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地情结是人与地的情感纽带。
此书的重点为,论述人类对于自然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之本质。
Perception, Attitude, Value, Word of view.
感知,既是对外界刺激在感觉上的反应,也是把特定现象主动而明确地镌刻在脑海汇总,而其他现象则被忽略或被排斥。绝大多数被我们感知道的事物对我们都是有价值的,或为了生存的需要,或提供某种从文化中衍生出的满足感。态度,首先是个文化的范畴,是一个人与世界面对面的方式。它的稳定性比感知要强得多,也是从很长一个阶段的感知或者说经验中形成的。儿童可以感知,不过除了从生理上感受到的内容以外,他们的态度还没有成型。态度隐含着经验,以及对兴趣和价值的某种牢固的看法。世界观是概念化的经验,它一小部分是个性化的,更多的是社会化的。它是一个态度或信仰的系统。“系统”这个词说明这些态度和信仰是由结构联系起来的,尽管从客观的立场看这些联系似乎有些臆断的成分。引自 前言、第五章
参考 George Steiner, Tolstoy or Dostoevsky: An Essay in Old Criticism.
禁欲主义者的脾气秉性(“乡间火车站”意象)
在乡间的火车站,我们也能找到几乎寸草不生的状态,其荒凉程度也不亚于沙漠。这种状态会被赋予英雄气概,这是令很多人难以理解的。西蒙娜·薇依就曾写道,最适合她自己的位置就是火车站里空荡荡的候车室。乔治·奥威尔在自己的暮年就隐居在偏僻荒凉的赫布里底群岛。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来能够安享身为剑桥大学教师的优越生活,但是他偏偏视这些物质享受如粪土。他在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所居住的房间空空荡荡,只有一张帆布床。阿尔贝·加缪虽然声名显赫,但也曾经写道:“对我来说,最大的奢侈莫过于某种程度的一无所有。我喜欢西班牙或北非式的房间里空空如也的样子。我所心仪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更特别一点的,我不介意再算上死去的环境),就是旅馆里的一个房间。”引自 前言、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