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摘句
- 章节名:摘句
- 页码:第1页
●“去不列颠尼亚餐厅。”我对出租车司机说。后视镜上反射出司机面无表情的脸庞。他不愿坦诚地说出不知道这个地点。
●手淫是个不雅的词——一种类似打嗝儿或放屁的滑稽行为,只是比这些更禁忌,也更必不可少。
●只有醉汉才会盯着雕像一直看。
●我偷听了一下钢琴师的动静。他极其严肃,一直沉默无语,瞟了我一眼后,继续弹着琴,看上去——听起来都像在打字,一板一眼,笨拙沉重。
●像往常一样,我在相片栏前停了下来。相片所见证的远不止恐怖袭击,还有各种社会名流,比尔·克林顿、约翰·列侬、V.S.奈保尔、尼赫鲁的相片。甚至有一张萨布哈的巨幅照片,埃及艳后般坐在一张桑克达椅子上。他们才是真正幸存下来的人,命运无常,人情冷暖,他们了然于心,仍与我们共同进退。
●我收到一条短信。“爸爸?”“嗯,怎么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十分钟后。一切都好吗?”我对女儿说,仿佛她才十岁,不是十六岁。就像时差一样,她刚刚从漫长的童年时光中醒来。
●这里不是我儿时的家,却唤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恐惧、困惑、焦躁,看不起别人,也看不起这座城市。父母不经意间让我养成了这种铠甲般不可思议的优越感——如今是再难找回了。
●我被动地回到了令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城市。不情愿才是根本原因。你并不想仓仓促促地长大,但还是不由自主地长大了。突然有那么一天,你觉得自己终于“长大成人”,离开了孟买。现在回到这里,这里再不能对我怎么样了。我假装忙碌,我想这就是生活,未必需要意义。
●我走进一家熟悉的食杂店,以前我总在这儿买吉百利牛奶巧克力棍。牛奶巧克力棍食指般大小,在我八岁时,一卢比一个,如此纤细宝贵的东西,不到十秒就被吃光了,让我着迷得很,简直不像是被我吃掉的。
●住在这里的时候,我只去刚才买牙膏的那家商店买吉百利巧克力或者陪母亲去买卡夫芝士。如今,作为游客,我才发现圣斯蒂芬商店和那里美味的超薄酸辣酱三明治。每次来孟买,都要(按照指示)给我的家人带点儿东西回去,我自己也会买一些,例如这种三明治,是我来这里的任务之一。
●穿过马路后,眼前出现了一座突兀高耸的大楼,这座大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挡住了阿拉伯海部分美丽的景色。虽然这座楼现在和我没什么关系,但还是令人恼火。这座楼入侵、占用了这片美景,而且还会没完没了地占用下去。
●有一条狭窄的走道和几层台阶,笔直陡峭地通向阿拉伯海边,我从未走下去过。台阶下有不少流浪汉。地平线上,一抹碧蓝跃入眼帘。人的一生往往为生计忙得团团转,甚至来不及熟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就算是散步,走的也是老一套路线,即使烂熟于心也不去更改。马拉巴山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秘密,就像那一抹碧蓝。
●上层中产人士总是独来独往,不会成群出现在公园里。来自默伦达的游客很少会跑步,他们的行程是计划好的,一家之主总是极有耐心,让全家人懒洋洋地斜倚在草地上,熟稔老练得仿佛一园之主。
●无论是一年前,还是四十年前,所有这一切,我都记得。不是说孟买一成不变——孟买是距离一成不变最遥远的城市! ●从前的记者想让你说出他们自己想要的内容,你却巧妙地回避了,但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人们只记得照片。
●我向她讲述过去的各种琐碎经历,一边心里带着惭愧,一边狡猾地向她吹嘘,我是如何把握机会,轻松地远走他乡的。
●食物端上来时,阿迪尔的龙头鱼把我惊呆了,它看上去色泽金黄、修长松脆——我故作轻松地说,我知道这种鱼俗称“孟买鸭”,却无法专心享用自己盘中淋着半透明酱汁的银鲳鱼,也没有勇气向阿迪尔要一口尝一尝。
●我恳求经理给打个折扣,并竭尽所地能给经理留下好印象。“您知道吗?11月26日后我还为《卫报》写了一篇关于泰姬玛哈酒店的报道呢!”“我明白了,先生。”他郑重说道。我继续厚着脸皮说:“其实,我的第五部小说中也描述了泰姬玛哈酒店。”出于体面的考虑,他给了我一间海景房,当然,费用很低。
●二十年来,妻子一直跟我念叨着拉贾斯坦邦——要带我去领略要塞、宫殿、神殿、棕色的地平线的风采。但我对历史很抗拒。“你疯了吗?你知道那里有多热吗?”我对孔雀也毫无兴趣。结果,我们的女儿觉得去孟买还行。毕竟有各种商店、电影院和咖啡馆。孟买,恰恰是历史的对立面。
●我的右手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肖像,餐馆的老板是女王的粉丝,已经九十岁。很快他就来到我们的桌边,确认点的餐是否准确到位,他称我们为“年轻人”。把自己对皇室的全心热爱,都灌注到对食客的关照中来。大家都会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为他的个人魅力,或为帝国的记忆所倾倒。然后低头继续用餐。
●“你不吃鱼?”在我看来,素食主义,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任何一秒,都可能中止的一个状态。
●人们批评我的小说总是照搬生活,过于直接。从这本书中,我希望他们能看到似曾相识的自己,那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