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页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
- 章节名: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
- 页码:第221页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棋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加”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行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的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文气”是中国文论特有的概念。从《文心雕龙》到“桐城派”一直都讲这个东西。我觉得讲得最好,最具体的是韩愈。他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后来的人把他的理论概括成“气盛言宜”四个字。我得他提出了三个很重要的观点。他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实。我认为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他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即合适,准确。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他把“宜”更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组,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国语言的一个特点是有“四声”。“声之高下”不但造成一种音乐美,而且直接影响到意义。不但写诗,就是写散文,写小说,也要注意语调。语调的构成,和“四声”是很有关系的。 中国人很爱用水来作文章的比喻。韩愈说过。苏东坡说“吾文如万解源泉,不择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中国人说“行文”,是很好的说法。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引自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 批注:汪曾祺自己的好些散文也是言在意外。如何读文学?要把文学看成一个统一的、不可肢解和拆分的整体,所有的局部都在为整体服务。禁止肢解。尝试整体感知。
138人阅读
杜雨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21页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
-
第231页 文学语言杂谈
你们在构思作品时,不要说:我大体上把故事想好了就行了,你得在语言上找到作品的基调。关于基...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