的爱情,吉尔最终应该对布雷特产生了爱情。在纽约这样的城市,因为还有希望(真实的人性的存在),还有爱和信仰,所以才伟大……【金钱,权力,男性……吉尔最开始对布雷特(对“有身份”有钱男人)固有的成见…但最后这些成见消解了……】
3. 《涓滴》P47-63 @寓 说实话,看完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吉尔需要一个信号,不是出于迷信,而是为了给自己,也给别人一个说法—那就是她离开纽约的一个原因,或者留下的原因。这个信号应该简洁、适度。不能像沙拉器那么点儿大,也不能像惰性、疲累或绝望那样厚重、拖延、扩散。 她一直矛盾着,想象着用沙拉器来做决断。一直留在纽约,即使温饱都是问题的时候,即使离开纽约去明尼阿波利斯可以拥有一间完全属于她自己的暗室,她始终没有离开。 最后,奥斯多与布雷特在地上扭打,她得到了她的信号,坚定留在纽约的信号。 这些让我想起那些北漂的人们,所谓的蚁族,一个人待在几平米大小的房间,包括了厨房与厕所。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就剩下一人通过的过道和一张小桌子。躺在床上,过道里来回的走路声,半夜不知道谁的吵架声,或是噼里啪啦的锅碗瓢盆声…… 早上,沿着狭窄的道路如蚂蚁般匆匆走出,傍晚,又沿着同样的路徐徐回去。 日子渐渐过去,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了,也是找到各自去留的信号了吧,而这些蚁穴仍然热闹非凡。后来,这些房子都被拆了,大家又寻找新的蚁穴。 不知道这些年走了的,留下的,是否都各自找到自己的心安处。
4. 《涓滴》 P046~P063 @蓝莓 这是我读的这几篇中最烧脑的,好多绕口的人名,看完一遍基本是不知道联系不起来整个过程的。而且作者想要表达的我只能是浅浅的说一下自己的拙见了。 文章线索一直和沙拉器有关,关于女主纠结买不买那个价格昂贵的沙拉器,女主隐约中觉得买不买沙拉器的决定会影响到她以后的整个人生,而且还是用他(男友)的钱。然后场景又切换到索马里绑架案,组建“皮纳图良心”的慈善基金,组建一支反恐部队,去索马里进行营救。最后又因为强奸案两个(负责人)打了起来,然后女主就做了一个决定,是啥决定没说,我猜估计是要买那个沙拉器了。 我以为吧,这个女生后来的经济来源就靠她“偷”来的账号和密码,心中一直想要逃离这种“援交”生活吧,但是决定一直迟迟没有下,知道她了解资本家的形成靠炒作,压榨,等各种手段去欺骗无知的社会底层民众,直到后来看见他们在打架。她就决定她要留在纽约,我不知道她选择的是什么,我觉得她最后应该是妥协了,失去了对生活的抗争,并不想去反抗,而且觉得那种“援交”生活很适合她。这里表现的可能是一个畸形的社会,很多人都被操控着,无法摆脱,一步一步掉入深渊,像涓流一样,慢慢将一个人腐蚀,吞并,最后留得一副皮囊在这城市中过活。
5. 《涓滴》#P46-63@新凉 《涓滴》这篇小说的信息量非常大,它把男女主人公置于一个非常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华尔街占领运动、索马里绑架案、各种拯救行动、万能的金融时代的破灭、技术时代的光怪陆离,资本、财富、野心、掌控、争夺、依附等等,都浓缩在一个女人的选择中。 女主人公吉尔面临着选择,到底是订那个160美元的沙拉器还是不订,到底是继续留在纽约还是前往明尼阿波里斯市,到底是要现在这份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回到之前惨淡的捉襟见肘的生活,到底是继续依附在男朋友身边,还是去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和价值。她摇摆不定,她挣扎犹豫,她其实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身边的人本质是有清晰的判断和了解的,她其实也是不认同那样一种膨胀和野心的,她其实看得见那表象和外在之下所透露的虚假、虚伪和贪婪,她其实内心深处是有骄傲、有愤怒的,想要逃离的,但是她权衡来权衡去,她挣扎来挣扎去,她煎熬来煎熬去,她对于回归贫困的恐惧和绝望,她对于衣食无忧的习惯和向往,她对于财富和野心的诱惑和想象,她反复思量,利弊分析,她终于说服了自己,她告诉自己,“她现在明白,纽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考虑离开它可真是疯了,如今她会待在这里度过她的余生。”她终于做出了决定,她选择留在了纽约,她选择继续依附在男人身边,她选择了在资本、野心和膨胀里浮沉。 我其实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太明白它的题目为什么叫“涓滴”,我后来特意去百度了下,大概的意思是富人消费投资,刺激经济发展,最终惠及穷人,如水之向下“涓滴”。可是把钱都给了上层富人,它真的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穷人手里吗?美国社会,还有我们自己的现实社会,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了吗?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中产者日益破产,社会底层越来越缺乏上升的通道。至此,我终于明白了“涓滴”二字用于此,不过是一种讽刺而已。我其实不想批判这个女生的选择,她只是选择了一个更现实的利益,目的只是让自己活得更舒适而已,但是如何有一个更公正更健全的社会,人人可以有梦想,人人可以有梦想实现的通道,人人可以看得见自己的前景,人人可以自由的呼吸。也许,这一切也只是另一场无法“涓滴”的白日梦吧……
1. 《请赐予我们安宁》P66-86 @卡蓝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老年爱情故事。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老头和内心欲望交流、斗争的过程。他像奴隶一样从爱情,或者说做爱的欲望中逃离出来了。 但这是基于女方的“拒绝”为前提的。所以是个阴沉沉的湿哒哒的故事,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从爱的过程和结局来看,的确是个成年人的爱情故事,因为成年人经历得太多所以会爱得这样小心翼翼、试探。是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及由心情所及所影响的环境描写。青年人当然也可能这样,但是他们往往会更加冲动一点,毕竟爱情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全部。而成年人的爱情,更关注双方的感受,关注内心本身,然后适可而止。 发乎情,止乎礼,可能用在如此有教养的老年人爱情上,是恰当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做不了恋人,就做朋友吧。 其实,人的内心欲望往往是在朦胧的交往中起起伏伏的,在爱情中人会变得好像神经衰弱一样,也许用“疑神疑鬼”来形容是比较行得通的。这篇故事中,老头把手搭在女方的臀部,半小时,然后就开始了内心的煎熬。所以他要再次找机会来验证究竟女方是知道他把手搭在了她的臀部,还是不知道;是对此默认了,还是拒绝;是爱他还是不爱。 不过看到最后,我反而不认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而只是一段旅程的陪伴,是这个老头寻求内心安宁的一次考验。有些人很可能会认为,一旦男女双方做了爱就是彼此相爱了,但实际的情况却可能是那只是一种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的一次“出轨”而已。也许,就算他俩做了,但回到工作中和常态的生活中的时候,还是会继续投入各自的世界的。 在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更新了一下我的固有观念,原来处于恋爱中的老年人也是如此幼稚啊。我说幼稚指的是心理和动作上的试探和情绪上的直白表露。以前,我一直以为老年人会看透爱情,他们说起话来也是倾向于唠唠叨叨的,但这篇的老年人叙述口吻就像一只傲娇的青春期小怪兽,与世格格不入的那种感觉。然后语言过于简洁了,用“大道至简”的理念修饰得过多,缺乏生活性。就好像开头的叙述就是为了简要地交代一下,然后要直奔主题,直奔高潮一样。 总的来说,是缺乏从容感。 当然,可能是我不太了解老年人的心态,也可能是作者把老年人的特点忽略掉了。还有可能是文中老头的修为太高了,喜欢思辩、喜欢简洁。 最让我感觉突兀的是的这句话,P75老头在内心煎熬自己把手搭在对方屁股上的时候,这样想:在某种意义上,手搭在你身上,本身就是目的。爱情变成了内心本身的玩味,是一种对爱的反思,还是一种匆匆而过的只在乎自己的假爱情,目的只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 所以,最后不禁想问,作者是在表达什么?一种记录吗?哦,原来有些老年人的爱情是这样的。
2. 《请赐予我们安宁》#p66-86 @阿唐
引文有问题。《理想国》中这段话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答,而非索福克勒斯。前者是一位巨贾,后者是诗人,是《俄狄浦斯王》的作者。不知道是翻译有误,还是引文本身有误,还是作者故意为之。
说这篇小说。叙述者是哲学教授,女主角是柏拉图研究者,题记的引文就是柏拉图中对老年的性的讨论,文中有提到柏拉图的《会饮篇》(专门探讨爱欲),故事发生在希腊,人物在追寻古希腊的遗迹。
作者通过这些符号表明自己的意旨是在探讨爱欲。并不是探讨爱情和欲望,而就是探讨爱欲的问题。我欲望,故我存在。这篇小说的叙述是我的视角,对方是你,还有他。叙述者通过欲望你而感知道我的存在,而你的反馈让我不得不想起他,因为觉得痛苦,从而更加渴望爱情。
爱情是疯狂的,因而哲学教授的理性思考能力变得不堪一击。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逻辑词汇,但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小说题目,请赐予我们安宁,有宗教气息,而小说后半段基本上就已经抛出了宗教符号,修道院,拜占庭,圣经等等。为什么不说赐予我,而说赐予我们?因为只有你被我容纳成我们之后,才有安宁可言,不存在只有我的安宁。
最后,两人放弃了去约翰的山洞,而选择喝杯咖啡,回到公寓,似乎就回到了生活的安宁中,就像《理想国》山洞里的人终于回到了地面以上。
3. 《请赐予我们安宁》 P066~P086 @蓝莓 首先这个题目请赐予我们宁静,可以说算是一种心灵上的气祈求吧!在看完整个文章之后我才知道这里的我们和宁静是不一样的。对男主来说,他所需要的宁静是希望自己能够克制住荷尔蒙分泌的欲望。对女主来说她所需要的宁静是平静的生活,不再因为丈夫的离去而痛苦的生活。 整片文章因为房间不够,男主和女主睡在一张床上,而导致的在以后的旅游过程中,全程开小差,被欲望吞噬,一心想着能和女主发生点什么。 但是女主并没有在意男主的心理变化,或者是掩盖了自己的在意。最后男主应该是因为女主在修道院的独自散心而明白了什么,然后就死了心,内心无比凄凉。 哎,怎么说呢,我觉得又是一部狗血剧情,爱情确实不应该因为年龄的限制,而失去爱的权利。 但是这种出自于生理本能的欲望,一直在折磨着男主,我相信有很多男同志都能够理解这种触手可及,却无法得到的难受心理。 对于女主,一点都没有感受到男主的想法么?还是不想和男主有感情,或者是没有准备好一段新的生活。 这里面男主激烈的心理碰撞,和女主的风平浪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就在想,是不是男主和女主永远都没有可能呢?而且老年的爱情会不会因为没有精力或者看透了世事的沧桑而不再敢去爱呢?他们是被忽略的一部分,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难到非得带着痛苦想念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应该妥协?是不是去渴望安宁的生活?我不知道,如果是我,也许我会永远无法走出。
单读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页 《破碎的孩子》---蛋?
@新凉 这是一篇篇幅极短的文章,读完之后,我很茫然。“你生下来手中握着一颗蛋。”多么奇怪...
-
第30页 《破碎的孩子》之《孩子们的孩子》
1. 《破碎的孩子》之《孩子们的孩子》 #P023-P030 , @廖细雄 这是一则寓言,一个天枰或者跷...
-
第86页 《游戏机》《涓滴》《请赐予我们安宁》
-
第88页 杀猪日
1.《杀猪日》#p88-110 @阿唐 这篇文章里讲的仍是都市里缺失的,与习俗有关、与信仰有关、与家...
-
第114页 诗歌《玉环》
一、《玉环》P114~P131 @蓝莓 《玉环》中《母亲的首饰盒》是一个很古老的盒子,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