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
- 章节名: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农名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必要条件。人身依附关系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更迭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田余庆老师的文章着重阐述了这段时间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虽然秦汉魏晋人身依附关系是不断加强的,但是即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关系也没有达到像欧洲中世纪领主-农奴典型形态那样的紧密程度。这与专制国家的存在和一定水平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密切相关。这两种因素构成了限制依附关系的机制。
有土斯有民和有民斯有土
战国至西汉初期,人身依附情况开始发展。
- 早期的人身依附关系与君爵直接有关;
- 依附者是从无爵或低爵的自耕农转化而来;
- 豪民是生产领域中的地主,凭借政权出现,乡官大抵都是豪民。这也是魏晋世家大足的滥觞。
早期秦朝户籍制度只是为了『告奸』,后来演化为政府控制人丁的最基本的措施,以便傅籍(征发徭役)。古老的封君制度以封土为前提,有分土,无分民。统治阶级在领有土地的基础上统治在土地上耕作的农名。秦汉以降,『有土斯有民个』的观念逐渐与『有民斯有土』的现象同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发展。
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发展
随着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人身依附提供了现实条件。汉武帝以后至东汉之末,是人身依附关系显著发展阶段。在汉武帝时,由于战事不断,课税严重,出现了很严重的流民问题。流民居无定所,如果不依附豪族,则只能沦为奴婢,才能生存。这也为人身依附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武帝以来,官府以公田出假。这部分公田的分配不是由国家实施,很可能『利归权家』。按照现在的说法,存在着『由于腐败引起的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这些政策也实际上促进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西汉时的主要形式是『豪杰役使』(关于豪杰,可参看《史记·游侠列传》)。汉武帝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豪杰(豪民)成长为新的一代地主。他们以土地假民更重,使之成为自己的依附农名。以暴力强制农名,因此有『劫假』之称。汉朝采取了许多行政手段,主要是用酷吏,设刺史,徙豪强大族。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是以实陵邑的名义迁徙豪强,称为徙陵。在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代,尚可以迁徙豪民。到汉元帝时,国家威力已不足以迁徙豪杰并兼之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也就显著的加快了。东汉建武年间发生的度田事件,是国家干预依附关系的大事。东汉田庄发达,是度田事件以后国家与豪强妥协的标志。经过与各地兴起的豪强武装的斗争,在分化暴乱着,徙其魁帅,赋田授廪,力求安抚。与西汉初年六国贵族以及豪强顺从的接受大规模迁徙的处置相比,豪强势力的发展,明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国家与豪强的较量和妥协,重新出现了相对的平衡,案比户口作为一项统一的制度,形式上沿袭了下来。所谓案比户口,即每年聚民点验户口数量。对一般民户可行,但是对于豪强地主,实际上难以实施。因为接受案比,意味着接受按人丁承担官府徭役的义务,而避徭赋正式农名寻求庇护,豪强遂将其兼并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所以豪强地主任然保持自己的依附农名,保持着自己的私家武装,当时分别称为佃客和部曲。每一户沦为佃客的农名,就有义务随主人奔逐东西,完全的沦为『有民斯有土』。这段时间里,依附的农名还是以宗族势力为主,田庄中也有非本族的佃客,部曲,当时称为宾客,多是流亡农名被招纳者,其数量比宗族要少。而随着豪族的在经济地位上不断攀升,他们在政治上的逐渐展现出更大的能量。东汉光武帝刘秀借助豪强力量才得以称帝,而在三国时期,曹魏,孙吴君主更是出身大族。而处理与世家大族的关系,也成为三国时期政治家的关键点。曹魏实行屯田制,屯田客是典型的国家佃客;而士家制里,士家即兵家,身份同于屯田客,是国家的部曲。屯田制和士家制,就是国家利用豪强的方式剥削佃客,用私人部曲的方式组织国家军队的制度。这显示了民间的依附关系已经影响并被大规模的移植到了官府,以后官府要阻滞这种关系就更为困难了。在南北朝时期,佃农依附于世家大族的情况更加严重,而其存在也得到了国家法律一定意义上的承认。虽然专制国家也出台一系列即使承认也是限制其发展的政策,比如给客制度可以看做晋元帝抑制士族的一种手段。然而实际上没有产生抑制士族的实际效果,此后东晋屡次实行土断,作用也颇为有限。南朝时制度更为混乱,大族地主的佃客、部曲没有定限。
封建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保障和抑制
封建国家中,掌握各级统治权力的官员,一般说来都是拥有依附农名的地主。甚至管理户籍以防丁口流入私门的乡里之长,也多以豪强地主充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维持着一种秩序,便于地主阶级沿着权力阶梯上升,进入统治群体,并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照理说,封建政权应该保障地主扩充佃客、部曲,但是实际上它却对此加以抑制。秦汉以来在中国出现的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只有获得全国范围的租赋徭役,才能维持足以统治全国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各种活动。这一矛盾的前提即使我们需要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王朝,来保护地主阶级整体的长远利益。尽管在这种政治条件下,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免会受到一些约束。封建政权需要控制人丁,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编户齐民中不断的分割人丁。整个魏晋南北朝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发展。如果人口分割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矛盾的发展还不至于骤然破坏相对平衡的局面,不至于引起政治动乱。否则平衡破坏,矛盾激化,封建政权就会由于地主阶级内部的利益之争而呈现险象,加剧经常存在的阶级矛盾。整个魏晋南北朝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前进和发展。
后记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00多年的政治实践后,直到隋唐,由于科举制度,中国的统治阶级性质由豪门大族逐渐转变为士大夫阶层,『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族逐渐衰落,再也无法作为一支政治力量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另一方面封建政权终于普遍承认依附关系发展的现状,在这样的前提下另求所以图治之道。经历隋唐走向明清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走到了高峰,也走向了他的末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