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页 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
- 章节名: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
- 页码:第529页
P534
春秋后期到战国,尤其是战国时期,礼发生了一次转变,即由重视礼仪转向重视礼制,更强调礼的社会政治意义。这个转变与当时在学术界重要的儒家学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学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政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孔子思想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
P556
儒家也被称作“周孔”之教,“周孔”并称并不仅仅是指孔子与周公之间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有着更加深入的、具体的政治含义。宋代以来,“孔孟”逐渐取代了“周孔”,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儒学心性论的转向,同时也表明,今文学激烈的政治性格逐渐被宋学温和的道德修养论所取代了。
-----------------------
P564
从儒家关于周公“摄政称王”的讨论,可以反映出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分封与郡县的争论。分封制与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种政治制度,儒家对这两种政治体制的考量,反映出儒家政治哲学中有关政体的一些看法。
二、道统论。从宋儒道道统论的发展来看,周公进入道统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韩愈为了反对佛教,构造了从尧舜禹汤文武,直至周公、孔子、孟子这样一个圣圣相传的儒家道统序列,这是儒学赖以传承的谱系,由此来显示儒学在中国文化发展中之正统地位。
北宋儒学复兴,继承道统成为一面重要的旗帜。此后,理学家也都以继承道统自居。
------------------------
P569
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特别发达,从商周以来,一直延续。在一定意义上,家礼对家族制度的维系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朱子《家礼》。朱子编定的《文公家礼》是后来历代编定家礼的典范。从朱子《家礼》来看,其内容大都源于先秦儒家经典,其主要是《仪礼》《礼记》和《大戴礼记》。
P572
从《仪礼》的规定以及《礼记》的解释来看,家礼的实质就是将个人固定在家族的宗法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家礼使人处在各种礼仪规范之中,由此维系家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
P578
男女有别也是家礼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P583
宗庙祭祀礼仪与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相适应,它既由政治制度决定,同时也维护着政治等级制度。就祭礼的普遍意义而言,礼书认为,祭祀先祖是实行政治教化的根本。《礼记•祭统》: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 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引自 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86页 第四章 《周官新义》与宋代的《周礼》学
P326 永嘉礼学,与学术界通常所说的永嘉学派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完全一致。它是指在地域上以永...
-
第355页 第五章 礼学与理学的互动
二 郑玄与王肃礼学的争论 P361 第一,王肃与郑玄礼学的分歧在于对祭天礼仪当中圜丘与郊的理解...
-
第529页 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