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页 社会现象
- 章节名:社会现象
- 页码:第91页
二、社会秩序 额济纳旗蒙人,生性天真忠厚而诚恳,生活单调,欲望简单,近百年来少受战争影响,故仍保持其安静之原始游牧社会生活,古人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额济纳旗境内其庶几矣。 额旗地广人稀,易谋生活而民无冻馁之虞,全境无一乞丐,人民极痛恨鄙视偷盗行为,故蒙人绝少盗窃,而昼夜不闭其户,所居蒙古包均系毡做,设极小之绳枢木门,外悬毡帘,旅客不问是否相识,均可启门而入,主人皆义务招待饮食,视为当然,晚与主人同卧一处,妇女亦不回避,真诚之情可知矣。其包内器物亦极少遗失者。 牲[92]畜于晚夜自由散卧蒙古包外,不加点数,天明又驱之去。骆驼马匹等夏季昼夜放置野外,常距蒙古包数十里或百里,无人照顾,极少遗失。不肖汉人虽间有偷盗牲畜者,每被蒙人杀害而引起争端。因戈壁平广,沙漠连天,行人稀少,又必按站进行,若偷牲畜而行,失主发觉后,立即快马循迹追赶,十九难于逃脱,知其情者盗心自戢矣。 路不拾遗者,因境内沙漠连天,牧草丛生,蒙人行路如航海,均按方向依直线前进,遇阻则迂回之,向无路迹,故前人行过之处,短期之内,殊少重走其道者,如遗物于途,而能确记失处,虽数月之后,亦可寻获。惟近年汉人常行之大道,失物难寻获矣。 抢劫匪徒,更难存在,因戈壁辽阔,无避身之所,森林之中,林木茂盛,距离稍远,即不易发现行人,同时入其境者,必须带饮食用具等,多带行动不便,少带则数日用尽,不能久居,而途中又常数月不见行人,更无一定道路,不可株守而待。是其天然条件限制盗匪之存在也。 今之额济纳旗,可谓“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不知者每觉荒野千里必多匪徒而不敢前往。既入其境,如进世外桃源,秩序井然,反觉向之过虑为多事焉。 引自 社会现象
52人阅读
之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页 沿革名称及地位之重要
考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名之来源,系地名额济纳与旗名土尔扈特联合而成,与阿拉善霍硕特旗系地名...
-
第65页 森林
陶来杨(胡杨)抗碱性强,能生碱滩中,树中含碱分颇多,树干裂口处常分泌一种碱液结晶,保护...
-
第91页 社会现象
-
第94页 社会现象
3.住 蒙人为便于游牧生活,均择水草适宜之地,搭设帐幕而居,便于随时迁移,汉人称之为“蒙...
-
第119页 居延海概况图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