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控大脑
- 章节名:超控大脑
在这一切开始之前,跟大多数神经科学领域之外的人一样,我也觉得自己需要增强一些大脑区域,改进部分脑内关键回路一一有点像是机械师的思维,认为自己一千克左右的大脑里就好像是一台待维修的发动机:只需要在这里升级一个零件,那里换上几根绝缘线,再让整体运转更加流畅,就可以大大提升性能。
然而,在试图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时,我意识到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大脑中肯定有专门针对某个技能的区城域,但我们所做的任何行动,都需要用到大脑各个区城的活动。有鉴于此,最重要的并不是某些脑区的活动,甚至不是不同脑区之间连接回路的密度,而是大脑如何将不同活动聚集在一起,创造出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果。
对自己精神状态的思考十有八九会让我获得更多的掌控感一就好像我是在主动选择自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任由默认设置统治一切。
如果能更好地控制大脑在不同状态之间的切换,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和大脑应对任务的效率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做菜一样,同样的食材,好的厨师可能会做出一道不错的菜肴,但米其林星级大周会做得更好。
通过改变行动来让自己进入合适的是可行的。可能你目前的大脑状态不适合阅读,但如果出门慢跑一小会儿,就会改变大脑的状态,从而能让自己更好地阅读。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同的信息中心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与默认模式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认为,学会接受默认模式网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大脑驱动方式。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丹妮尔・巴塞特( Danielle Bassett)和她的研究小组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默认模式网络的位置在大脑中央,与大脑其他部分有着密集的连接通道,因此在不同状态切换时,默认模式网络是一条能耗最小的路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开始转变观念,不再把走神视作一种题状态,而是把它看作跟持续专注同等重要的一种精神状态。正念状态或许在当下风靡一时,但巴塞特的研究表明为潜念状态腾出大脑空间至少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如果不经过中间状态,大脑可能会陷人某种单一的模式,此时如果再想转变状态就会难上加难。这项结论也证实了我的预感: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正念状态,就算可以,它也不是一种对你想做的所有事情都适用的万能状态。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与注意力分散(通常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诅咒)不同,“无聊”的状态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并不会忍受太久的无聊,因为有很多机会来摆脱它一一电视、智能手机、搞笑的猫咪视频等。兰卡斯特大学的无聊研究员桑迪・曼恩( Sandi Mann)认为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给自己进入无聊状态的机会,不仅会剥夺我们本该需要的“停机”时间,大脑也没有机会漫无目的地走神,创意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殆尽。
伦敦大学学院神经学家奥利弗・罗宾逊( Oliver Robinson)在芝加哥参加神经科学学会(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的会议上的发言:
对比了有用的焦虑和病态的焦虑,并解释了二者的杏仁核和前额皮层之间的回路有何不同:在正常的焦虑状态下,负责恐慌的大脑回路会适时进行调节,而在病态性的焦虑状态下,大脑则会一直处于恐慌状态。
那么,在焦虑中哪样先发生,是杏仁核先做出反应,前额皮层再对其进行调整,还是前额皮层的强度大小决定了杏仁核反应的强烈程度?奥利弗认为之所以称为“回路”,是因为它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起点”,大脑活动在杏仁核与前额皮层之间来回移动,二者就
像是你推我拉的关系,而如果回路总是处于最大值状态,二者的活动都会增加。怪不得焦虑会让人i身心俱疲。
尽管前额叶网络对精神状态的控制至关重要,但它与其他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其实相当微弱。
这个网络有着较弱的连接,其重要性与神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相悖,那就是:最强的连接最为重要。
我认为,连接较弱的区城域可能比连接更强的区域还重要,这限大多数外行人对于大脑训练的想法正好相反。
这种全新的观点认为,被密集的大脑回路强有力地连接起来的区域对于精神状态的控制也许并不重要,如果找对了方法,有时连接较弱的网络也会有强大的力量。
我并不是说已经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前额叶控制网络,但我确实在更加频繁地利用它。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那就是所有的精神状态控制,一定会涉及对注意力的控制一而这是前额皮层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大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可以借助任何可能的工具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
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Franklin)在1750年所写的那样:“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困难)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但是,你要注意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因为对于大脑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能利用的资源有限,因此提高其中一项技能可能会导致其他技能为此让路。
如果你想寻求通过某一种脑力游戏来掌控自己所有的大脑能力,必定会无功而返。迄今为止,对于所有通用大脑训练的研究表明,它所带来的益处都微乎其微、不可转移、无法持久。
即使是那些认为工作记忆训练能够在实验中改善一般智力水平的科学家也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训练会对大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作方式有任何影响。
因此,不管怎么说,目前市场上的大脑训练并不值得尝试。
最好的方式就是锻炼身体,让大脑时刻处于最佳状态,并通过合理膳食让大脑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但即使这样,你也有可能碰到遗传基因所带来的局限。
有一种捷径可供选择,那就是利用人体在一天中自然变化的警觉性,利用我们的生理昼夜节奏与体温变化的密切关联。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的体温低于37摄氏度,就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按照这一标准,早晨起床后是最不适合集中精力的时间,而上年10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则是最容易专注的时间段。不过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改变这一规律:通过运动或热水澡来增加体温,你短时间内就会获得专注,而且至少能持续一段时间
还有一种针对专注的良药、那就是被大家低估的潜念状态。
走神(潜念状态)听起来似乎并不像是脑力炼,但丹妮尔・巴塞特关于默认模式网络重要性的研究告诉我们,腾出脑力空间来进入漫无目的的走神的潜念状态,几乎是你能为自己的大脑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潜念状态就是随便想想,想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让忙碌的思维休息一下,然后再回到专业的职场模式即可。
支持工作记忆阵营的主要研究人员苏珊娜・杰基( Susanne. Jacks)的观点是,无须等待认知训练成为现实,现在我们就可以否定它的方法。
她告诉我:“这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一拿抑郁症患者来说,有些人适合认知行为疗法,而其他人则更适合心理动力学……我认为认知功能同样如此。
对某一个人来说他可能喜欢工作记忆训练,但另一个人可能就更傾向于经颅直流电刺激,再换个人的话,可能会选择通过音乐训练来学习新的语言、练习冲动控制技巧或者进行正念冥想。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抱有“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的想法,并不是这样的。你不会对所有想要减肥的人都说唯一的方法是跑步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游泳、骑车或者舞蹈,这些运动也许效果会更好。你所要使用的必须是你喜欢的并且适合你个性的方法,我认为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目标。或许10年后,当你再次间我的时候,我会给你答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