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整理笔记
- 章节名:全书
龙爪上的泥土
这沾沾自喜的夸饰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酸楚的感觉:一个耕种“百亩之田”的“数口之家”,挣扎奋斗一生,五十岁之前的人却不能“衣帛”,七十岁之前的人不能“食肉”。这样的一生,竟然就是我们祖先梦寐以求的“王道”理想!
——确实有牵强附会之嫌.
2019-02-15
“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
2019-02-15
这个未来的皇帝最爱玩的游戏是“做皇帝”。他找个土堆一坐,让孩子们跪成一排排,整整齐齐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谁叩头叩得不认真,他当时就走下去,一脚撂倒,然后再叫边上的孩子继续打,直到打得他肯把头叩得嘣嘣响,脑门上长出大包为止。
——慕容复的即视感。
2019-02-15
炼就帝王心
深文周纳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2019-02-16
权力的奥秘:朱棣
正如马氏所说,人民宁肯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
——所以人们背叛软弱的朱允炆。
2019-02-18
台阁派
朱棣时,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新流派——台阁派。这个流派中,大部分人都是朝廷的官员,代表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这三个人既是大文学家,又是治世之能臣。台阁派的兴起与朱棣有直接的关系,朱棣每逢喜庆盛事,喜欢著文抒怀,臣子们也经常响应。
2019-02-18
在劫难逃:张献忠
查尔斯·威尔伯说过:“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
2019-02-18
血液里的海水:郑成功
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郑成功的这位日本母亲,有胆有识,性情刚烈。在后来郑芝龙望风而降之日,田川氏拒不同行。清军攻入安平,郑家族人纷纷逃走,田川氏“手持剑不肯去”,清军入门之际,这个日本女人“毅然拔剑割肚而死”。
一个日本女人却为大明殉节,视吴三桂、郑芝龙所为,判若天渊。
2019-02-19
黄道周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 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端”。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刘宗周并称“二周”。
2019-02-19
在郑芝龙命他跟随自己一同去见清朝官员时,郑成功拒不从命,并且回信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
——自古忠孝难两,全于二郑之绝特见。国姓爷不从父命,其失也,然彼无负于华夏人民,当功载千秋。
2019-02-19
郑成功的选择,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看来,都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他这枝大木,虽然高大,却终于没有撑起明王朝的天空。历史证明了那些投降者是有眼光和见识的。然而,在当时和后来的漫长中国历史上,“识时务”的“俊杰”出现得太多了,这些人聪明得让人郁闷,理智得让人心灰。只有郑成功的出现,才让历史阅读者稍稍舒一口气。
作者是蒙古族人,终究不以汉室为正统。
2019-02-19
笔记来自iReader T6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