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
不加糖 (给我一把菜刀,我会拿来切菜)
- 页码:第28页
你的照片到底是给谁拍的 你的照片到底是给谁拍的? 这个问题年看起来有点无聊 相机对着的是自己家宝宝,照片上笑着的也是自己家宝宝,你说,这照片还能是为谁拍的? 可是,不尽然。 如果你习惯每年在影楼给娃摆拍,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重新考虑 判断一张照片的对象,取决于它满足了谁的需求。 如果我们自己去拍写真,拍摄的目的是让自己显得更美,或者记录下自己的青春痕迹。然后,拍完照片1~2个月,经过一番修饰,我们拿到这些成果,满意于照片呈现出的自己的样子,更美,更有味道,或者更有趣,于是我们得到了期待中的享受。所以,照片是给照片里面的人拍的。 那么孩子们的影楼照呢? 通常是在一个陌生的场所,孩子们穿着陌生的衣服,手里被塞了一个陌生的玩具,被穿上小蜜蜂、小乌龟或者小唐僧的衣服,还有陌生的灯光,让人想逃。无所适从间,一个陌生阿姨百般逗弄之下,露出一个仓皇勉强的笑容,这一瞬间,被记录下来了。 然后,突然又被当众剥光,换了一套小斑马的衣服,一切重新开始若干年后,孩子长大了,被家人拿着照片告知说:“这个是你。” 这个——真的是我吗? 的确是我,但是只有我是我。 不是我的家,没有我的家人,不是我的玩具,不是我的衣服,连样子,都是青蛙、蜜蜂、唐僧——反正就是不是我自己 是的,这是我的照片,但是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不是我的生活。 因为我并不能从这些照片中,看到自己真正的成长记录。看到真实的家庭的温暖,幸福的童年。 这些照片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拿到照片之后,用各种呆萌的造型,把爸妈逗得哈哈大笑,转给亲戚们,发几个朋友圈,大家品头论足欢声笑语一番,然后亲亲孩子的小脸蛋,感慨宝宝实在太可爱了。 所以,仿佛真正得到心理满足的,不是照片里面的拍摄对象,而是照片的付款人。 ——倒也是无可厚非。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当现在这个只会吃奶、尿床、赖皮大哭的小不点,成为一个翩翩少年、俊朗青年、稳重中年的时候,他要结婚了,他要做爸爸了,他们经历过了一些风雨之后,想要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他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他想看到婴儿时的自己是怎么依偎在妈妈怀里吃奶的,即使妈妈看起来有点邋遢,但是那是永远抹不去的最温暖的爱。 他想看到他不小心尿在爸爸怀里时,全家是怎么开怀大笑的,即使图片的构图不是那么精美,但那是当时当刻发自内心的快乐。 他想看到自己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吃辅食,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过生日,甚至是第一次生病,第一次打针……即使灯光和角度不是人为设计好的,但是那是一个懵懂的生命最感人的成长历程。 他想看到小时候,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家里的布局摆设,即使有点乱,又有点破旧,但是那是带着母乳味道的最真实的生活环境,是自己的源头,水远幸福的记亿。 他想看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怎么带着自己婷戏逗弄,怎么辛苦地弯下腰来牵着自己的小手学会走路。乃至楼下小区的爷爷阿姨,一起抢玩具的弟弟妹妹……所有这些,不仅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成长记录,也是一个家族的真正的历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为孩子,用照片,记录下这些真实的生活。 不摆拍,不成人化,不穿造型服装。在自己家里,穿着自己的衣服,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抓拍孩子自然的生活状态,没有人为干预地留下亲子间的温暖互动。 在摄影领城,唯一能够历经时间的沉淀而魅力愈增的,就是“真实”。只有真实记录下来的美好,才能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就像位居车轮中间,无论时尚之轮如何运转,稳坐圆心。 每个孩子小时候,看世界的角度都是仰视。爸爸妈妈,桌子板凳,都是那么高大。我们在不断长大,而爸爸妈妈在不断衰老,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们甚至以为自己强大到可以俯视这个家了,爸爸妈妈,家里的一切,仿佛都变得弱小无力。 然后,我们的成长和爸妈的变老,擦肩而过,继续不断地向各自的前方延伸。 有一天,当我们真正成熟之后,我们会像一个大人一样,平视父母,去理解只有到了他们的年纪,有了他们的经历之后才能理解的,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压力,他们的担忧和他们的期待。 我们不再比他们低,也不以为比他们高,我们就站在他们的肩膀旁边——触手可及。 这时候,长大了的孩子会用自己的眼晴,对父母有一个重新的、客观的认识,去还原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还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这些照片,就是帮助他还原的一个佐证。 若干年后,当全家人一起回看,这些带着全家人体温的照片,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家里珍贵的宝藏 名牌包包会用旧,珍珠项链会泛黄。 而回忆, 历久弥新。 这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切都值得用相机定格。 引自第28页
3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