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诀窍,与养花养鸟的体验。
- 章节名:用纸诀窍,与养花养鸟的体验。
着色时颜色调得浓稠一些,自然就易于晕染。但它的缺点是太燥。很难作到淹润(工笔着色)。
北京以前发现了好多旧纸,如印武英履版书的“开化纸”,考场写榜用的金线榜纸和丈二匹纸等,并且还有明朝的镜面笺,清初的罗纹纸。
这些纸,经过相当长的年代,都是细润绵密最易于绘画,并且渲染多次,决不起毛起皱,仍保持平滑光润。我喜欢用开化纸和金线榜纸,初期学画,即用这两种纸和新的薄棉连纸。现在这种旧纸已很少能买到了。
乙熟纸由于研习古代绢画的用笔、运墨和着色,觉得使用生纸画出来是一种“味道”,使用熟纸连勾带染、着墨兼水又是一种“味道”,因此又改用熟纸学习工笔画。市上所卖的熟纸如矾棉连、矾夹连、冰雪宣、云母笺、蝉翼笺、书画笺等等,大概都是胶矾太重,甚至一折就碎,一碰就破,不能应用。
---
我是在研究旧的文艺家庭成长起来的。清末我在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毕业后,我特别喜爱古典文学。唐代韩愈告入作文方法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惟陈言之务去。”他这话意味着从学习遗产,到思想内容,到务去陈言,别创新意。我在文艺上很受这几句话的启发,直到1935年学习工笔花鸟画以后,一直遵循着这方法进修。虽然我对于“圣人之志”还有些模糊不清,但对于学习遗产一“三代两汉”用取法乎上的方法学习唐宋绘画,我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作了很大的努力的。目的是要从遗产中与我当前所看到的花和鸟结合,向着“惟陈言之务去”这方面去构思、去追求我个人的风格。同时,我还研究了宋元明清的丝绣画和灿烂夺目的民间画家的花鸟画。在解放以前,我不懂得为谁作画,解放后,我才懂得为谁服务的题,这就加强了我努力作画的信心与决心。
我只得自己加工,把生纸弄熟。我的方法是:
四尺棉连纸十二至十五张;黄明胶一钱,温水泡经三日,水不要多;白芨(国药店卖)片五分,温水水泡三日,水不要多;四、明矾五分,温水泡三日,每日振荡一两次,以融解为度。
--
我是在研究旧的文艺家庭成长起来的。清末我在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毕业后,我特别喜爱古典文学。唐代韩愈告入作文方法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惟陈言之务去。”他这话意味着从学习遗产,到思想内容,到务去陈言,别创新意。我在文艺上很受这几句话的启发,直到1935年学习工笔花鸟画以后,一直遵循着这方法进修。虽然我对于“圣人之志”还有些模糊不清,但对于学习遗产一“三代两汉”用取法乎上的方法学习唐宋绘画,我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作了很大的努力的。目的是要从遗产中与我当前所看到的花和鸟结合,向着“惟陈言之务去”这方面去构思、去追求我个人的风格。同时,我还研究了宋元明清的丝绣画和灿烂夺目的民间画家的花鸟画。在解放以前,我不懂得为谁作画,解放后,我才懂得为谁服务的题,这就加强了我努力作画的信心与决心。
中期写生我已经把素描与写生结合在一起,一面用铅笔写生,加强线和质感的作用,一面用毛笔按物象真实的线加以勾勒,而凹凸明暗惟用线描来表达。同时还加以默记,预备回家默写。
这样,在一个花瓣,不但用勾线可以描出它的轮廓,还可以用线的硬软、波磔、粗细、顿挫等手法表达出它的动静、厚薄、凹凸等具体形象。
把观察、比较和分析所得的结果,在现场就得到了比较真实的记录。对于禽鸟动态的捕捉却仍有一些困难,尽管我已不另生搬硬套图谱了。
我养鸟是从它的名称、形象和饲料来作决定的。
如黄鹂,它的名称见于《诗经》,它的形象是穿着件镶着黑花的大黄袍。对“入画”来说,它是毫无疑问可以入画的。但是它的饲料困难—肉类与昆虫,特别是冬天,它还需用土把它自己藏起来蛰伏。关于黄鹂我只好不去养育。在这一时期,我已养了二十几种鸟。
同时我又熟读了一些关于鸟类学的书籍,特别是鸟类的解剖。我一面观察它们的动态,主要是鸟类动作的预见,一面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我一面从动作缓慢而且是静止的去捕捉形态,逐渐的懂得它们的牌子和中指(爪的中指)有密切的关系,关系着它如何的动。
关于它们不同的飞翔方法—一包括上升、回翔与下降,还没有能够如实的去捕捉在画面上。
关于鸣、食和宿的形象,虽然能够随心所欲的去捕捉来塑造,但是到了画面上,它并不能像写意画那样一下子就形神兼到,因为工笔画的刻划,务求工细,它是通过线描、晕墨、着色,以及分羽、丝(动词)毛的。这样,在没有实践的经验,就很难把鸟的精神表现出来,更不用说什么见笔力的地方,这就是我遇到困难的一个。
////
这个动态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差不多是抓住了对象干万分之一秒的动态,通过丰富的想像,千锤百炼的把它集中的提炼出来。同时他们还从自已各个不同的角度,从使用笔墨、使用色彩等等的手法创造成为自己的风格,使它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宋人)这造诣是与养花木、养禽鸟草虫和在田野林木观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花鸟画是情节性有诗意的动的绘画。文人水墨画如画竹画兰画禽鸟等等,也讲究风晴雨露,也讲究飞鸣食宿,他们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在六法中首先要求作家要作到“气韵生动”的这一优良传统。
....
但我搞这写生的花鸟画,在旧社会里,对于困难是羞于请教旁人的,有时请教,也得不到很好的帮助。我的克服的方法是多看、多读和多作。对于遗产要多看,对于生物也要多看,对于文献上的理论要多读,对于禽鸟的记录也要多读,对于写生要多画,由多画而更加熟习了它们的各个不同的动作,因而也批判的接受了古代的近代的画禽鸟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画出斑鸠飞翔与啄木鸟飞翔的不同,鸽子回旋与喜鹊回旋的不同,日积月累,逐渐克服了塑造形象上的一些困难,逐步觉得不让工致把我束缚住,已逐渐的走上了形和神的结合,但还没有达到形和神都到了妙处。
在这时的后半期,即抗战胜利后的北京,我的生活更加恶劣,但我求学的热情反而增加。
我首先就把我描写的范围缩小,只画北京的花鸟,在花鸟当中我又选择自己喜欢的鸟的种类进行写生。
--
以北京的气候,春天似乎是较短,花木好像到了“清明”的节气还不算过了冬季,但是不久就燥热起来。有的花如桃、杏、海棠等等,花苞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发育,一遇燥热,就红杏在林、碧桃满树了,使得花朵不够大,形象不够美丽。北京春天多风沙,有时风大起来刮得满天黄土,特别是开牡丹的季节(“五一”节前后)。端午节后,千旱少雨,也影响花的生长。
但对于绘画来说春天要抓得紧,几乎每一个小时都要注意花木的发荣滋长。干旱的季节只有一早一晚便于描绘,中午燥热,花的精神面貌不够生动。
秋季气候好像又加长,有时延展到了冬季。
冬季花都入房,只有盆栽可以一直拖长到“清明”气节的前后。
因此我在春天,只要不刮风,每天清晨即出去写生。在夏天我也只早晨去,秋天早晚都去,冬天有时去看看盆栽,盆栽只可以研究它们的细节部分。
北京的花木差不多都由养花的农民生产,或各养花的专门技师。他们喜欢茂盛整齐,喜欢使得花朵向人... ....
但就花木的个性与特征来说,这样作会使花木束缚得不能充分发育,因而形象一般化,像摆成公式。例如梅花的盆栽,不是盘成团扇形,就是这里折一下,那里弯一枝。
菊花更是一根苇竿绑東成了直梗,预防花头下垂,还按上一根铁丝圈,把自然的形象矫正得一花独放,很不自然。关于梅花,我到过邓尉(山,应该就是香雪海),也到过南京的陵园,前者以古老胜,后者以品种多胜,各有千秋。为了画菊,只好自己养起来看它的形与神。
--
关于牡丹,中山公园品种最多,近又把崇效寺的“众生黑”,“姚黄”,“魏紫”——都是牡丹品名,等出名的品种移来,再加上原有的“二乔”,“墨葵”,“崑山夜光”,“大红剪绒”和“胡红”,“甘草黄”等品种,就花朵来说,中山公园的牡丹应该是北京首屈一指的了。
故宫御花园的牡丹,没有什么特殊的品种,只是它们的枝干好像在过去有一个时期没人照管,或者说照管束缚得不太紧密。在形式上有的多年的老干曲屈盘错,甚至横卧下来而又翻转向上,这对于它们的形象来说是可以“入画”的。牡丹干脱皮,老干脱得更利害,画起来却不大容易,不如几根直干易于表现。颐和园的牡丹品种也日见加多,种在梯田上更易防涝。我相信北京将来的花木更是我们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
nolix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用纸诀窍,与养花养鸟的体验。
-
朝代特点。
北宋: 崔白的《寒雀图》,赵佶的《锦鸡芙蓉图》,《枇杷山鸟图》,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
-
勾勒与没骨结合这是北宋末才有的。
“勒法是在着色终了进行的,双勾是先用重墨勾出,然后再填色,这是它们的区别。这方法主要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