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 1978年以来的启蒙与内部分化
一片大好
读过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 章节名:1978年以来的启蒙与内部分化
- 页码:第26页
独到。
显然,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论争基本上发生在宏观的意识形态层面,都是意识形态之争,双方的思想都带有启蒙的整全性预设。比如,90年代的后现代理论所针对的,是包括革命意识形态和启蒙思想在内的现代性叙事,因为二者之间都预设了宏大叙事。但中国的后学并不是像西方的那样只是以解构为目的,而带有明显的启蒙思想传统遗留的建构性,颇为有趣地提出了一个替代现代性的方案:所谓从“现代性”到“中华性”。后学在中国成为一个整体主义的替代性方案,而不是竞争性的方案。这意味着,即使当代中国思想是外来的,这些外来的思想依然被置于中国的语境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建构目的。显然,这与启蒙与反启蒙知识分子的共同的忧患意识有关,他们认为中国的危机是整体性的,因此热衷于以整全性的方案提出问题。与整全主义的思维方式相适应,他们认识问题的方法又是化约主义的,也就是将当代中国复杂的现实问题化约为一个个根本的或终极的原因,或者归咎于市民社会不发达,缺少中产阶级(市民社会理论),或者是政府的权力太大,缺乏市场的自由(自由主义理论),或者是全球化的资本主义逻辑(新左派理论)等等,皆是如此。90年代的不少知识分子依然以意识形态的立法者自居。当各种主义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以化约主义的独断,提出一个个自我满足的整全性解决方案时,这样的意识形态是无法自我反思和相互对话的。
49人阅读
一片大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4页 1978年以来的启蒙与内部分化
自由、解放、发展、进步、富强人权、民主、平等、公正,这些都是启蒙运动自我承诺的理想目标...
-
第26页 1978年以来的启蒙与内部分化
-
第121页 8.市民与公民
这一情形就是:也许中国像民国初年那样,有了形式化的民主,有了各种投票和选举。但公民却按...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