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之《野草》
- 章节名:第一卷之《野草》
写于1924-1926年
《题辞》
当我沉默者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
比起《呐喊》中的寂寞,《野草》是更加深刻的黑暗与绝望,是鲁迅思想上比较悲观绝望,却是创作上最有深度的时期。
情绪的低潮,艺术创作的高峰。
《影的告别》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鸣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徬徨于无地。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徬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然而我终于徬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你,即形体,"旧我",现实中鲁迅。
我,即影子,"新我",鲁迅的思想。
鲁迅告别鲁迅。
影子的三个特点:
一、非常有原则;
二、处境困难;
三、影子无法摆脱。
《求乞者》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复仇》
从四面奔来,而且拼命的伸长颈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
批评爱凑热闹无同理心的看客。
《复仇》其二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希望》
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一一你的青春一一她就弃掉你。"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没有办法证明希望不是虚妄,但也没办法证明绝望不是一个虚妄。)
《雪》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南北方千姿百态的雪景,充满美丽的悲观。
《风筝》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中学阅读理解重灾区,写无法忏悔的悲哀。
《过客》
读鲁迅,一定要读《野草》,读《野草》,一定要读《过客》。
独幕剧,布景简单,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剧情。
老翁,鲁迅的将来。
过客,鲁迅自己。
女孩,鲁迅的过去。
三个经典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
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相互转化,过客同时看见时间与空间。
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比较《等待戈多》,西方现代主义强调人性的、世界本质上的荒诞,中国现代文学强调战胜人性的、世界本质上的荒诞。
《死火》
奇异的想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携带你去,使你永不结冰,永得燃烧。"
"那么,我将烧完!"
《狗的驳诘》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颓败线的颤动》
我梦见自己在做梦。
⋯⋯
我梦魇了,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
表现了人性之恶,凝聚了鲁迅自己的委屈和愤怒,那些他曾帮过的人,曾经历过的事,曾相信的希望,最后把他唾弃、欺骗、责骂。
《立论》
鲁迅故意偷换概念,将世俗礼节层面的真诚,与科学、政治层面的真实、真理混为一谈。
(《破恶声论》: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
真理和真诚不是一回事儿,要说出事实和真理,需要真诚和勇气。但真诚的说话,表达出的却不一定是事实和真理。
今天,是否会说真话有两个标准:
第一,说真话的程度要与关系远近成比例。
第二,说真话的程度要与专业程度成比例,但不是唯一考量。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死后》
《野草》是二十年代中期,鲁迅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办的一场虚拟的葬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