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页
Exfkcuseme
读过 教养的迷思
- 页码:第57页
出生顺序对孩子人格没有影响父母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教育模式不一样,好的孩子可以产生好的教养方式,因此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无法解决。
父母的行为只在家庭内影响孩子的行为
19世纪前,孩子只是财产,可以被随意处置,童年意味着苦难。19世纪男人外出工作后,家不再是一个工作场所,而是一个私密空间,人们觉得家庭不是靠经济利益而是感情维系的地方。孩子开始因自身的价值存在,而不是免费的劳动力。
人类社会,群体之间的敌意导致了差异。每一个群体都努力找出与其不同的地方,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习俗图腾,加速演化过程,然后发动战争。
激发群体意识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不需要长久的友谊,不需要与其他群体产生冲突,甚至不需要知道你的群体伙伴是谁,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就足以引发歧视行为。
每个群体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人,因此群体之间任何小的差异丢会被放大。分组会增加组间差异,降低组内差异。
在没有外部欺侮时,群体内部会分化,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独特的角色,比如外号
人们进行自我归类时,会归类到与他们有相似之处的人中。孩子和成人不一样,只有一家人家庭内部时,家庭并不是有显著的类别。只有有其他家庭存在的时候,"怀尔德家庭"才是一个类别。因此,在家时,会分为小孩和大人,孩子是在社会群体中得到社会化。
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是家庭以外的
孩子不会从观察父母的行为中学会行为规则,比如大人可以抽烟喝酒,小孩要这样做就会挨打了。
小孩子有分类能力,能把自己归类于同龄人,因此模仿同龄人的行为。比如移民的孩子会自动说移民国家的语言而不是母语
处理友谊的是大脑中负责个人关系的工作模式,并不会对人格有长远的影响。还有处理许多工作模式,每一种对应一种人际关系。另一种负责群体关系,对人格才有长远的影响。因此有木有朋友没什么影响,被群体排斥或接受才有影响。 对自己的群表达忠诚很重要,比如青春期少年不会和父母走一起而是和同龄人走一起,但这和他们爱不爱父母没关系。 小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比如游戏,挑战大人的权威 ,这些不是从成年人学习模仿来的
性别的文化在小孩就有体现,男孩和女孩童年时便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男孩和男孩玩女孩和女孩玩,玩的东西也不一样。男孩的群体意识更强,女孩更注重个人关系。男孩女孩成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在没有外部对立的情况下,群体意识会减弱,自我归类从我们转向我。组内会分化类别显著,为地位和身份相互竞争。比如小孩子会一起对抗老师,但是内部男女会打架
据说青春期女孩自尊水平会下降,因为她们突然很想和男孩交往。而男孩是支配性群体,要想被看得上要么长得漂亮要么有才能。她有可能会失去童年时在女孩群体中的优越感和地位。
男女一生下来大脑就有差别,男性更倾向于行动,结果导致暴力,女性更倾向于另一个机制,导致焦虑和抑郁。
当教室里面没有人采取敌视学校敌视知识的态度,每一个孩子最大限度地刻苦学习,老师就能走在前面带领学生取得进步
人们一旦违反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会觉得很不自在。比如黑人孩子的群体刻板印象是成绩不好,于是黑人孩子并不因为智商原因,也不是因为教育,而是不愿意和白人为流而故意不学习。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知识。老师可以传授知识,但不能完全规范学生的行为。留学生或者移民的孩子还是会抱团讲自己的母语。
人数很重要,少数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往往会被同化 但如果他们有足够的人行程自己的团体,就会保持原有的不同,并且对照效应会使差异进一步加大
因此送一大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私立学校行不通,他们依然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保留以前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Exfkcusem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57页
-
第319页 长大成人
当年龄群体只有小孩和大人时,群体之间的敌意被依赖和抚养冲淡了。但当青少年有自己的年龄群...
-
第385页 父母可以做什么
孩子们把在家里学到点东西带到同辈群体中去,如果这些东西和孩子在家里学到的一样,就会保留...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